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人数两年“大跳水”86万,“卷学历”时代要落幕?

360影视 2025-01-07 10:10 3

摘要:近年来,考研热度一直居高不下,报名人数连年攀升。然而,这一趋势在最近两年却出现了转折。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5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 388 万,较 2024 年的 438 万再次降低了 50 万。这也是自 2014 年以来,十年内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

考研 “退热”,拐点已至

近年来,考研热度一直居高不下,报名人数连年攀升。然而,这一趋势在最近两年却出现了转折。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5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 388 万,较 2024 年的 438 万再次降低了 50 万。这也是自 2014 年以来,十年内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的第二次下降,前一次人数下降是从 2023 年的 474 万下降到 2024 年的 438 万。考研人数连续两年下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回顾过去十年,考研人数的增长势头一度迅猛。2015 年考研报名人数为 164.9 万,此后便呈现出持续上扬的态势,2022 年成功迈入 400 万大关,到了 2023 年更是达到 474 万人的峰值。但如今,形势急转直下,短短两年时间,考研人数骤降 86 万,这一鲜明对比,无疑揭示出考研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

考研降温为哪般?

(一)“上岸” 难度并未降低

考研报名人数的减少,是否意味着考研变得容易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尽管报考人数有所下滑,但考研的竞争激烈程度并未减弱。近年来,考研报录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23 年的考研报录比仅 24.23%,这意味着当年有超过 300 万人落榜。到了 2024 年,考研报名人数首次出现下降,较 2023 年减少了 36 万,然而该年的研考国家线和各高校的复试线却 “不降反涨”。教育部发布的 2024 年研考国家线显示,哲学、法学、文学、体育学、历史学、理学、医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等专业的学硕国家线相比上一年都有所提高;专业硕士的招录方面,法学、文学、历史学、医学等专业的国家线也都比上一年有所提升。

另外,考研弃考现象也较为普遍。据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透露,2023 年考研报名人数 474 万,但实际参加考试人数只有 310 多万,约有 160 万人因各种原因弃考。他还预测,2025 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将会有 50 - 60 万报名考生放弃参加考试,参加考试的考生,仍然会有 200 万左右无法上岸。由此可见,考研 “上岸” 难度依旧不容小觑。

(二)“卷学历” 性价比骤降

专家指出,“卷学历” 的性价比正在急剧下降,这是导致考研人数减少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表示,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专、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数量日益增多,在近几年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卷” 学历已难以确保获得体面的工作。换句话说,花费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去获取一个硕士文凭,未必比大学毕业后直接积累工作经验更具性价比。

除了时间和经验成本,考研的经济成本也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近年来,国内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持续扩大,专硕招生比例不断攀升,教育部数据显示,到 2025 年,专硕招生规模将约占硕士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与此同时,不少院校的专硕学费持续上涨,如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业设计)硕士从 2025 级开始,学费涨至 16 万元 / 期;上海财经大学金融专硕的学费总额更是高达 22.8 万元。此外,很多高校不再为专硕提供宿舍,学生读研期间需在校外租房,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经济支出。

研究生学历贬值、“高学历低就业” 的现象愈发普遍,使得大学生们不再将考研视为就业的避风港。培养自身的核心就业竞争能力,已显得比一纸高学历更为重要。

(三)职业选择多元化分流

当下,职业选择的多元化对考研人群产生了显著的分流作用。一方面,考公、考编热持续升温,为毕业生们提供了稳定且颇具吸引力的就业途径。2025 年国考,共有 341.6 万人通过了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 86:1,竞争虽然激烈,但相较于考研的不确定性,仍吸引了大量考生投身其中。而且,考公考编涵盖国考、省考、事业编制、选调生考试等多种形式,考试机会较多,使得不少本科毕业生将考公作为就业首选。

另一方面,留学深造也成为部分学生的替代选择。近年来,出国读研的学生人数呈增长态势。《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数据显示,2021/22 学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国内地留学生中,研究生人数达到 123,182 人,占比为 42.46%,研究生人数同比增长了 3.64%;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 HESA 数据表明,同期中国内地赴英就读高等教育的学生中,研究生人数为 88,755 人,占比 58.51%,同比增长 6.01%。海外硕士学制较短,如英国部分硕士课程仅需一年,毕业回国后无论是进入职场还是参加选调生考试,都具有一定优势,这对一些学生而言颇具吸引力。

再者,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新兴行业如直播带货、新媒体运营、数据分析师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行业不唯学历论,更看重个人的能力与创造力,为毕业生们开辟了广阔的就业空间。许多年轻人凭借自身独特的技能与创新思维,在新兴行业中崭露头角,收获了可观的职业回报,这也使得他们不再将考研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唯一路径。

考研 “降温” 是喜是忧?

(一)学生层面:理性选择的回归

考研人数的减少,对学生而言,实则是理性选择的回归。过去,在 “唯学历论” 的导向下,许多学生盲目跟风考研,将考研视为本科毕业后的唯一出路,而忽视了自身的兴趣与职业规划。如今,随着就业市场的多元化和信息透明度的提升,学生们开始更加审慎地权衡考研的利弊。他们不再仅仅为了追求一纸文凭而投身考研大军,而是依据个人的职业理想、兴趣爱好以及专业发展前景,做出更为贴合自身需求的决策。有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通过在工作中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专业技能,实现职业成长;有的则选择先就业,待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后,再按需读研深造,为职业晋升增添助力。这种从盲目跟风到理性抉择的转变,无疑有助于学生更加精准地规划人生轨迹,实现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的双赢。

(二)高校层面:教育改革的契机

考研人数的变化,也为高校带来了深化教育改革的契机。一方面,高校应以此为契机,优化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摒弃单纯以分数论英雄的模式,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科研潜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选拔出真正具有学术热情与研究素养的人才。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紧密对接社会需求与学术前沿,确保研究生教育能够切实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知识与技能。对于专硕教育,高校应合理制定学费标准,完善奖助体系,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为专硕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实训机会,使他们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职场需求。通过这些改革举措,高校能够重塑研究生教育的吸引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社会层面:人才流动的平衡

从社会层面来看,考研人数的下降有助于推动人才在不同领域的合理流动与分布。以往,考研热使得大量人才集中涌入研究生教育阶段,导致部分行业人才过剩,而一些急需人才的领域却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如今,随着考研人数的调整,更多毕业生流向就业市场,充实到实体经济、基层服务、新兴科技等各个领域,为这些行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一方面,这有助于缓解部分行业的就业压力,减少人才浪费现象;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各行业的均衡发展,满足社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政府与社会各界应把握这一趋势,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加强引导与扶持,鼓励毕业生到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基层一线建功立业,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结语

考研人数两年下降 86 万,这一数据变化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发展的多元变革。从 “卷学历” 热潮到理性抉择的回归,学生们逐渐意识到人生道路并非只有考研一条单行道;高校在这一浪潮中迎来教育改革的契机,需重塑研究生教育的吸引力与含金量;社会层面,人才得以更加均衡地流向各个领域,推动行业的多元发展。

面对这一新形势,各方应积极适应调整。学生要依据自身特质与理想,审慎规划成长路径;高校应深化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各界要为青年提供更为多元广阔的发展平台,助力他们在不同领域绽放光彩。唯有如此,方能让青年一代在时代浪潮中找准方向,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携手迈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来源:播优私塾中高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