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有“气韵”的学校

360影视 2025-01-08 08:40 3

摘要:它的“老”自不必说:如果从学校前身侯鸿鉴创办的私立无锡竞志女学算起,已经有近120年的历史;学校的任教教师中也不乏学者钱基博、画家钱松嵒等近现代名家大师。那么“新”呢?2023年9月,学校人民路校区正式启用,至今不到2年;所有的校园建筑、文化布景都是新建的——

南朝画家谢赫论画时首重“气韵”,他在《古画品录》的序文中写道:“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在我看来,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就是一所有“气韵”的学校。

这是一所“老”学校,也是一所“新”学校。

它的“老”自不必说:如果从学校前身侯鸿鉴创办的私立无锡竞志女学算起,已经有近120年的历史;学校的任教教师中也不乏学者钱基博、画家钱松嵒等近现代名家大师。那么“新”呢?2023年9月,学校人民路校区正式启用,至今不到2年;所有的校园建筑、文化布景都是新建的——不可谓不新。

虽然“老”,但不陈腐;虽然“新”,但不肤浅。这便是学校的气韵所在。

学校正门有学者冯其庸书写的校名“东林中学”四字,再向里走便能看到东林书院那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校的主体建筑以绛红色为底色,点缀以灰色和蓝色,给人以沉稳、素雅的感觉;造型颇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意蕴,注重点缀、呼应、留白。

学校景观的价值何在?可以“讲述”学校的历史,可以承载学校的文化,可以成为课程的载体……其实,即使不考虑这些,“美”本身就是一种最重要的价值。当我们徘徊于楼台之畔,当我们穿梭于连廊之中,当我们休憩于小亭之侧,当我们流连于花木之间……目之所及全是风景,学校的气韵也便流转、生动起来。

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或许也可以用在学校文化方面:“校园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塑造美的情怀。”

面对几乎“一步一景”的校园,最有特色的景观是哪处呢?学校选择了“际会东林”。这是一处看似并没有承担太多实用价值的建筑,但却是学校所有建筑乃至所有物象文化的枢纽。际会,遇合也,“际会东林”际会了学校的风景和文化,也际会了学校的过往和未来。

向左看是“家国心”,从明代东林书院中走来的高士宿儒,从近现代故居中走来的先生学者,从当代校园中走来的莘莘学子,他们共同沐浴在“东林”的光辉下际会于此。向右看是“世界眼”,这里的学生扎根乡土、放眼世界,在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释放年轻的活力,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

承古,而不盲目泥古;知新,而不刻意求新。这也是学校的气韵所在。

学校老校区有两株树龄近300年的古银杏树,它们就像慈眉善目的长者,目送着一届又一届的东林学子入学、生活、成长、毕业,学生亲切地称它们为“校树”。当秋天的颜色铺满大地,银杏树也迎来了它们最美丽的时光。学生捡拾银杏叶、制作银杏文创产品、向银杏树讲述自己的“悄悄话”、登上“银杏艺术节”的舞台、与翩飞的银杏叶一起载歌载舞……银杏树已经成了学生的家人和知己。

新的校区也没有忘记这两位银杏树老朋友。学校移植栽种了一雌一雄两株老银杏树,让银杏树的故事在新校区继续上演,让银杏树带着往日的记忆继续陪伴学生。

银杏树静默地立在那里,数百年的风雨不能动摇它们分毫;但银杏树又蓬勃地生长着,努力地张开枝叶,用一片华美的颜色渲染着大地。这是树的气韵,也是人的气韵。

望着清新古雅的“际会东林”,望着银杏树的昂然身姿,忽然想到杜甫在《古柏行》中的诗句——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中国教师报》2025年01月08日第16版

作者:本报记者 金 锐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