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南阳市唐河县教体局一次性撤销 39 所村庄小学的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热议。在城镇化进程加速和对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大背景下,这一决策看似有着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集中优势力量办学的合理性,但背后也隐藏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我们深入探讨与反思。
近日,南阳市唐河县教体局一次性撤销 39 所村庄小学的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热议。在城镇化进程加速和对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大背景下,这一决策看似有着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集中优势力量办学的合理性,但背后也隐藏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我们深入探讨与反思。
村庄小学在农村地区承担着基础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众多农村孩子接受启蒙教育与小学阶段教育的摇篮。39 所村小的撤销,首先面临的就是孩子们上学路途变远的现实难题。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而言,长途跋涉上学不仅增加了交通安全风险,也耗费了他们更多的体力与精力,可能影响学习效果与身心健康成长。这让我们不禁担忧,这些孩子能否适应新的上学模式?
从教育公平性角度审视,村小的撤并可能加剧城乡教育差距。村庄小学的存在为农村孩子提供了就近入学的机会,一旦大量撤并,一些贫困家庭、偏远地区家庭可能因无力承担孩子到更远地方上学的交通、住宿等成本,导致孩子上学困难甚至辍学。如此一来,农村孩子在教育起跑线上就可能落后于城市孩子,有悖于教育公平的原则。
再看乡村文化传承方面,村庄小学往往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当地的历史、风俗、传统价值观等,在日常教学与校园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们。随着村小的大批消失,乡村文化传承的链条可能断裂,乡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将面临困境,这对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推进无疑是沉重打击。
当然,县级政府做出这一决策或许有其财政压力、师资短缺等现实考量。但在推进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是否充分听取了民意?有没有对后续影响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与应对规划?这些都值得追问。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在村庄小学撤并问题上,能否简单地“一刀切”,笔者持保守态度。在提升教育资源质量与保障农村孩子受教育权益、促进教育公平以及传承乡村文化之间寻求平衡,可能会是更好的出路。例如,可以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对于生源极少、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的村小进行适度撤并,同时加大对保留村小的投入与扶持;对于交通不便地区,探索建立校车接送机制或小规模寄宿制学校等创新模式,确保孩子们安全上学;整合线上教育资源,为农村孩子提供多元化学习渠道弥补教育资源不足。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改革在农村地区稳步推进,真正造福广大农村学子,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丨茨园
责编丨夏周
主编丨王舵
来源:河南公益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