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冬的阳光洒在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新城西门村的红石榴广场上,村民们正在欢快地跳着舞。这里,是当地村民心驰神往的幸福之地。该村的乡村振兴村庄规划是由湖南城市学院师生们编制完成的,这是他们乡村振兴工作的又一份优异“答卷”。
湖南城市学院驻村工作队带领村民直播带货。湖南城市学院供图
初冬的阳光洒在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新城西门村的红石榴广场上,村民们正在欢快地跳着舞。这里,是当地村民心驰神往的幸福之地。该村的乡村振兴村庄规划是由湖南城市学院师生们编制完成的,这是他们乡村振兴工作的又一份优异“答卷”。
湖南永州祁阳市龙溪村“多规合一”村庄规划获评村庄规划优秀案例;湖北武汉黄陂区朱铺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南益阳市赫山区荣获全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示范基地”称号……近年来,湖南城市学院师生为全国各区县乡村绘制的发展蓝图徐徐展开。一批批城乡规划纷纷落地,一个个村庄蝶变成“美丽村”“富裕村”,用“巨笔”描绘着山乡巨变的新画卷。该校也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城乡融合发展中,以坚定的步伐从“城市”迈向“乡镇”,走出了一条特色转型之路。
集中优势资源
做强做优“城建类”学科
“我们并没有追求‘大而全,撒胡椒面’,而是基于学校的城建和智能制造等优势学科,集中资源做强‘城建’特色学科。”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何振表示。
1984年,该校在全国率先开设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在全省首次设立城市规划专业,并最早开办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城市管理等专业,形成了全省最完备的城建类学科专业集群。其中,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等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城市规划专业被评为“全国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
该校对接国家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学科集群、分类指导、特色发展”的原则,提出了“城建+”和“+城建”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将城建类专业向外辐射延伸,支撑类学科向内趋近聚集。
为了突出学科的“城市”特色,该校通过调整内设机构,将城市管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二级学院进行兼并整合,以“做强城市建设类、做大信息制造类”为重点,全方位助力中小城镇建设特色化发展。分类后的学科群特色鲜明,城市建设类学科侧重中小城镇规划与建设,信息制造类学科注重信息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服务类学科聚焦现代城乡公共服务,师范教育类学科对接中小城镇教育服务与产业。
目前,该校56个本科招生专业中,有城建类核心专业23个,占比为41%,涵盖了城建行业从规划、设计、施工、检测到装饰的全过程,被誉为“城建人才的摇篮”。
做好规划蓝图
从“城市”转战“乡镇”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学校如何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在该校的一次务虚工作会议上,何振提出这一关键问题,并强调要抓住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大好机遇,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发挥积极作用。
1986年组建的湖南城市学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设计院”),是学科集群发展催生出的优秀校办企业。该校依托设计院优势,积极投身乡村全面振兴大潮,自2015年以来共完成省内外村庄规划共计300多项,涉及村庄3500余个。
在编制乡村规划过程中,该校集中“城建类”优势学科,融合环境、人文、地理、经济、政治等多学科知识,发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等人才力量,完成了一批切实可行的高质量村庄规划。
在永州祁阳市龙溪村,该校师生为乡村实施“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指导农户按照统一样式、统一图纸、统一面积、统一管理的规划要求新建住房,杜绝了违规建设、私搭乱建。为打造“洁、净、美”的农村环境,当地还依据规划,充分利用农民房屋围墙,在居民点建设文化墙,传播乡村正能量,引领文明新风尚。
耕地流转率达99%,土地租赁率达97%,实现村集体总收益近50万元……在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该校师生提出“多规合一,五村连片”的规划思路,以五村为先行试点,打破行政限制,充分整合土地资源,在当地打响了益阳农村土地经营权数字化改革“第一枪”。
“在乡村规划过程中,我们要针对山区、湖区、丘陵地区等地貌的不同特点,以产业为基、发展为本,突出规划的系统性、合理性和前瞻性,做到因镇施策、因村施策。”该校教授汤放华说。
聚焦乡村一线
培养优秀城建人才
“在泞朱线和振兴路交叉处建设集中居住点”“村口旁要新修道路”……近日,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新松树桥村村庄规划讨论会上,村党总支书记谭文提出补充意见,该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师生们一一标注。虽然该村村庄规划已获评省优秀国土空间规划设计和案例一等奖,但师生们去年仍到村10余次不断完善规划。
“乡村就是现成的课堂,村里的实践就是最好的‘乡土教材’。”该校教师孟雪表示,要将课堂搬到乡村振兴一线,让学生以“村庄规划”为题,在实践项目中“做科研”,在“真题”环境中“真做、真用”。
近年来,该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依托10个教师工作室,形成了“项目+团队+工作室”的新型师徒教学模式。师生们通过组建设计团队,把规划项目带到课堂,将教学科研做在一线,聚焦乡村实际需求导向做“立地式”科研,共同参与社会工程实践100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行业设计奖80余项。
“我们将苏溪的文化融入设计中。”在该校乡村振兴帮扶点——益阳市安化县清塘铺镇苏溪村,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通过打造“行走的课堂”,用专业知识助力村庄提升景观品质,规划了一条长达1.8公里的“文化振兴之路”。如今,这条文化长廊已成为村里最美的打卡点。
同时,该校还依托设计院提供的丰富工程项目资源,开发专业课程、打造专业课堂、聘请技能导师,让学生实行真题真做的实践实训,着力培养应用型规划建筑人才。
“从大三开始我就加入了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的项目团队,在项目组里边学边做,还能领到工资。”2023届毕业生陈柯延一毕业便被设计院录用,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2024年,他的成果“益阳市南县白吟浪村村庄规划”获2023年湖南省优秀规划案例三等奖、湖南省助力“和美湘村”首批优秀案例。
《中国教育报》2025年01月06日 第06版
作者:通讯员 李谌涵 文彦波 本报记者 阳锡叶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