摘要:2025年才刚开始、国内教育圈就爆出4颗重磅炸弹,原教育部白名单赛事连续发布不再继续办赛的公告!就在1月3日,三项白名单赛事宣布停止继续办赛!加上12月26日的“北斗杯”四项原白名单赛事结束,对2025年白名单赛事的影响恐怕还在继续,预计还有其他赛事会陆续接到
2025年才刚开始、国内教育圈就爆出4颗重磅炸弹,原教育部白名单赛事连续发布不再继续办赛的公告!就在1月3日,三项白名单赛事宣布停止继续办赛!加上12月26日的“北斗杯”四项原白名单赛事结束,对2025年白名单赛事的影响恐怕还在继续,预计还有其他赛事会陆续接到约谈,要求整改,一段时间以来,白名单赛事成为一些第三方机构大肆宣传、与部分升学类型挂钩,买卖的背后教育部开始出手整顿!
停办赛事
第2项赛事: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NOC大赛)
图 01“NOC大赛”
第35项赛事: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
图 02“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
第44项赛事:全国青少年音乐素养大赛、
图 03“全国青少年音乐素养大赛”
有人说是杀鸡儆猴,有人说是
规避风头,在2022-2025白名单赛事即将更新换届之时,
还会不会有白名单赛事今年停办?
今后的白名单赛事会有什么变化?
你让想利用这几个赛事奖项冲击综合评价招生的高三家长何去何从啊?
今年新高一的家长别着急忙慌报比赛了,先静观其变吧。这可是影响孩子发展和走综评招生的大事儿,抓紧转给其他家长们吧。
让我们听听老师的分析:
首先,从公告上可以看到,1月3日公布停办的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全国青少年音乐素养大赛、2024-2025学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NOC大赛)均是“接上级监管部门”要求,也就是说并不是举办方主动停办的,背后的原因想必大家也能窥探一二,拿比较熟悉的NOC来说,这两年虽然热度很高,但是年年有举报,文化遗产大赛从举办开始就不断出现举报,举报的背后其实就是办赛的主办方为了盈利不择手段,在一年之前就被要求整改:
其实,一项白名单赛事被要求停办了,对这项赛事、已经对往届获奖的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比较大的打击。首先,含金量方面,被停办的原因,就看出了这项比赛肯定是存在争议的,这也就代表比赛本身的含金量就大打折扣了,而且停办1年,影响力肯定是受影响的。其次,对于往届获奖孩子来说,证书的认可度也就变低了,尤其是被要求停办的白名单赛事。最后,像NOC这种被大机构“技术支持”的赛事,机构也就少了一个可以“割韭菜”的宣传了。
然而,现实中却出现了不少令人痛心的问题。一些比赛被利益驱使,沦为了赚钱的工具。有主办方私自增设子赛项、层层转包,导致比赛组织混乱无序。部分竞赛违反 “零收费” 规定,巧立名目向学生、家长或学校收取高额费用,甚至通过组织与竞赛相关的培训、游学等活动变相敛财,让许多家庭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违背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更有甚者,还出现了卖奖等严重破坏比赛公平公正的恶劣行为,使得奖项不再是学生努力和才华的证明,而是可以用金钱交易的商品,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对比赛的信任。为此,家长只需交钱,就可以“包获奖”,让孩子拿到“白名单竞赛”获奖证书。还有的甚至是直接和学校进行所谓的“合作”,许诺给学校多少获奖名额,公开进行“钱名交易”。
对于进入白名单的竞赛活动,有关规定很明确,包括严格遵守公益性原则,切实做到“零收费”,竞赛结果必须公平、公正、公开,并严禁与招生入学关联挂钩。
家长们之所以热衷于竞赛,是因为部分竞赛仍被视为学生进入重点学校的“敲门砖”,因此屡禁不止。以江苏省和山东省为例,部分试点高校实行的综合评价招生的选拔人才的方式,由于在招生简章中有关高校认可教育部“白名单”赛事的奖项,导致部分第三方教育机构和个人公开贩卖,给考生家长输出了一个要参加综合评价就必须要有奖项,那么没有奖项的考生在综合评价的报考中就不占优势,作为家长肯定是非常想为自己的孩子做一些工作的,于是就出现类似“北斗杯”、“文化遗产”等比赛,凭借其进入教育部白名单赛事的优势,向考生家长以培训、报名等各种理由变相的告知家长“花钱就可以买到证书”,最终在社会上引起不必要的反馈,导致本次白名单赛事名单进行调整。
我们认为:教育部出手调整白名单的赛事,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其审批时候的动态监管的要求,本次调整让我想起2019年之前的高校自主招生,当时的高中学生就身披“各类专利和论文”包装,最终导致教育部宣布在国内长达16年之久的自主招生,未来针对白名单赛事的调整一定会更加严格,对白名单赛事的监管肯定也会越来越严!
最后再次提醒各位家长:报考综合评价招生不是一定要奖项的,众多的报名条件中只要符合之一就可以了!
来源:安徽升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