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钱花了不少,合适的简历根本收不到几份。面试相谈甚欢,最后发现对方只是来刷简历的。重金挖来的高手,干了两三个月,周围的人几乎把他投诉了个遍,只好分手。一通折腾下来,本季度的预算又快见底了。
新的一年,来了。
想必你的公司,有很多新的战略要执行,很多新的业务要做起来。
但是,执行新战略,做好新业务,这可能都需要:人。
需要人,那就招人。可是,你可能又会发现,这人,不大好招。
钱花了不少,合适的简历根本收不到几份。面试相谈甚欢,最后发现对方只是来刷简历的。重金挖来的高手,干了两三个月,周围的人几乎把他投诉了个遍,只好分手。一通折腾下来,本季度的预算又快见底了。
怎么快速识人,招人呢?
前段时间,刘润读书会直播间邀请到了汤君健老师。他是茂诺咨询董事长,也是《中小企业识人用人一本通》作者。
作为业务出身的实战派人才发展专家,和一位连续创业者,汤老师拥有丰富的人才选拔、培养经验。
他说,选人,除了浮在水面上的“硬技能”,你还要注意很多方面,比如一些“软技能”,比如求职动机和价值观。
我们展开来说。
用PDCA跨度,看一个人的思考深度
怎么看一个人对于业务的理解深度呢?
汤君健老师有一个方法:看这个人做工作时,PDCA的跨度。
什么意思?
比如,一个销售专员。可能他每天的工作,是打50个电话,拜访3位客户。那么,今天的电话打的不顺利,或者客户没有拜访完,他就要总结哪里出了问题,然后第二天改正。
很明显,他能胜任工作的“复盘-提升”跨度,就是一天。
但是,如果是一个销售经理呢?他可能要规划了。这个月打算怎么干?月初怎么开拓新客,月中怎么维护老客,月底怎么总结激励?
他能胜任工作的“复盘-提升”跨度,就是一个月。
复盘-提升的过程,就是PDCA。Plan(计划),Do(行动),Check(检查),Act(处理)。做计划,埋头干,不断检查反馈,最后把成功经验总结成方法,再投入下一个循环。
看一个人的才干有多强,思考的深度有多深,就看他能胜任工作的PDCA跨度。
如果你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电商专员,或许你可以问:你是怎么通过优化关键词,带来流量增加的?这时候,你考察的工作PDCA的循环,就是一天。
但是,如果你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电商经理,你就可能需要考察他一个季度的PDCA:一个季度的时间内,如何提高我们线上+线下自然流量?
而且,请注意,举例的时候,要举“成功的例子”,而不是“经历过的例子”。
怎么说?
说说你做成过什么,而不是做过什么
经验有四种层次:学过,做过,赢过,教过。
如果你只是看过上级怎么做,然后自己想象答案,那你就充其量算是“学过、做过”。
但“做过”,离“赢过”,中间的考量,犹豫,纠结,血汗,差了十万八千里。
所以,如果你要招一位管理者,那你不但要看他有没有做过,还要看他有没有成功过,更要看他有没有教团队成员一起成功过。
深度有了,但可能还不够。很多时候,你还要判断一个人视野的广度。
那么,怎么看呢?
或许,你可以用他看待自己业务的起止点,判断他视野的广度。
用流程起止点,看一个人的思考广度
举个例子,招聘经理。
招聘经理的工作起点,不是上招聘软件招人,终点,也不是组织面试。
因为,这只是客户需求的中间段落。
什么意思?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迈克尔·哈默曾说:所谓流程,就是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到客户的需求满足的端到端的价值创造过程。
招聘经理的客户,就是内部有用人需求的部门。所以,他们业务的起点,或许是了解好有需求的部门,到底需要怎么样的一个人。
那么,怎么才算终点呢?是面试结束吗?是发放offer吗?也不是。
而是:候选人正式通过试用期,确定能留下来。因为这样,才算是满足了用人部门的需求。
有全局思维,做事才有先后顺序。
不错。但是,在考察专业能力的时候,还有一件事很让面试官头疼。
那就是:简历造假。
一个谎话,需要无数个谎话去圆
比如,无中生有。虚构经历。
比如,瞒天过海。事情都是自己干的,但最终的绩效数字翻倍。
又比如,张冠李戴。项目是真的,数字也没有夸大,但这是上级主导的事情,他悄悄地安在了自己身上。
花样真多。怎么辨别呢?
汤君健老师总结了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追问细节。他说自己做过采购方面的工作。那你可以追问,当时你的KPI是怎么设置的?当时你联系的供应商,主要有哪几位?能举几个例子吗?你接手前的采购成本是多少?
有经验的面试官,不仅会连续追问细节,还会不断向前核实,对比细节。如果是编造的数字,对不上是大概率事件。这样,“无中生有”,和“瞒天过海”,就被你给破解了。
但是,想达到这种效果,熟悉业务流程,甚至本身就是业务专家,是必须要具备的条件。
想要找到高手,首先你得是个高手。
不错。但如果项目本身全是真的,他张冠李戴了上级的角色,怎么办?
这时候,你可能需要试着切割他和他的上级。比如,询问:你的上级是怎么想的?你们有没有想法不一致的地方?当时,你和你的上级,又是怎么分工的?你在这个项目里,具体负责什么工作?
如果你怀疑候选人说谎,完全可以往你所怀疑的方向引导,让他说出更多可能是谎话的细节。
因为,一个谎言,需要无数谎言去圆。当你说的谎越多,你露出破绽的可能性就越大。
聊完了硬技能,咱们再来聊聊软技能。
用行为,去看人的水平
我猜,你一定遇见过不少人,明明知识技能水平很高,但就是和同事处不来。有的,是答应的事情转头就忘。有的,是喜欢自作主张。还有的,遇见点事就到处甩锅……
想要胜任一份工作,硬技能只是一部分。软技能也很重要。
比如,销售。
你觉得销售需要什么软技能?不少人的第一答案,是:外向。因为外向的人容易和别人建立联系。或者,看:抗压能力强,是不是能坚持。
汤君健老师的答案,不太一样。
不少金牌销售,都不善言辞。所以,用是不是能言善道来判断,很容易看不准。同时,业绩优秀的销售,也不太需要抗压能力。
如果找销售人才,他建议看两点:成就动机,人际理解。
说人话,就是:愿意给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以说服他人、拿下订单为驱动力的人。同时,富有同理心,能理解他人。
好的。那么,怎么判断面前的人,是否有这些素质呢?
还是请他举例说明,不要假设。
什么意思?
很多人会犯一个错误,虚构一个情景,问对方假设性的问题。
这就好比——“我和令堂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这个问题一样。你抛了一个虚假的问题出去,得到的也是虚假的思考和回答。
如果对方经验丰富,就会微微一笑,说上一大堆正确的废话,而你也还没有办法反驳。所以,你还是要和考察硬技能一样,问他:你之前是怎么做的?能不能举一个“成功过的例子”?
用行为,去看待他的真实水平。
除此之外,汤君健老师还展示了一个专门针对于中小公司团队,开发出来的软技能清单。关于以“人”为中心的软技能部分,如图所示。
根据自己招聘岗位的需求,你就能判断需要考察哪些软技能。
好了。硬技能,软技能。
能力合格确认之后,你可能还需要操心另一件事:他为什么要来?
搞清楚动机,才能提供激励
搞清楚员工“为什么要来”,你才能激励他。
很多管理者都很头疼,自己的员工,好像特别难激活。升职?他说不需要,你别想给我加工作量。加钱?起初两个月还好。等他习惯之后,又回到了原状。公开表彰呢?他们私底下,都说你画大饼。
所以,你可能需要在招人的时候,就搞清楚对方的需求。
一般来说,正常的需求大概分成五大方面:情感、发展、健康、家庭和收入。
情感,就是对企业和团队的认可,工作能带来的成就感。发展,就是经验的积累,能力的增强。健康,就是不想加班出差,希望工作和生活平衡。家庭,就是接不接受长期出差和异地办公。收入,就是每月每年发到手的薪资。
了解了。那么,怎么识别呢?你可以试着,问三个问题。
三个问题,搞清楚对方想要什么
1)薪酬、岗位、发展、职位、城市、行业、家庭。你会怎么排序?
被问到动机,很多人会揣测你想要什么答案,然后针对性回答。
这时候,不要让他们“全都要”,让他们试着“排排序”。
2)接着,你为此做了什么?
即便是他上一个问题撒谎,在这一关,也多半会因为展开讲述细节之后,言行不一致而败下阵来。
3)最后,你想要企业给你什么?
要知道,对方接受offer,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果这一步没有谈明白,他入职后,发现自己想的和实际有的完全不一样,迟早就会离开。所以,敞开聊。而且,聊点真实的。
不是说服对方改变自己的动机,在起初,就把彼此的期望和能给予的价值说清楚,达成“心理契约”。
这样,团队激励,才有了一个基本的思路。
而在员工加入企业之后,问题就很自然地变成了:我们,能在一起走多久?
不要有“价值观羞耻”
很多人在考察候选人的时候,喜欢”暗示“对方。
你愿不愿意加班?我们没有大公司那么多预算,你会大手大脚花钱吗?等等。
这样问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试探对方的选择。
而一个人选择的背后,就是看起来虚无缥缈的价值观。
是客户第一,还是股东第一?是质量优先,还是成本优先,或者环保优先?成就事业的过程中,遇到的选择也很多,甚至比友情爱情中遇到的选择更多。
价值观,可能最终决定了你们能走多远。
但是,如果只是“暗示”,经验丰富的老油条有一万种办法说的你眉开眼笑,但又不会透露出真实想法。同时,创业团队又不像大公司,有自己成熟的价值观评价体系。
那么,怎么办?
与其猜来猜去,不如大大方方地利用面试机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宣导出去,开诚布公地让候选人自己选择。
不要有“价值观羞耻”。
比如,作为创业团队,你们没有成熟的体系流程,员工必然要额外付出时间投入工作。你就坦诚地告知你们的作息时间,好处是成长的快、能独当一面,缺点是工作势必会侵占生活。
能够接受这样的工作节奏就加入,而不是带着不一样的价值观预期,进来之后彼此痛苦。
再比如,你们公司信奉省下一切成本,提供高性价比的商品,让利给用户的理念,那么,”成本导向“就是你的价值观。
你干脆就直接告诉候选人,你们公司的风格就是如此,和别的公司高举高打的习惯非常不一样。如果他能够接受这个理念,那么就加入;如果不能接受,那么就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
丑话说在前头,合作反而会少掉很多后患。
总结一下。
想要找到对的人,很难。不光要在渠道上绞尽脑汁,面对人才的考察,也要慎之又慎。
所以,汤君健老师建议,把硬技能、软技能、动机、价值观做一些全面的考察。
特别感谢汤君健老师的分享。
是啊。很多时候,我们在管理上遇到的问题,当然和管理者本身有关,但也有很多时候,和员工本身有关。
当你遇见对的人之后,你会发现,之前困扰你的问题,一下子就去掉了大半。你一说,对方就懂。懂了之后,还特别主动,能自发想到很多解决办法。
你一下子就觉得,走路都是轻飘飘的,呼吸都变得舒畅了。
就像宁高宁老师说的那样。人对了,什么都对。空气都是对的。
所以,在招人的时候,一定要花大力气。宁愿花一个月,看1000份简历,谈10个小时,找到一个人。也不要随意招人,进来之后发现不对,三个月走掉,甚至,试着花三年去改变他。
招不到人,就一个问题;招错了人,会带来无穷无尽的问题。
与你共勉。
*文章为汤君健独立观点,仅供参考。
来源:刘润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