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课堂策略

360影视 2025-01-07 07:40 3

摘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之间博弈不停,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碰撞不断,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培养具有“家国天下”思想意识和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路径。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之间博弈不停,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碰撞不断,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培养具有“家国天下”思想意识和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路径。

家国情怀培育起始于对课程的深层理解

传统唯分数论的教育观念已滞后于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思政教育的要求,也不符合专业课程育人的价值追求。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需要教师对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深层次解读与挖掘,并将其巧妙融入教学过程。思政教育品质的渗透往往是一堂好课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渐进式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发现、体验、感悟本民族文化魅力。另外,由于教材篇幅所限,编写时力求简明扼要,不可能涵盖相关的背景知识,这就需要教师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增补文化背景信息,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的文化厚度和思想深度。

家国情怀培育落地于日常的行为举止

家国情怀培育源于本民族文化自觉、基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对比与赏析、成于日常生活的自主践行。没有具体的行动作支撑,家国情怀培育就难以入脑入心。家国情怀落地生根的关键一环是“家国行为”的体现,这是家国情怀的具体表征。它如同一面镜子,能检验出学校家国情怀教育的成效。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家国情怀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正如孔子所云,“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教师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第二课堂,要求学生联想自己生活的区域文化,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介绍自己的家乡,利用网络向朋友推介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特色文化。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环境出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并结合文明校园评比、文明城市创建、环保志愿服务等活动,尽己所能把书中所学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不同场域下,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使家国情怀培育从书本延伸至生活,从口号落实到行动。

家国情怀培育贵在对时事热点的妙用

时事热点是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素材,最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教师可以把时事热点穿插在授课内容之中,以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其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利用时事热点的关键在于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和社会主流价值观,把握教育时机向学生传递正能量。除了国内时事外,教学还要关注国际主流事件,如环保、疫情、战争、自然灾害等,培养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国际视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家国共同体的概念进一步丰富,同在一个苍穹下生活的人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唯有高瞻远瞩、关注全球,现代教育才能更好地构建家国情怀的主体框架,丰富和拓展家国情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家国情怀培育应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全过程

家国情怀的培育应构建起课上课下相联系、学校社会相结合、班级家庭相贯通、传统现代相融合的全方位教育网络。要关注思政教育在学生不同生活场景下的持续影响力,让多方教育力量共同参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教师除了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外,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要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之情。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是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系与支撑,教师在备课时要综合考虑书本知识背后思政教育元素的内在关联,统筹把握、整体设计,将思政教育渗透成为一种面向实践的学习形态和实现途径。

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是时代发展之所趋,教育改革之大任,其成效的取得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渗透、悄然影响。教师要以行之有效的举措不断加强思政教育实践,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理念以及具体言行上给予正确引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充分体现于教学活动始终。

(作者单位系泰州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01月07日 第09版

作者:李未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