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里的隐秘图书馆

360影视 2025-01-06 22:06 3

摘要:在上海梧桐区网红地“巨富长”的核心地带,有一个隐秘在老建筑里的图书馆。简洁的外观令其在周围一众建筑里并不出挑,但就是这样一栋建筑,背后却承载了一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孤岛时期沪上文化赓续的往事,它就是上海图书馆的前身之一,坐落于长乐路746号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虽

在上海梧桐区网红地“巨富长”的核心地带,有一个隐秘在老建筑里的图书馆。简洁的外观令其在周围一众建筑里并不出挑,但就是这样一栋建筑,背后却承载了一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孤岛时期沪上文化赓续的往事,它就是上海图书馆的前身之一,坐落于长乐路746号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虽仅存在14年,却意义重大。去年4月,上海图书馆对它启动了保护修缮工程,目前修缮接近尾声,先来一睹为快看看。

灰色的外墙、简洁的钢窗,在长乐路、富民路口,这栋刚刚完成修缮的小楼,并不算出挑,却有着一段值得细数的历史。它就是上海图书馆的前身之一,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透视记者了解到,合众图书馆在建造时,采用简洁朴素的外观,一方面是为了降低建造成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不引起注意,从而更好地保护馆内珍藏的书籍,因此它面朝马路的正门不挂任何牌子,也从不打开,来访者要从后面的富民路才能进入馆内。

小楼建造于1940年,由中国第一代建筑师陈植设计。门厅用的水磨石地面,却又点缀着寿字纹、回字纹等传统中式吉祥纹样,楼梯扶手的金属连接件则是中国结纹样造型,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格。“陈植他是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的,所有的这些元素带有西方的折衷主义风格,同时又带了一些中国传统的风格在里面。”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合伙)主任设计师王峰介绍。

除了建筑上的细节,作为图书馆,最值得一提的还是这里的收藏。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陈先行告诉记者:“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当时的书库主要以二楼、三楼为主,当时总共放了25万册左右历史文献,这些文献都是四十年代上海社会志士仁人捐赠的。”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导致东南文献大量流失,1939年8月,翰林出身的银行家、实业家叶景葵与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陈陶遗,联合发起成立合众图书馆,为的就是“抢救保护中华典籍”。由于年事已高,他们选中了当时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顾廷龙担任图书馆总干事,并共同成文了一份《创办合众图书馆意见书》。据陈先行介绍:“当时,房子、地皮都是叶景葵先生出钱买的,说之所以叫‘合众’就是要化私为公,不能以个人名义命名,这是很了不得的事情。”

而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手稿整理研究部副主任刘明辉也指出:“从《意见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指明了合众图书馆应担负‘保存固有文化之责任’的定位。”

图书馆建成后,叶景葵率先将自己收藏的各类古籍文献三万余册捐入馆内,众多收藏家纷纷效仿,将一大批在抗战中可能流失的古籍珍本、名人日记、手札等保留了下来。这其中就包括晚清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盛宣怀留下的约17.5万件、1亿余字的档案史料《盛宣怀档案》,也是后来上海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丰富的馆藏吸引了胡适、钱钟书、顾颉刚、郑振铎等众多学者慕名而来。

不仅如此,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合众图书馆还千方百计收集和保护了一批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共产党的革命文献。“革命文献如果暴露的话,那就会出问题了,所以当时书架堆得很高,接近天花板,放在顶端和天花板相接的地方,一般发现不了,到了解放初期,北京方面中央调查革命文献的存世情况,合众捐了一大批,这个非常难得。”陈先行如是说。

1953年,合众图书馆被捐献给了上海市人民政府,1955年正式更名为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并于三年后并入新成立的上海图书馆。顾廷龙则从1962年起出任上海图书馆馆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一直在四处奔波,抢救各种历史文献和家谱资料。“从造纸厂里抢救出来,从焚化炉路前抢救出来,当时一共抢救了八千多种,将近六万册的家谱,这些家谱当时就储存在长乐路家谱馆。”上海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家谱部主任顾燕介绍。

从那时开始,上海图书馆就持续在收集收藏家谱文献,至今一共收藏有近四万种、36万多册家谱,涉及540多个姓氏,成为世界上收藏中国家谱文献原件最多的公藏机构,被誉为“中国家谱第一藏”。而修缮后的合众图书馆,也将在新年里,作为上海图书馆中华家谱馆,向读者开放。顾燕对此坦言:“主要是以面向研究型为主的图书馆,家谱其实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家谱中优良的家风家教,对于我们现在来说也是有着非常多的借鉴意义。”

在创办合众图书馆意见书里,有这样一句话:专为前贤行役,不为个人张本,成为图书馆事业崇高精神的一句名言,也是一代代图书馆人也践行的准则。从筹备到最后并入上海图书馆,虽然合众作为私立图书馆存在的时间仅有14年,却在最为动荡的时期,积累了24万-25万册的历史文献,为后人留下珍贵史册。

来源:看看新闻Knew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