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资34亿建造的鸟巢,年维护费高达8000万,16年过去,盈利了吗?

360影视 2025-01-08 11:08 3

摘要:2024巴黎奥运会“史上最穷酸”的标签,与16年前北京奥运会“鸟巢”的奢华盛景,形成刺眼的对比。这座耗资35.96亿人民币的建筑奇迹,曾是国人骄傲。但年均8000万的维护费,加上捉襟见肘的营收,鸟巢早已被质疑是“赔本买卖”。为何明知亏损,国家仍不及时止损?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24巴黎奥运会“史上最穷酸”的标签,与16年前北京奥运会“鸟巢”的奢华盛景,形成刺眼的对比。这座耗资35.96亿人民币的建筑奇迹,曾是国人骄傲。但年均8000万的维护费,加上捉襟见肘的营收,鸟巢早已被质疑是“赔本买卖”。为何明知亏损,国家仍不及时止损?

为了在北京举办的盛大赛事,一个能匹配其重要性的中心场馆成为当务之急。于是,一场面向全球的建筑设计竞赛悄然展开。世界各地的建筑师们纷纷拿出看家本领,渴望能在这场角逐中脱颖而出,为北京留下一个标志性的建筑。

经过激烈的比拼,最终,来自瑞士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组合的设计方案赢得了评委的青睐。他们的作品,一个由复杂钢结构交织而成的恢弘建筑,如同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静静等待着它的正式名称。

人们很快就发现,这个建筑的形态与鸟类筑巢的方式有着某种奇妙的相似,于是,一个既形象又生动的名字诞生了——“鸟巢”。这个名字,将它和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预示着它将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场所。

时间来到2003年底,“鸟巢”正式破土动工。4.8万吨的钢材,将赋予这个建筑坚实的骨骼,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支撑如此庞大的重量?

信息来源:《历史上的今天——“鸟巢”和“水立方”双双开工建设》,人民数字传播,2024年12月24日。

普通的钢材无法满足如此苛刻的要求,河南一家钢厂临危受命,经过半年多的潜心研究,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专门用于“鸟巢”的Q460高强钢材。

这种钢材的强度远超普通钢材,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为“鸟巢”结构的稳固提供了保障。

然而,稳固的结构仅仅是第一步。如何让“鸟巢”拥有“高颜值”,同样至关重要。7000多名工人,为了实现“举世赞叹”的目标,日夜奋战在工地上,采取“日不落”工作制,争分夺秒地推进着工程的进展。

钢铁的焊接,那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为了找到最合适的焊接温度,科研人员们花了五个多月,埋头苦干,一遍遍地尝试、记录。这背后的辛苦,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说实话,光是想想都觉得不容易。你想啊,焊点太热不行,太冷也不行,必须得恰到好处,才能保证焊接的质量。

为了提高焊接效率,科研人员又研发出了GDC-1型直轨道式焊接机器人,这不仅解放了焊工的双手,也为中国建筑业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为了让它能长时间抵御风吹日晒,保持它二十五年甚至更久的容颜,工人们在它身上可是下了不少功夫。他们一层又一层地刷上防腐涂料,足足刷了六遍,前前后后用了一千吨的涂料。这相当于给鸟巢穿上了厚厚的“防护衣”,防止它被侵蚀。

工人们还自创了薄壁箱形构件的焊接技术,这是当时国内外的先例,这一创新也使得中国在三辊卷板成形、扭曲板件多点无模成形等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这些突破不仅仅是建筑技术的提升,更体现了中国克服挑战,迎难而上的决心和能力。

鸟巢,这个曾为奥运盛会辉煌一时的地标,如今却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当初,人们乐观地预测,它能在短短十几年内收回成本,然而现实却远比想象残酷。每年巨额的维护和改造费用,再加上与投资商在冠名权上的纠纷,运营压力如巨石般压在它的肩上。

北京市为了维持这个庞然大物的运转,不得不贷款10亿元收回运营权,并为此背负着每年1.5亿元的还款压力。外媒对鸟巢的未来感到悲观,他们质疑,这个曾经的荣耀象征,最终是否会沦为废墟,被拆除或遗弃?

回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诸多令人唏嘘的案例。希腊,这个奥运会的发源地,赛后许多场馆被废弃,杂草丛生,成为奥运遗产的“反面教材”。

更令人震惊的是,亚特兰大百年奥运纪念馆竟然被政府炸毁,而韩国平昌冬奥会的场馆,仅仅使用了五次就被拆除。这些触目惊心的现实,都在警示人们,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艰难和复杂。

其中,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的惨痛经历,更值得后人深思。当时,蒙特利尔力求打造一届“最俭朴、最完美”的奥运会,然而实际花费却高达58亿美元,超出预算一倍以上。这笔巨额债务,最终让蒙特利尔背上了长达30年的沉重负担。

然而,这只是个别案例,更多的奥运会场馆依然面临着赛后闲置的难题。鸟巢的困境,让我们再次意识到,如何让这些巨大的场馆在赛后持续发挥价值,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它的未来,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悬念,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

鸟巢,这座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它的故事并非一蹴而就。起初,它不仅是为奥运而生的体育场馆,更肩负着科技突破和文化展示的双重使命。

Q460高强钢材的研发、GDC-1型焊接机器人的应用,薄壁箱形构件的创新,雨洪利用系统,地源热泵系统的运用,每一步都代表着中国建筑科技的进步,甚至填补了国内空白。

这些技术,不仅为了支撑鸟巢的宏伟结构,也为整个中国建筑行业带来了长远的推动力。

然而,奥运会结束后,鸟巢也面临着如何持续运营的挑战。如何将这座为奥运而建的巨大建筑,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实体,摆在了运营方面前。

鸟巢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从旅游观光到各类大型活动,它逐渐成为了一个集体育赛事、演唱会、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

信息来源:《人民体谈:“北京时刻”不止惊艳,更带给世界温暖力量》,人民网,2022年2月5日。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奥运会后十年,鸟巢接待了超过3500万的游客。这背后是源源不断的门票收入,也证明了鸟巢的独特魅力。

此外,成龙、王力宏、张杰、五月天、林俊杰、薛之谦等明星纷纷选择这里举办演唱会,吸引了数百万粉丝的目光,也带来了可观的场地租赁收入。

据报道,鸟巢一天的租金就高达300万元。 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开闭幕式更进一步提升了鸟巢的国际影响力,使其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但是,鸟巢的价值绝不仅限于经济层面。它的设计理念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镂空和陶瓷纹路元素,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鸟巢的运营,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效益来衡量。它所带来的科技进步、文化传播、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经济价值。

从奥运会期间的辉煌,到奥运会后的挑战与转型,鸟巢见证了中国的崛起,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韧性。

如今的鸟巢,常年向游客开放,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将继续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

来源:星灿其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