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SD)是一种很常见的皮肤病,但由于病因不明,导致治疗的进展受限。SD主要累及富含皮脂腺的区域,表现为面部、头皮和上胸部的红斑,上覆油腻性黄白色的鳞屑,可伴有瘙痒及刺痛。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皮肤菌群和SD发病机制有何联系?一文总结
撰文 | 陈伟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SD)是一种很常见的皮肤病,但由于病因不明,导致治疗的进展受限。SD主要累及富含皮脂腺的区域,表现为面部、头皮和上胸部的红斑,上覆油腻性黄白色的鳞屑,可伴有瘙痒及刺痛。
SD通常在青春期起病,多见于30-40岁的男性(这个阶段的男性皮脂腺活动旺盛);但在婴儿中也较为常见。除此之外,在帕金森病或艾滋病人群中,SD也更为常见。
最近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皮肤菌群的改变参与了SD的发病。近期,Akira博士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杂志上刊文,综述了皮肤菌群和SD发病机制之间的复杂关系,对皮肤菌群及其动态相互作用的深入了解将为SD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见解,并促使进一步开发以菌群调节为主的SD治疗方案[1]。SD的危险因素
母乳喂养为婴儿提供母体激素,导致皮脂腺活动过度活跃,可能导致婴儿SD。洗护产品、气候条件(如温度、紫外线指数和湿度),则是与成人SD发病相关的一些外部因素。内在因素,包括激素变化、情绪压力或睡眠/情绪障碍,也是加重/诱发SD的因素。
SD与皮肤菌群
▌正常婴儿和SD患儿的皮肤菌群
分娩方式明确影响着新生儿和婴儿的皮肤菌群。通过剖宫产出生的婴儿菌群组成与其母亲的皮肤菌群非常相似(如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和角状杆菌);而经阴道分娩的婴儿皮肤菌群与母体阴道管的菌群组成相似(如乳酸菌、普雷沃氏菌等)。
无论生产方式如何,婴儿出生3月后的皮肤定植菌群开始改变。尽管已有关于婴儿SD皮肤菌群失调的报道,但数量相对有限。这些研究表明,与健康婴儿的皮肤相比,婴儿SD的皮损中观察到数量增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
▌正常成人和SD患者的皮肤菌群
健康成人皮肤微生物组中的主要细菌门包括放线菌门(36%~51%)、厚壁菌门(24%~34%)、变形菌门(11%~16%)和拟杆菌门(6%~9%)。
成人皮脂溢出部位高度被亲脂性丙酸杆菌定植(占总皮肤微生物组的70%),而鼻褶和臀部等潮湿部位主要被棒状杆菌和葡萄球菌定植。在成人SD中,已经观察到细菌和真菌的过度生长,包括:葡萄球菌、不动杆菌、链球菌和马拉色菌。
▌SD中皮肤菌群间的相互作用
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属在SD皮损中的检出率较高,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这两种菌的过度增殖与SD密切相关,而保护性菌群(例如表皮杆菌属)则有助于“对抗”致病菌。
解释它们在SD发病机制中的相互作用,为恢复“健康”皮肤菌群治疗SD提供了理论依据。皮肤pH值升高可刺激马拉色菌增殖,马拉色菌可分泌脂肪酶,肪酶将皮脂水解成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而马拉色菌只能利用饱和脂肪酸作为营养物质,多余的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通过表皮,激活免疫细胞,释放促炎细胞因子,招募炎症细胞,从而引发炎症反应(图1)。
皮肤pH升高导致马拉色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二者互相促进,通过分解皮脂,增加游离脂肪酸,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导致经表皮水分流失(TEWL)增加,导致SD患者皮肤干燥。
相比之下,皮肤杆菌属可将皮脂水解成短链脂肪酸(SCFAs),从而降低皮肤pH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的IL-2和IFN-c水平。相反地,皮肤杆菌属可产生直接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细菌素(图2)。
总而言之,SD的发病涉及马拉色菌过度生长、菌群间的相互作用、免疫反应和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之间复杂的关系。
图1.马拉色菌与SD之间的关系。(图源参考文献)
图2.SD患者皮肤菌群间的相互作用(图源参考文献)
调节皮肤菌群治疗SD
目前SD的治疗包括使用温和的洗护用品、保湿剂和外用药物治疗(如皮质类固醇、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唑类和角质溶解剂)。
但是外用皮质类固醇和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会出现皮肤刺激、皮肤感染、皮肤变薄和免疫抑制等副作用,而长期使用唑类药物则可能出现真菌的耐药性。使用益生菌/益生元来调节皮肤菌群比是一种比较有前景的治疗方案。
外用含有线状透明颤菌裂解液的乳液,可显著减轻成人SD患者的皮肤红斑、鳞屑和瘙痒。此外,丝状弧菌裂解液则通过激活树突状细胞产生抗炎细胞因子IL-10,同时减少IFN-c的产生,进一步缓解成人SD患者的症状。此外,丝状弧菌裂解液还可抑制NLRP3炎症小体(该炎症小体由马拉色菌的过度增殖激活,可诱发SD)。
乳酸菌属可分泌多种抗真菌化合物,包括有机酸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可降低马拉色菌的生长。有研究将乳酸菌裂解液用于洗发剂,可明显改善患者头皮出油、头屑、红斑等症状。还有研究将含有脆乳杆菌P17631和副干酪乳杆菌I1688的油性混悬液用于治疗面部SD,发现二者显著降低了前额和鼻唇沟周围的红斑、脱屑和瘙痒的情况。
用药后对皮肤菌群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的丰度暂时降低,表皮芽孢杆菌的丰度略有增加。这些发现强调了乳酸菌属在SD中的治疗效果,为在外用药中加入益生菌的新治疗方案提供了有价值的证据。
总结
皮肤菌群的生态失调可能与马拉色菌属和葡萄球菌属与免疫细胞间接相互作用,导致皮肤炎症,抑制促进皮肤健康的细菌的生长,如皮肤杆菌。因此,利用丝状弧菌或乳酸菌等益生菌来调节皮肤微生物群。
减少SD患者的皮肤炎症有可能被用来作为这些患者的替代治疗方法。然而,需要对这些益生菌的作用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为未来开发针对这种疾病的新的靶向疗法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为了解皮肤频道粉丝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提供更有趣、有用、有态度的内容,医学界皮肤频道欢迎大家动动手指完成以下的调研,只要五秒钟哦更多皮肤前沿内容
快来“医生站网页版”瞧一瞧👇
精彩资讯等你来
参考文献:
[1]
Akira,Vorapreechapanich,Arsa,Thammahong,Tanittha,Chatsuwan et al.Perturbations in the skin microbiome of infantile and adult seborrheic dermatitis and new treatment options based on restoring a healthy skin microbiome.[J].Int J Dermatol,2024 Nov 11.责任编辑:大晨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皮肤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