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的战略部署,落实《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打造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加速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制定本实施方案。
本文由半导体产业纵横(ID:ICVIEWS)转载自上海经信委
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模塑申城内容有哪些?一文梳理。
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的战略部署,落实《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打造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加速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制定本实施方案。
主要目标
到2025年底,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力争全市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0EFLOPS形成50个左右具有显著成效的行业开放语料库示范应用成果建设3-5个大模型创新加速孵化器建成一批上下游协同的赋能中心和垂直模型训练场强化基础底座赋能
(一)打造超大规模自主智算集群
建设自主可控智算支撑底座,支撑全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算力需求。建设自主智算软硬件适配中心,推进自主智算芯片测试和集群验证。培育智算云服务商,探索训推一体的服务模式。优化市级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算力资源统筹调度能力。提升绿电供给能力,降低全市各类智算中心用电成本。(二)构建多层次语料供给体系
建立一批通用和专用语料库,打造多层次语料体系,支撑基础大模型研发和垂直应用。聚焦金融、制造、教育、医疗、文旅、城市治理等行业需求,打造一批行业开放语料库与测试数据集。建设语料公共服务平台,构建语料处理、生产、运营等工具链平台。(三)建设虚实融合超大型实训场
依托头部企业和科研机构,打造虚实融合的超大型实训场。建设支撑实训场的高性能计算集群、高精度三维建模和高质量训练数据集。搭建超大规模城市级的模拟应用场景,率先赋能具身智能、自动驾驶等大模型实训。(四)加快行业基座大模型体系创新。
加速通用和专用大模型融合创新,打造一批行业基座大模型。加快培育一批融合行业数据集的行业基座大模型(L1),鼓励知识蒸馏、剪枝、量化、参数共享等技术研发。围绕场景应用大模型(L2)和智能体研发应用,培育一批行业应用开发商和集成商,鼓励企业搭建模型即服务平台,促进大模型落地应用。加快关键生产力工具打造
(五)人工智能+智能终端
推动端侧轻量化模型创新,促进端侧模型与终端企业加强合作,搭建智能体平台,打造AI终端、AI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人工智能新终端。
(六)人工智能+科学智能
鼓励本市高校、青年科学家队伍利用人工智能方法在优势学科领域开展交叉研究,加速基础科研成果涌现。支持重点科研机构聚焦生命科学、物质研究、工程技术、大气分析等领域,布局开发科学智能平台工具链和相关科学数据集。推动创新企业联合科研机构打造科学智能行业应用示范基地,加快在生物医疗、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方向实现成果转化。(七)人工智能+在线新经济
聚焦智能搜索、内容创作等方向,加速孵化面向消费市场的高成长、高价值应用,打造人工智能时代平台经济。推动头部企业联合设立企业风险投资基金、产业生态基金,发挥协同效应,培育新赛道创新型企业。鼓励在线新经济企业利用大模型对内赋能,优化个性化营销、客户支持、智能购物助手等服务。(八)人工智能+自动驾驶
汇聚车端采集训练、实时路侧等多源数据,构建具备统一格式与流通规则的数据资产库。支持车企持续优化高阶智驾系统、攻关智能座舱操作系统,研发自动驾驶端到端大模型。持续推动汽车芯片研发突破,推动智能座舱、车控微控制单元等关键芯片攻关及量产应用。打造人工智能应用生态,赋能智能出租、智能重卡等垂直应用场景,加快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建设。(九)人工智能+具身智能
组织技术攻关,研发端到端、多模态、空间智能等具身智能算法模型。依托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聚焦开源机器人本体及数据集、开源自主仿真平台,打造开源技术底座。推进行业优质企业场景开放,试点开展百台以上机器人规模应用。依托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区域打造人形机器人创新生态空间。推动重点垂直领域应用
(十)人工智能+金融
推动金融行业利用垂直大模型,打造智能客服、智能营销等工具,强化多模态处理等功能。鼓励优化投资服务平台,推动智慧投研、智慧银行、智能问答等工具规模应用。支持研发反欺诈、信用评分、风险预警等垂直大模型平台,提升金融风控智能化水平。推动运用大模型技术,研发金融数据分析、趋势预测、投研撰写等智能工具。(十一)人工智能+制造
推动基于行业语料库研发L1模型,挖掘共性超级场景向上下游规模化推广。推动建设模型即服务平台,形成行业L2大模型池,支持行业内智能体规模化训练、部署和管理。聚焦产品营销、产品设计、研发协同、设备管理、智能排产、智慧物流、安全管理、质量追溯、产品售后等方面,开展重点场景揭榜挂帅,培育专业服务商队伍。(十二)人工智能+教育
开展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打造智能化学习平台。建立专业语料标准,构建学科知识图谱,建设自适应学习平台和智能助教系统。推动大模型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协同联动,打造领先的数字人教学解决方案。(十三)人工智能+医疗
推动医疗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基地建设,打造医疗人工智能研发应用一体化平台。加快医疗大模型在辅助诊断、病理学分析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提升诊断识别精准度。加快探索大模型在流行病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方面的应用,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能力。(十四)人工智能+文旅
加快构建超高清视频库和高质量文旅专用语料库,增强基础大模型研发和文旅垂直应用能力。鼓励旅游大模型在旅游行程规划、导游导览、机酒预订、智能客服等场景应用。聚焦虚拟主播、文旅元宇宙等场景,推动数字人与大模型融合,提升多模态交互能力。(十五)人工智能+城市治理
支持利用多模态大模型构建城市治理感知助手,支撑城市智慧决策。聚焦土方消纳、林地空间、低空经济、商务楼宇监测、智慧交通、环境治理、智慧安防等方面,打造垂直大模型应用标杆示范场景。推动利用大模型提升市民便民服务效率,深入挖掘热点民生问题。加速创新应用生态构建
(十六)构建大模型创新发展生态
依托市级人工智能产业工作机制,加强对“模塑申城”工作的统筹领导、协调推进和组织实施。统筹高质量发展等市级专项资金,加强对软硬件核心技术攻关、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垂直行业示范应用和智能算力资源的支持。优化智能算力补贴政策,鼓励相关主体积极建设、使用自主智算集群。(十七)构建高水平开源开放生态
依托基础大模型研发机构,引入专业团队,打造大模型开源生态运营平台。引导开源模型和工具入驻开源社区,向各类主体提供模型、数据、工具链等公共服务。支持开源大模型搭建全球化的线上社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源社区和项目。(十八)构建重点行业协同发展生态
聚焦金融、制造、教育、医疗、文旅、城市治理等6大重点行业,支持头部企业牵头,推动上下游协同,形成“模型+实践+语料”的三环紧扣的落地应用合作架构,加快建设一批行业赋能中心。深入开展上海国资国企“人工智能+”行动,推动国企开放更多大模型应用场景。(十九)构建产业投资基金赋能生态
发挥市级人工智能先导产业母基金引领作用,加强市级产业资本统筹,支撑本市人工智能战略领域健康发展。推动成立算力和语料基金,探索算力和语料作价入股等模式,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二十)构建产业孵化培育生态
遴选专业运营团队,创新扶持政策,打造大模型创新企业孵化器。依托“模速空间”,深化全要素赋能,加快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先导区建设。依托“模力社区”,聚焦垂直模型应用,打造垂直模型上下游生态和产业链集聚效应。鼓励多元协同合作,引入行业场景资源,加速颠覆性技术和创新产品的突破和应用。(二十一)构建人工智能测试评估体系
加快建设大模型测评标准,支持本市创新主体参与或主导国内外大模型测评标准研制。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测试验证平台,面向智能体、具身智能等重点应用,提供测试验证服务。依托优质企业和测评机构等,围绕通用和垂直领域应用,加快大模型测评语料库体系建设。(二十二)强化生态要素保障
支持开展大模型应用大奖赛、路演、应用培训等活动,助力成熟场景的规模化复制和推广。加大国内外顶尖大模型创新团队和科学家引进力度,依托上海创智学院等机构,打造人工智能顶尖人才培养国家试验区。依托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平台,构建全球合作平台和交流协作网络,支持本土模型打响品牌、实现出海。*声明:本文系原作者创作。文章内容系其个人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与讨论,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如有异议,请联系后台。
来源:半导体产业纵横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