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月2日16时43分,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发生4.6级地震。地震来临瞬间,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中部高二(6)班郭庆同学背起行动不便的同学下楼。这一举动被媒体报道后,获得网友们纷纷点赞转发。
□原文龙(黑龙江大学)
1月2日16时43分,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发生4.6级地震。地震来临瞬间,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中部高二(6)班郭庆同学背起行动不便的同学下楼。这一举动被媒体报道后,获得网友们纷纷点赞转发。
1月6日,学校对郭庆进行了“重奖”,予以公开表扬,并奖励9000元奖学金,减免高二下学期及高三全年学费,同时给予赴德国公派留学名额,留学期间所有费用由学校承担。这一奖励行为引发网友热议。
“做好事不留名”“做好事不图回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这与奖励“好人精神”并不矛盾。
我们常在新闻中看到,有人归还失主丢失的钱包,有人救起落水的儿童,有人挽回他人生命……而行善者往往默默离开。虽然如此,社会仍需通过物质奖励鼓励“好人精神”。这是对行善者行为的肯定,更是对人性的尊重与价值观的倡导。这种激励不仅能让行善者感受到尊重,也为他人提供更多勇气和决心去伸出援手。
面对危险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第一时间挺身而出。物质奖励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愿意”也“敢于”行动。近年来,从锦旗与表扬信到现金和实物奖励,社会对见义勇为行为的奖励逐渐丰富,也让更多正能量得以传递。这些奖励与宣传,不仅让行善者得到回报,也为社会树立了榜样。它们传递正气,压制邪气,让好人扬眉吐气,让坏人有所畏惧。
还要看到,行善者的行为并非没有风险,有时甚至会付出生命代价。地震中,郭庆背起同学下楼,或许会危及自身生命。物质奖励既是对其无畏精神的赞扬,也是一种对社会风向的引导。当我们关注“扶不扶”等道德困境时,不应忽略这些奖励对见义勇为行为的重要意义。
回顾过去一年,多个为救人献出生命的故事令人动容:去年8月,北京一火锅店老板为救落水儿童不幸遇难;10月,四川交警罗文在救人时牺牲;同月,木工曾维龙在珠海跳桥救人遇难……他们的无私之举让人敬佩,而任何物质奖励都显得微不足道。他们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他人而拼上了性命。
国家要富强、社会要发展、民族要复兴,离不开对“好人精神”的物质奖励。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愿意挺身而出,为社会注入正能量。“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而愿意行好事的人,前程必是一片光明。
需要注意的是,奖励“好人精神”应由社会、企业和团体承担,而非被施救者支付,行善者也不应以此为筹码索求回报。同时,物质奖励并非唯一形式。在互联网时代,一次点赞、一句暖评、一条转发,都是对“好人精神”的肯定。无论是荣誉称号,还是实际奖励,都是为了传播善意,让更多人敢于行动、乐于助人。
愿社会涌现更多愿意奉献的人,愿每一份善意都能被珍视和回馈。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温暖、更有力量。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