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软财务专场:如何利用FineBI构建成本管理与本量利分析模型

360影视 2025-01-07 16:06 3

摘要:随着企业对财务管理要求的提高,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财务部门从传统核算向战略决策支持转型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BI(商业智能)工具的应用尤为关键,尤其是在财务成本分析、盈亏平衡分析和本量利分析等方面。数字化工具能够为企业提供更精确和实时的决策支持。

随着企业对财务管理要求的提高,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财务部门从传统核算向战略决策支持转型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BI(商业智能)工具的应用尤为关键,尤其是在财务成本分析、盈亏平衡分析和本量利分析等方面。数字化工具能够为企业提供更精确和实时的决策支持。

帆软公司作为中国商业智能领域的佼佼者,通过FineBI的强大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财务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使用FineBI工具进行全面的数据建模,可以帮助财务部门从基础会计核算到高阶的财务分析逐步升级。

本文改写自帆软专家直播财务专场,本场直播讲解了如何将传统的财务分析转化为动态的数据分析,重点讲解了利用FineBI进行财务成本分析(特别是本量利分析和盈亏平衡分析)的全过程,帮助企业实现更精细的成本管理和更科学的决策制定。

更多详细内容,推荐下载《智能财务解决方案》:
https://s.fanruan.com/ayri7
分享行业真实的数字化转型案例,以及方案架构图

一、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与挑战

财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提升数据的维度和深度。在传统财务报表中,财务分析的内容通常集中在收入、成本、费用、资产负债率等指标,而这些单一维度的报表往往无法提供深入的业务洞察(尤其是在成本控制和盈亏平衡方面)。

随着管理会计、业财融合等新兴概念的提出,企业开始尝试通过跨职能的数据整合来克服这一问题。利用现代BI工具,企业能够在更深的维度上进行数据分析,打破传统会计核算的框架,推动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紧密合作,推动财务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以下是几种财务数字化转型中容易遇到的挑战类型:

1. 财务分析角度需要转变

分析角度是变革的主要原因。首先,做财务分析,包括做成本分析,因为维度少、底层数据有限,导致可分析的角度较少。因此产生了诸如管理会计、业财融合以及财务BP等诸多概念。原因是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业务不懂财务,财务又不懂业务,导致沟通困难。但归根结底,在数据层面上,是维度缺失的问题。

财务分析角度单一,导致了对业务层面深入分析的限制,催生了管理会计、业财融合等概念,以解决业务与财务沟通的难题。数据链断层使得业务全景追溯困难,财务与业务数据的整合需增加维度和辅助核算,但受到财务对业务理解程度的影响。跨职能协作困难,知识断层导致财务、业务、数据分析难以融合,影响企业整体决策和管理效率。决策模型理论化,缺乏实用的KPI指标和必要的技术和人才支持,使得先进的财务分析难以实际应用。企业创新缓慢,信息系统闭合,缺乏对数据存储和信息关联的深入了解,限制了业务和财务业态的融合与发展。

2. 企业数据管理与跨职能协作的挑战

在企业进行财务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数据管理和跨职能协作是两个关键的挑战。首先,企业往往面临业务数据来源多样,且数据全景追溯困难的问题。数据通常来源于不同的业务系统,如CRM系统、成本卡和采购入库信息等,这些信息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信息流通的困难。

其次,财务部门在分析数据时,需要增加更多的维度并利用辅助核算来改善数据质量。财务人员的业务理解程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然而,由于不同部门的独立运作和知识断层,跨职能的协作变得更加困难,导致企业在进行数据驱动决策时,常常缺乏有效的决策模型和实际可操作性。

分析难点主要在于模型自上而下的探索和信息数据的不统一,这对理解和实施构成挑战。需要统一数据结构和口径,以确定标准分析并解决本量利的问题,这是实现上的一个难点。随着企业经营,财务和业务数据变得越来越复杂,IT人员理解业务、财务理解IT技术都存在难度。通过项目形式打通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相互学习,是现实业务中的难点。最底层需要关注编码和信息规格的统一,这关系到原料、产品流动的命名方式和规格规定,是成本分析困难的主要原因。

3. 成本分析的难点与业务模式的确定

理清与成本相关的业务逻辑、明确业务模式,是成本分析的一大难点。在零售行业,尤其是像餐饮业这样的业务,销售和生产是零散且不定期的,生产通常是在收到订单后才开始。因此,如何准确核算和分析成本成为一个挑战。餐饮等行业通常以销售为驱动,销售数量的波动直接影响生产和成本。

通过明确业务模式,企业可以确定是采用“销售导向型”模式,还是基于“预算导向型”模式来进行成本核算。这两种模式的确定对于成本分析至关重要,帮助财务部门更好地与业务部门对接,并最终实现精细化的成本管理。

确定业务模式是成本管理的关键,涉及销售与生产的关系,包括“销售带动生产”和“生产支撑销售”两种模式。大型企业通常依据预算制定生产计划,根据预期收入匹配相应的成本和产品数量。零售业,尤其是快消品行业,由于销售的不确定性和零散性,通常在接到订单后才开始生产。在成本计算中,材料成本是主要考虑因素,而从业人员的工时也应计入成本,尽管在实际业务分析中可能被归为固定成本。成本确认方法对于财务分析至关重要,涉及原材料库存管理,可以通过BI工具学习这一过程。

4. 销售驱动的成本管理与财务数字化转型

如何通过销售来推动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的一个重点。通过FineBI工具,财务部门可以从核算会计进阶到理解业务层面的财务成本管理。尤其在预算编制、生产成本预算、采购计划的制定以及财务预算的编制过程中,销售部门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

餐饮业的商业模式实例展示了如何结合本量利分析来进行盈亏平衡的测算和成本核算。通过这种销售驱动的成本管理模式,企业能够在保证成本透明化的同时,实现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1)生产加工复杂的情况

根据生产成本分摊工费后制定采购计划,进而编制财务预算,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其中利润表的编制是首要任务。尽管理论上财务部门主导预算编制,实际操作中,销售数据更常被用来指导整个企业的预算编制过程。

2)以销代产的情况

通过结合本量利分析,并将未摊销的部分视作固定费用,来进行盈亏平衡的测算。该模式适用于一个广泛的标准产业类别,包括饮料和其他快消品行业。

财务数字化转型初始阶段应关注核算会计,之后应提升对业务层面财务成本的理解,向财务BP方向发展。财务数字化转型的高级目标是从财务BP进一步发展到战略层面,以及进行数据信息建模,满足企业多样需求。通过实现财务数字化转型,满足企业对各种分析结果的需求。

二、标准成本的原理及应用

1. 成本溯源分析

成本溯源是指追溯成本发生的原因和过程,尤其是追溯原料、人工、费用等成本项的来源和消耗情况。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成本溯源是财务分析中的一大挑战,因为数据链条复杂,且涉及多个环节的数据集成。通过使用FineBI等BI工具,企业可以实现高效的成本溯源分析。

1)溯源分析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在FineBI中,成本溯源的关键在于构建产品与原料之间的关联。例如,当追溯到一个产品时,我们可能需要查看它的配方原料,而这些信息通常不直接存在于原始数据中。通过FineBI的数据集功能,可以通过一对多(N:1)关系将不同表格中的数据关联起来,从而实现数据的追溯。

比如,产品与原料信息之间的关联可以通过产品名称字段实现。通过这种方式,FineBI能够帮助企业跨越多个数据表,追溯到每个产品的原料成本,进而为企业提供详细的成本消耗数据。

2)消耗量与结余量的计算

为了进行更精确的成本溯源分析,我们需要计算每个产品的实际原料消耗量。在FineBI中,我们可以通过公式和跨表数据的关联来计算消耗量。例如,产品的销售数量乘以每个原料的规格用量,就能得出实际消耗的原料量。随后,通过计算实际消耗量与采购量之间的差异,可以得出库存结余量。

这一分析不仅帮助企业掌握原料消耗情况,还能通过实时数据更新,为企业提供精确的库存管理和采购预测。

2. 本量利分析与盈亏平衡分析

本量利分析(Break-even Analysis)是一种帮助企业确定盈亏平衡点的常用方法。在进行本量利分析时,关键的变量包括销售单价、单位成本、固定费用等。通过这些数据,企业能够计算出每个产品需要销售多少才能覆盖固定费用,进而实现盈利。

在FineBI中,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这些变量,实时计算盈亏平衡点。例如,如果固定费用为5000元,销售单价为30元,而每杯奶茶的原料成本为10元,则盈亏平衡点的计算公式为: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固定费用/(销售单价−单位成本)

这种分析帮助企业在定价和生产计划上做出合理的决策,确保在市场波动中能够稳步盈利。

3. 数据可视化与波士顿矩阵

完成数据分析后,FineBI可以通过可视化功能将分析结果展现给管理层,帮助其快速理解数据并做出决策。通过波士顿矩阵(Boston Matrix),企业可以分析不同产品的市场表现,并制定营销策略。

1)波士顿矩阵

波士顿矩阵是通过将产品的销售数量与单位毛利额相结合,展示产品在市场中的表现。FineBI提供了丰富的可视化组件,帮助用户将这些数据绘制成图表,明确显示哪些产品是明星产品(高销售量、高毛利)、现金牛(高销售量、低毛利)、问题产品(低销售量、高毛利)或瘦狗产品(低销售量、低毛利)。通过波士顿矩阵,企业能够优化产品组合,调整营销策略,提升整体盈利能力。

2)可视化组件与仪表盘

FineBI不仅支持波士顿矩阵的可视化,还可以通过KPI组件展示如销售数量、毛利额、产品成本等指标。这些可视化组件能够帮助管理层实时了解各项运营数据,并通过动态仪表盘进行深度分析和决策支持。

4. 标准成本法与差异分析

标准成本法是一种通过设定标准成本并与实际成本进行对比,帮助企业识别成本差异的管理方法。在进行标准成本分析时,关键的差异包括价格差异数量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企业在生产、采购、销售等环节的经营效率。

FineBI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帮助企业分析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例如,可以通过计算采购价格与标准价格之间的差异,或者通过计算实际消耗量与标准消耗量之间的差异,来揭示成本控制的薄弱环节。

三、案例实践与解析

1. 奶茶店经营案例简介

通过具体的奶茶店经营案例,本次课程讲解了如何在实际商业场景中应用本量利分析。通过分析奶茶店的收入、成本和盈亏平衡点,学员能够理解如何通过精细化的成本核算和业务分析来实现盈利。

案例中,奶茶店的销售数据、原料成本、固定费用等通过FineBI工具进行分析,帮助确定盈亏平衡点,找到最适合的销售策略和成本控制方法。具体建模思路如下:

开设奶茶店作为创业案例,分析包括收入、成本、费用以及会员发展等方面。奶茶店通过营销活动增加储值率,分析储值比率、消费比率和会员留存情况。在不考虑增值税的情况下,储值赠送的折扣实际成本分摊至各产品上,需要进行业务或财务层面的分析。重点讨论费用成本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建模实现。利用RFM模型分析会员发展,将客户分为8种类型以提高客户粘性。

2. 具体操作流程

该案例的具体操作思路如下:

讲述成本核算过程,假设开发的产品为奶茶,利用CRM系统获取销售数据,如月销售量和单价,以计算收入。通过分析原料成本(茶包、牛奶、萃取物)来计算奶茶的单位成本和毛利,进而推算产品的总毛利。引入固定成本如店铺租金和员工水电费等,以确定盈亏平衡点,分析额外销售的盈利。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精确计算各原料成本,特别是当产品种类和销售数据增多时,Excel处理变得困难。提出解决方案,使用成本卡系统来追踪和管理原料成本,实现成本追溯功能,优化成本核算过程

以下为案例分析的详细步骤:

1)确定模型原理

确定采购订单中的采购单价和数量,建立成本计算基础。通过单品单价(如20元/件)与用量(100包/件中用1包)的关系,计算单个原料成本。根据A奶茶由三种原料组成的特点,通过消耗量计算每种原料的具体成本。通过3M系统或销售系统提取销售数据,与成本数据结合,进行本量利分析。计算出A茶包的成本为0.2元,并以此方法推算出其他原料成本,最终得出产品总成本。

2)入库信息分析与本量利分析

通过隐藏日期和考虑规格来计算采购总金额,指出采购单价乘以采购数量即可得出采购总金额。此计算方法可在未来用于指导采购决策和追溯成本。根据数学模型计算原料单价:原料单价=采购单价/规格。

将原料单价与原料耗用量相乘,以计算成本。在FineBI中实际操作这些数据,包括如何在FineBI中创建新的分析主题,并上传必要的数据表(销售记录、入库信息和成本卡)来执行数据分析。

3)创建分析主题及数据处理方法

创建新的数据集计算采购总金额,即通过简单的乘法操作来实现。将相同的原料归集成一组,形成一个汇总表格,该表格基于原料的入库信息,这些信息因日期不同而有多行记录。汇总操作不仅仅是分组,还包括对采购金额的计算,即将所有采购的总金额进行汇总。在汇总过程中,还需引入采购规格数量,这涉及到计算采购单价,通过将采购单价乘以采购数量得到。不需要采购订单和日期信息,因为这些数据在入库信息中已经存在。通过分组汇总来直接计算原料的单价,简化数据处理流程。分组汇总后的数据能够显示特定原料(如A茶包)的总采购金额和数量。通过分组汇总实现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原料的平均单价。计算得到的原料单价,是通过将总金额除以总数量得到的,完成对第一张表数据的处理。完成的表将被重新命名为“原料信息”,这张新表将包含原料的价格信息。

4)成本卡和销售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在标准成本分析中,用量分为标准用量和实际用量,其中标准用量记录于标准成本卡。通过获取每一个原料的单价,并将其乘以标准用量,可以计算出成本。在Excel中,使用VLOOKUP函数来实现单价与用量的乘法运算。对于FineBI,其实施方法更为简单。成本卡是进行成本分析的基础,包含了进行成本计算所需的关键信息。

我们基于成本卡创建一个新的数据集,这个数据集不改变成本卡的原始数据,而是表示对数据的一种处理过程。新创建的数据集会根据成本卡的变动自动更新,保证了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我们需要在时间轴上扩展数据集,通过添加其他表的列,例如将原料信息表的数据整合进来,以丰富我们的数据集内容。整个操作的目的在于对成本卡数据进行加工处理,通过添加公式和链接其他表格信息,从而得到更为精确和全面的数据分析结果。

计算A奶茶的原料总成本,方法是将原料的单价乘以用量。通过将计算出的三个原料成本汇总,即可得出A奶茶的总原料成本。定义单位产品的原料成本,并创建“原料成本卡”来记录和管理这些数据。对原料成本卡执行分组汇总操作,以便准确计算每个产品的成本。保留原始数据的同时,创建一个新的数据集进行分组汇总处理,以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和分析的便利性。用户通过简单操作,将产品拖至分组汇总区域,并将计算出的原料成本公式添加进去,实现每个产品的成本汇总。例如,A奶茶的成本为7.85块,B奶茶的成本为7.39块,从而得到产品成本卡。

完成产品成本卡的制作后,用户需要处理另一张重要表格——销售数据表。该表格包含销售记录,每笔订单的单价和总金额。创建数据集以保持原始销售记录不变,为进行RFM分析法准备。通过添加其他表列的操作,将成本卡中的原料成本依据产品名称匹配至销售记录,获取单价。计算单位产品的毛利,即销售单价减去成本,以了解每单位产品的盈利情况。将单位毛利额乘以销售数量得到总的毛利额,分析销售利润。通过将单位成本乘以数量得到成本额,从而进一步分析成本与销售的关系。

在表中增加销售额和销售记录是可行的,通过乘以数量与金额即可得到销售额。增加数据后,形成的宽表可用于数据分析,增强数据的可分析性。为表重命名并添加备注,如“销售记录”,是财务和数据分析中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后续的本量利分析。数据处理完成后,原始的入库信息表转变为原料信息表,进一步变为成本卡,提升了数据的利用价值。

5)创建数据仪表盘和分析组件的步骤

创建仪表盘的步骤是点击相应的选项,初始时仪表盘是空的。创建仪表盘以分析销售数据,选择KPI组件类型,直接将销售数量添加到组件中,不进行任何数据处理。为查看特定产品的销售数量,将产品或门店拖到过滤器进行筛选。自定义组件显示样式,包括字体大小、字体类型及颜色,以提升视觉效果。根据分析需要,调整和优化仪表盘组件,确保数据展示的准确性和易读性。选择包含所有销售记录的表格,并将产品拖放到字段上,以便通过过滤器选择对应产品,从而轻松完成数量统计。增加一个标题以简化界面,提升用户对数据的直观理解。利用图片组件增强视觉效果,快速上传相关图片作为背景,调整组件显示标题名称至合适大小。引入仪表盘功能,命名为“本量利分析”,放置于界面上方,以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分析视角。

对初始的下拉数过滤器进行调整,使其悬浮并缩小尺寸,以便更好地适应页面布局。在调整过滤器后,考虑增加销售数量的显示,并允许用户复制该显示以创建一个新的类似组件。这一步骤不仅增加了界面的交互性,还便于用户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为了更精确地展示销售数据,决定用销售额替换数量,同时利用预先设置的样式快速调整新添加的销售额组件,简化了对字体样式等细节的调整工作。在拥有了销售数量和销售额后,进一步考虑加入成本显示。通过复制一个组件并命名为成本,计划使用单位原料成本数据来计算产品成本。计算产品成本需要一些额外的步骤,包括可能需要编写函数来求合计成本,或是直接利用现有成本额数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准确地展示产品成本,为分析提供更多维度。

6)产品成本分析及毛利计算方法

定义销售单价和成本,如A奶茶的销售单价为7.85,其成本即为该数值,通过重命名明确表示为“成本”。基于销售单价和成本,计算得出毛利额,为进一步的财务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利用成本额和毛利额进行成本率和毛利率的分析,便于理解和评估产品或服务的盈利情况。通过简单可视化工具对分析结果进行图形化展示,例如使用波士顿矩阵进行产品或服务的综合评估。在可视化分析中,通过新建组件,将数量和单位毛利分别拖至横轴和纵轴,利用组合图对数据进行分散显示,便于直观了解各产品的毛利情况。

7)创建波士顿矩阵的可视化分析

对单位毛利额进行平均计算,并将单位毛利额的大小作为求和标准,认为求和越大的单位毛利额越大。将产品的销量设为横坐标,单位毛利额为纵坐标,对销售数据进行打散处理。在图表中加入产品名称作为标签,并显示每个产品的单位毛利额,以此调整各个产品的价格。利用得到的数据绘制波士顿矩阵,通过设置警戒线将产品分为四个象限,并添加平均数作为参考。可选择手动设定警戒线,或者自动计算平均数来优化波士顿矩阵的分析。应用波士顿矩阵分析产品组合,划分四个象限,评估产品销量和利润情况。发现第一和第三象限缺乏明星产品和现金流,而问题产品多,销量不佳但利润高,或销量好但单位利润低。通过提升问题产品的单价和营销策略,有可能改善其市场位置,使之在波士顿矩阵中向上移动。探索波士顿矩阵的其他可视化表达方法,如通过销售数量或毛利额的占比饼状图,以更直观地反映产品组合的状态。将波士顿矩阵和其他分析结果整合到仪表盘中,以便对未来的产品策略和布局进行更有效的规划和调整。

8)成本溯源分析方法

首先,确保数据不形成环形结构,避免数据受到多重查询,影响效率和准确性。对旧表进行处理,将其断开并删除,以保证数据的清晰和有效更新。引入原料单价和用量数据。结合产品销售数量,分析原料用量与产品销售之间的关系,优化生产和销售策略。确定配方原料实际消耗量需要乘以用量,其中销售数量来源于特定表格,而规格用量信息则位于原料成本卡上,涉及跨表格操作。通过查找原料成本卡,应用平均数公式计算得到单位产品的用量,这一过程需要跨两张表获取数据。为了得到实际消耗量,还需要添加采购规格数量。引入原料信息表以简化操作,通过构建原料信息与入库信息、原料成本卡之间的关系,使数据计算成为可能。最后,通过减法操作计算出采购规格数量与实际消耗数量之间的差值,即为结余量,从而实现对库存、生产和销售情况的综合查看。计算库存余额,即将结余量乘以入库单价。使用计算出的表格进行库存盘点,盘点时计算出的量必须与库存结余对得上,以确保准确性。选择A产品进行盈亏平衡分析,在仪表盘上直接进行本量利分析。

9)本量利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无论固定费用为1000元还是增加到5万元,产品的销售利润需要覆盖这些成本。通过调整产品售价或增加销售数量来寻找盈亏平衡点,体现了盈亏平衡测算的重要性。波士顿矩阵的变动表明通过营销手段可以使某些产品成为明星产品,增加利润。通过精确的成本计算和库存管理,以优化利润和效率。通过数据模拟可以预估不同策略的效果,指导决策。

10)数据分析与成本差异分析

A产品的毛利计算采用倒算方式,不同于常规的数据建模方法,导致利润和毛利的核算出现差异。计算过程中,首先根据每个产品的成本计算组内占比,然后将单价按此占比分摊后进行减法运算。这种计算方式虽然前期数据与KPI指标卡上的数据相匹配,但最终核算出的产品毛利存在差异,这是由于计算方法不同所致。引入标准成本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的差异率分析,通过底层数据增加标准成本来分析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表格展示了差异率化的分析结果。

数据分析中通过数据推演来计算毛利的差异,这一过程展示了不同的计算方式得出的结果。KPI展示包括标准成本毛利率、成本率以及实际成本差异率,这些指标帮助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成本卡功能通过雷达图形式展示,区分了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适用于单个产品或多产品分析。时间是横轴的关键变量,用于趋势分析。

四、结语

在未来,随着企业对数字化工具的进一步应用,财务部门将不仅仅是传统的核算中心,而将逐步转变为企业决策的战略支持部门。通过进一步提高数据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持续的盈利增长。财务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变革,它还需要企业在文化和组织结构上进行适应和调整。通过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财务分析工具,企业能够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保持敏锐的市场嗅觉,优化成本管理,提升盈利能力。

FineBI,作为帆软旗下的一款企业级专业自助式BI工具,为企业提供了完整的财务数字化解决方案。企业可以使用FineBI进行全面的数据建模,助力财务部门的数字化进程从基础会计核算到高阶的财务分析逐步深入,显著提升财务分析的精准度,最终助力企业在制造和销售效率上实现质的飞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大的商业成功。

若想了解更多关于【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的信息,请点击下方链接,帆软将为您提供完整的方案介绍、免费的产品试用,以及行业标杆案例的深度解析,助力您的数字化转型之旅。

更多详细内容,推荐下载《智能财务解决方案》:
https://s.fanruan.com/ayri7
分享行业真实的数字化转型案例,以及方案架构图

来源:帆软软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