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大尺度犯罪电影,靠什么再次成为年末爆款?

360影视 2025-01-08 00:02 3

摘要:2021年上映的《误杀2》豆瓣评分只有5.7,但并不影响正在上映的《误杀3》在票房上表现抢眼。近些年,陈思诚团队制作的一系列影片已经摸索出了一条“卖座”的基本公式。

2021年上映的《误杀2》豆瓣评分只有5.7,但并不影响正在上映的《误杀3》在票房上表现抢眼。近些年,陈思诚团队制作的一系列影片已经摸索出了一条“卖座”的基本公式。

《误杀3》是这一公式的又一次成功。在短视频短剧洪流下,陈思诚这样的“产品经理”是被时代选中的电影人。问题是,除了他的商业成功,我们还能期待更多元、更天才的电影人吗?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是的,《误杀3》又又又是陈思诚监制的国产悬疑片。

事实证明,这个团队又押对宝了,《误杀3》上映第二天票房就破亿了,按这个势头,可能最后又会破十亿,《误杀》系列还会一直拍下去,在“唐探”宇宙之后又来一个“误杀”宇宙。

这三部《误杀》,在剧情和角色上其实关联并不大。如果非得概括出共同点,那就是,都由陈思诚监制,导演都是由陈思诚发掘培养出来的新人,主演都是肖央,他在片中饰演的都是救孩子的父亲,剧情内容都严格遵守了陈思诚那套屡试不爽的国产类型片创作经验。

《误杀3》剧照

什么经验呢?用一句话简单概括,就是要刺激,而且要强刺激,要给予观众超高强度的感官刺激。

从票房横扫的《唐人街探案》系列,到一路坚挺的《误杀》系列,到前年暑期档爆款《消失的她》,还有去年暑期档爆款《默杀》,(《默杀》虽然不是陈思诚直接参与的项目,但导演柯汶利也是陈思诚团队的重要成员)……

这些电影都带有鲜明的陈思诚“味儿”——那大概是一种融合了枪火炸药的硫磺味、断肢残臂的血腥味,以及猎奇段子的酸爽味,混在一起发酵后形成的复杂味道,再加上每部片尾的层层反转,让人的脑袋晕晕乎乎的,更让这味道显得迷惑人心。对此,有人会避之唯恐不及,也有人会一发不可收拾然后上瘾,让这味道把自己腌透。

陈思诚当然是个聪明人,一步步摸索总结出一套国产商业片的卖座法则:

首先,为了在剧情里承载那些强刺激内容,就必须尽量把剧情尺度拉大,在中国大陆现有的文化环境下存在风险。但陈思诚就想到了一招:拍海外华人,把故事背景放到东南亚,一来方便过审;二来东南亚本来就有很多华人,也不算太失真;而且东南亚离得近,来去方便,外景又漂亮,制作成本也不会很高。简直是一举多得的金点子。就凭能想出这一招,陈思诚就不愧是国产类型片“天选之子”了。

其次,所谓的强刺激,还不止是血腥暴力特效大场面那么简单。陈思诚明白,刺激是作用于人心的,那些情节和场面必须与大众心理产生共振,才能形成叠加效应,让票房效果最大化。你能看得出来,他们团队一定都很关注社会新闻和网络舆论——这几年每一部爆款都是和社会热点结合起来的。

《消失的她》,对应的是杀妻案和女性互助;《误杀1》,官二代作恶;《误杀2》,医患矛盾;《默杀》,校园霸凌、性侵、家暴;《误杀3》,则是拐卖儿童。这些热点话题通常都不需要多么深入挖掘,而是为故事打下情绪基础,让大家的情绪有个释放的方向。

这么一捋,陈思诚系电影的卖座公式基本就列出来了:强刺激大尺度剧情+海外华人背景+社会热点情绪+层层反转。这就大概齐活了,万变不离其宗。

这里还是简单介绍一下《误杀3》的内容吧。肖央饰演的郑炳睿,是东南亚某国的华人富商,女儿突然遭遇绑架,他和女儿的老师(佟丽娅 饰)共同踏上了寻找女儿的路。刘雅瑟饰演的绑架者开价一个亿,又在电话中要求郑炳睿回答一系列的问题,还要求将整个过程进行网络直播。

在片长过半后,剧情就开始反转,原来郑炳睿曾经是个孤儿,并且参与过拐卖儿童的案件。后面还有一层又一层的反转,原来安全署长也是人贩子,原来当地政府也参与作恶,原来段奕宏饰演的警察有什么什么计划,原来其他很多人都是计划的一部分……

这部电影里所讲述的拐卖儿童案,和之前《消失的她》的女性议题,还有前两部《误杀》触及到的阶层冲突,本质上都差不多:虽然脱胎于热门社会议题,但不对问题做深刻讨论,而是着眼于奇观化的剧情转折,最后的落点都是人性之恶来背锅。

《误杀3》罕见地以反派作为主角,肖央饰演的男主角郑炳睿在影片中段就暴露了黑历史,这样的设定本来可以用于表现人性的复杂,讨论塑造人性的因素,但影片中,郑炳睿的过往与他现在的富商身份过于割裂,缺乏让人理解的路径。

高捷饰演的贩卖人口的安全署长,更是极端脸谱化的一个角色,所有行为和表情只会让人不寒而栗,把“坏”字写在了脸上。对角色“工具化”的处理,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样的严肃议题也只是编导顺手拿来的工具。

尽管如此,《误杀3》确实让许多人觉得“好看”。这部电影每隔几分钟就会有强刺激点,让人时时处于紧张情绪中:一会儿要来场拳打脚踢,一会儿再来个爆炸,一会儿死个人,一会儿再埋几个假人吓吓你,然后在一层又一层的反转中暴露所谓的人性阴暗面。

至于这些人物究竟为什么会这样,罪恶链条是怎么运行的,强行反转背后有什么逻辑漏洞,通通不重要。观众看完,只觉得解压,最后长舒一口气。回去美美睡上一觉,那个罪恶的世界会被迅速抛在一边,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对于陈思诚系电影总要在狂撒刺激性元素后突兀进入严肃正剧模式的这种倾向,影评人梅雪风有过更尖刻的论断:“它们本质上是对观众的一种精神善后,是在过多调料的催情下所产生的高潮后对必然产生的贤者时刻的及时干预,是在放纵后的安全落地,就如同久经欢场的人悄无声息地回归家庭一样完美。”

这样的商业电影能取得成功,在这个时代再正常不过了。现在电影人的主要竞争对象根本就不是同行,而是短视频制作者,人们的口味已经被短视频和大数据调教过了。

如今流行的短剧,靠的就是高密度的狗血剧情,几乎一分钟一个雷,然后下一分钟再来个反转。跟这样的产品打擂台,你还能怎样呢?只能是越来越重口味,节奏越来越快,用猛火炒猛料,最后让观众的神经彻底麻痹,让大家暂时忘记现实生活中的痛苦。

不过和短剧相比,电影毕竟是电影。陈思诚系的电影,至少还是用上千万的成本,集合了一帮专业的工作人员,制作出来的一百多分钟的作品。那些镜头语言,特效场面,还有肖央、段奕宏、刘雅瑟的演技,再加上电影院的大银幕加音响效果,才能在不景气的电影市场上稳定地砍下高票房。从这个意义上说,陈思诚是被时代选中的导演。

曾经的张艺谋冯小刚为何会被选中?因为那个年代刚刚社会转型,电影还属于小众精英艺术,要么得有形式上的美感,要么在文本上得有反思精神和叛逆思维。张艺谋和冯小刚都有足够敏锐的精神嗅觉,又懂得跟一流作家合作,自然会成功。

曾经的宁浩徐峥为什么会被选中?因为那个时候网络文化刚刚兴起,他们是最懂网上那拨时髦年轻人的,而这拨年轻人刚好就是最重要的票仓,所以他们会成功。

而时间走到如今,电影行业又有了很多变化,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市场下沉,中国影院大银幕数量在几年时间里翻了几倍,主要表现在三四线城市的影院建设。电影观众主体于是就从城市学生、白领,变成小镇青年。于是得小镇青年者得天下,而陈思诚是最懂小镇青年品味的电影人。

他不需要是纯粹的导演——陈思诚真正靠自己导演成功的电影只有《唐人街探案》系列,而像《外太空的莫扎特》和《解密》这种展现他自己导演野心的作品都扑了。

时代需要他扮演的是产品经理型电影人:资本、人脉、团队、票房、地位……方方面面都要顾到。他是一个商业团队的管理者,而非纯粹的创作者。

公允地说,陈思诚团队对电影行业肯定也有他们的贡献,比如培养了一支专业的商业类型片创作队伍,包括导演若干,编剧若干,还有大量的幕后人员。他们各有擅长,或者悬疑,或者惊悚,或者喜剧,或者特效。

像《误杀》系列电影,虽然谈不上什么创新和深度,但从工业标准来说,其实是绝对合格的,甚至放在全世界都不差。这样的电影,在美国市场每年都大量产出,就像工厂流水线产品一样。曾经的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市场主体也是由这类电影构成的。对于一个健康蓬勃的电影市场而言,这样的中等规模商业类型片就应该是中坚力量。

问题不在于陈思诚本身,而在于除了陈思诚这样的产品经理型电影人,我们的文化市场还有没有可能孕育更多样化的、更天才的电影人,就像斯皮尔伯格、卡梅隆、诺兰那样,或者像曾经的吴宇森、徐克那样,把商业片也当成艺术作品去精细打磨,去尽情造梦。

来源:创意民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