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麻城人】湖北省人民医院:麻城好儿女 常怀医者心(三)

360影视 2025-01-08 11:19 3

摘要:一代又一代麻城人,秉承“忠诚勇毅,敢为人先”的麻城精神,勇敢闯荡,奋力拼搏,他们中有政界精英、商业大咖、专家学者、科技达人……他们是麻城新时代的代言人。为深度展示在外麻城人士的创业历程和故土情怀,激励引导本地麻城人创新创业,市委组织部、市工商联、市融媒体中心联

一代又一代麻城人,秉承“忠诚勇毅,敢为人先”的麻城精神,勇敢闯荡,奋力拼搏,他们中有政界精英、商业大咖、专家学者、科技达人……他们是麻城新时代的代言人。为深度展示在外麻城人士的创业历程和故土情怀,激励引导本地麻城人创新创业,市委组织部、市工商联、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办【天下麻城人】全媒体访谈栏目,探访在外麻城籍创业人士,展现麻城在外儿女成长和奋斗的光辉历程和巨大成就,为家乡人民增添一份前所未有的创业激情和发展动力,为麻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余追:心有余力 奋起直追

余追,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二科及洪山院区重症医学科主任、党支部书记,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重症医学教研室主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培基地重症医学专业基地主任;二级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病理生理学硕士、心内科学博士、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危重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院协会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中国微循环学会重症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休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第六届重症营养治疗协作组委员、湖北省微循环学会重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毕业后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重症医学科专业组副组长,《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微循环学杂志》《Intensive Care Research》编委, 入选湖北省“楚天英才计划”。

1971年,余追出生于麻城市盐田河镇,他的原名是“余运维”,“余运维”在麻城方言里读“我认为”,妈妈觉得他有些自以为是,尤其是小学第一次考试考了满分,第二次成绩就下跌,家里就开了一个小型家庭会,给他改名字。父母觉得,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不能让他过于自以为是,要把成绩追上去,就改为“余追”。

小时候,余追的生活充满欢乐,每逢放暑假的时候,小朋友们就一起到河里洗澡,或者拿着自制的网兜去 套蝉;秋天的时候去野外摘柿子,那些亲近自然、无忧无虑的生活,让他格外珍惜。上初一的时候他住宿,冬天的时候下起大雪,有一天早晨他的双手双脚突然肿成面包一样,同学们把他背着去上课、背着上厕所,他非常感动。那时候每学期要给学校上交500斤柴火,余追个头比较小,家里的哥哥们和长辈们都会帮助他挑到学校去,一直让他感念至今。余追回忆说,他在麻城三中上学期间,得到许多老师和同学的接济,他们的善良和友爱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职业生涯。每次回麻城,他都会去看望班主任王家忠老师和张顺玉老师。

1988年,他考到原武汉冶金医专(现武汉科技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而他的学医梦源于他的成长环境。在他10岁不到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妈妈去世的时候,爸爸拿出一大摞赤脚医生开的处方,有时候开了处方,但没有钱买药,给他很大的触动,让他坚定信念——要做一个悬壶济世的好医生,救治那些困难的病患。所以,1988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所有的志愿都填报的是医学院校。 上大学的时候,他读的医疗系。大学毕业后,在武汉港务局一个职工医院上班。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又继续学习深造,考上了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毛遂自荐选择去了中南医院,在这里工作了整整10年。2009年10月24日,余追作为人才引进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至今。

重症医学科是余追的“战场”,救治患者,他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他总是设身处地为患者和家属着想,本着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态度,力求做到精益求精,用实力赢得患者和家属信任。

2022年4月4日下午,余追接到同院器官捐献协调员戢春兰的电话,说她正在前往赤壁的路上。原来,当天上午赤壁市的一个17岁少女小雨服药中毒后,经当地医院急救后被初步诊断为脑死亡,救治无望悲痛欲绝的小雨父母 表示,如果救不过来,愿意把女儿的全部器官捐给需要的人,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女儿的生命。所以她打电话向经验丰富的他请教看看能否为少女博得一线生机, 戢春兰抵达赤壁当地医院后,向他介绍了小雨的病情,他 根据二十多年的危重病临床经验,预估清除血中的残留药物应该能帮助患者苏醒。于是,两人商量 先把患者转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抢救。

小雨刚转到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时候,深度昏迷,情况很不稳定。从5日下午3点,到第二天清晨6点,在余追团队持续不断救治下,小雨的情况逐步稳定。“你叫什么名字?能听到吗?”第二天上午查房时,余追和医护轻声呼唤着小雨。小雨缓缓睁开了眼睛,并逐渐开始恢复 了意识。 6日上午,奇迹般苏醒的小雨,成功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经过严格查体、影像学检查和评分,未发现神经系统后遗症。他就这样凭着高超精湛的医术将一个17岁濒临“脑死亡”即将捐献器官的花季少女,重新带回了”人间“。

除了扎实过硬的治病救人的高超医术, 余追还有着乐于助人的医者仁心。有一位重庆的9岁女孩患双下肢红斑肢痛症,家属带着她跑遍全国遍求名医,最后慕名到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不幸的是,在中医科治疗期间,发生了水痘,血流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整个下肢全部溃烂,肺也白了,这种情况在当时的死亡率是百分之九十以上,最关键的是,患者没有钱治病了。当时,余追就组织了募捐,积极发动在武汉和北京的麻城籍老乡,一起筹集了12万元以上的善款,帮助患者把钱全部结清。后来,这个9岁的孩子脱离危险,逐渐康复复学。

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余追担任金银潭医院南六楼ICU主任,救治了不计其数的病患。余追说:“我们做重症救治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都需要非常强大。”因为可能随时要与死神打照面, 疫情初期, 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天,有5位患者离开人世。后来,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省人民医院组织多场国际视频研讨会,连线意大利、美国、爱尔兰等多个国家的医生,余追积极分享经验,毫无保留地回答海内外医生关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问题。

在整个疫情期间,余追参与了全球第一例经气管插管/IMV救治成功的确诊危重病人,会诊确诊并要求转诊青山区第一例确诊病人(危重病人), 参与了第一份武汉市卫健局通报讨论和 第一份国家卫健委指南的讨论, 执笔了第一份中国重型和危重型诊疗专家共识,是 第一批到达金银潭医院的省级专家,最早提出了顽固性低氧血症是新冠肺炎致死的中心环节和对于危重型新冠肺炎应尽早气管插管行有创通气,对武汉抗疫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0年,他带去金银潭医院的团队,被媒体广泛报道,他和另外六位被合称为“ 抗疫七勇士”,而他本人也因表现突出而被央视等媒体多次采访报道。

秉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余追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多次获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优秀住培导师”“医疗名家”和“杰出核心人才奖”,荣获湖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湖北省卫健委“荆楚楷模”、武昌区“武昌好人”称号,被评为第三届湖北省“楚天英才”。从事危重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3年。擅长各种内科危重症、严重感染、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心搏骤停后脑损伤和脑复苏的诊疗。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课题16项,发表论文80余篇,SCI20余篇,主编(副主编)和参编著作10余部。

虽然身在外 ,但他仍心系家乡。麻城市人民医院的重症医学科设有他的专家工作室,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给麻城乃至黄冈地区解决了不少疑难危重患者的救治问题,他经常是白天还在上班,晚上马不停蹄地开车赶到家乡解决问题,返回武汉时已是凌晨两三点。

省人民医院就像永不停歇的“战场”,余追和他的同事们身披白色“战袍”,身影匆忙穿行。余追如他的名字一样,全力以赴,心有余力,奋起追逐, 这是父母寄予的希望,也是这个职业追赶死神、抢夺生命的隐喻。

凌伟 :PICU里的暖心“爸爸”

凌伟,湖北省人民医院医学博士,儿科党支部书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PICU主任,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医师分会神经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急救学组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儿科分会委员、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儿童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湖北省儿科学会急救学组委员、湖北省卫生与健康适宜技术推广儿科联盟秘书、武汉市病理生理学会儿童重症分会理事、武昌区呼吸道疾病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

1973年,凌伟出生于麻城城关,父母都是离合器厂的员工,从小母亲就教育他要认真学习,告诫他知识改变命运,上高中的时候成绩一度不理想,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父母很辛劳,内心深处很触动,决定沉下心好好用功读书。 高考分数出来后,家人觉得他的性格温和,就一起商量让他当儿科医生。就这样,他顺利考上了湖北医学院,就读于儿科系。本科毕业后,年级有5个名额可以留校,自己是当时班上的班长,选择了留校,一直到现在工作了27年。期间,也通过自己不断学习,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

湖北省人民医院儿科创建于上世纪40年代,历史悠久,享誉全国,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1978年,开设儿科系,同年成立湖北省儿科研究所,是全国最早开始建立儿科学系并招收儿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单位之一。在儿科工作,医生除了正常的治疗外,还要格外关注小朋友的情绪,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尤其是在重症监护室里面,很多重病的小孩要送到ICU无法和父母见面,在病情和没有家长陪护的两个因素条件下,小孩就变得比较焦虑甚至哭闹,医护人员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用更多的爱心去抚慰小孩,作为一名男性,凌伟总是像暖心爸爸一样,耐心、细心地呵护着每一个孩子。

在他从医历程中,有一个来自麻城的15岁小姑娘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小姑娘呕吐吃不下饭,严重营养不良,只有60斤,后来迅速发展到呼吸无力,需要借助呼吸机,在麻城市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病情没有好转后迅速转诊到省人民医院,凌伟和他的同事对她提供生命支持。期间患儿因严重营养不良,导致多次重度感染,生命危在旦夕,历经半年的细心照顾,这个花季少女终于转危为安。孩子的父母都是贫穷的农民,为了孩子的治疗费早已花光家里所有的积蓄,生活非常窘迫。 凌伟号召医院的同事,为小孩捐款,也向社会进行呼吁。最终筹集了善款,也顺利帮助小孩,这个孩子转危为安,是医院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PICU成立以来,获得了很多危重病人家属的感激,也给我们送了很多锦旗,每当看到奄奄一息的小孩经过我们的救治,最后能够健康地回到父母的怀抱,顺利走进学校,我们都感觉由衷的高兴。”凌伟骄傲地说着。

小时候的记忆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尤其过年的时候,穿新衣走街串巷,家家户户做肉糕味,让他非常难忘。家乡和自己有一根纽带紧密连接,多年来,麻城有一些父老乡亲有疾病方面的问诊,凌伟总是不遗余力提供帮助,只要是麻城举行义诊或者讲课,他也会积极参加,他表示,也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促进麻城健康事业的发展。

作为一位杰出的儿科医生,凌伟用精湛的医术和冷静的判断,为患儿赢得宝贵的生命时间,他救助孩童的事例多次被上级媒体报道,赢得了患儿及家长的广泛赞誉。 凌伟在科研领域也取得了丰硕而卓越的成果,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2部,获省科技进步奖1次。

以爱心温暖童心,PICU里的“医生爸爸”诠释着医者仁心,大爱无疆,他的故事,是勇气与坚持的赞歌,是责任与奉献的典范,激励着每一位儿科医生继续前行,在守护儿童健康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

赵晓辉:从“追光者”到成为“光”

赵晓辉,副主任医师,省人民医院眼Ⅱ科副主任,医学博士,从事眼科临床二十年余,临床经验丰富,手术技术精湛,在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复杂眼外伤救治的手术治疗和研究方面有较深造诣,擅长复杂病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玻璃体切割术、青光眼手术,眼外伤手术治疗和各种复杂性眼部前后节联合手术以及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等。

1970年,赵晓辉出生于麻城市白果镇木牌楼村,自小在白果镇长大,受其叔叔訚耀保的影响,他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加之自身刻苦努力,中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黄冈中学,但是因为家和学校有5个小时的车程,最后赵晓辉决定在麻城一中就学。在麻城一中的时候,他酷爱阅读,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毅力和刻苦精神,他常常想起叔叔的嘱托,深知每一分耕耘都是未来收获的铺垫,因此,他对待每一门课程都一丝不苟,对待每一个难题都迎难而上,三年成绩都是名列前茅。

他取得了优异的高考成绩,也面临着人生的重要选择,爷爷希望他能当一名医生,继承上一辈当医生的传统,继续走在这条充满奉献与责任的道路上。经过一番劝说后,赵晓辉报考了湖北医科大学,学习眼耳鼻喉专业。因为学习成绩好,当时有推免研究生政策,他又攻读了湖北医科大学的眼科学研究生。后来,凭着麻城人的一股韧劲儿, 他又争取名额,前往巴塞尔大学留学两年,学成归来后继续回到医院上班,在工作过程中,又考了博士。

在决定从事眼科医学之后,他遇到了很多挑战和困难。眼科,作为医学领域中一个高度精细且复杂的分支,要求医生不仅要有深厚的医学理论基础,还要具备极高的手术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即使是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对患者的视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因此,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手术技巧,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

在赵晓辉治疗的患者中,有一例是他印象最为深刻的。 2018年,从随州来了一位女性患者,这位患者从小患有先天性双眼高度近视,生活受到严重影响,46年来没看清过家人的模样,她在家人陪伴下来到省人民医院就诊。赵晓辉深知手术难度和风险很大,还是决定冒险一搏,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充分信任和理解后,先后为其双眼成功进行手术,患者终于第一次看清了家人的样子,对赵晓辉非常感激。

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重点建设专科,每年有无数患者在这里重见光明。身为眼科副主任,赵晓辉在帮助患者们重塑清晰“视”界这条道路上,几十年耕耘不辍,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对眼科医学的深刻理解,他的医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成为湖北省内第一位参与白内障人工晶体学组委会委员,受到同行们的广泛赞誉和尊敬。截至目前,由他主持国家十五重点规划项目卫生部医学音像教材2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等奖项2项,武汉市科技进步奖1项,参编专著3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赵晓辉在眼科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赢得了行内的称赞和荣誉,而且他始终心系家乡,保持着与家乡紧密的联系。虽然在武汉上班,他还是很怀念热气腾腾的白果包面,吃上一碗整个人元气满满,还有每逢请客吃饭的时候,麻城的“三大碗”——洋菜、肉糕、鱼面,麻城很多美食是他割舍不了的牵挂,好在他经常回到麻城能尝到这些美食。

一直以来,他都默默关注着家乡的发展。作为麻城市人民医院实施“教授回乡”千人计划专家,他经常来麻城市人民医院为高端复杂的眼科手术指导把脉。只要得知家乡有义诊的需求,他也会毫不犹豫地调整自己的日程,确保能够参与其中,他积极宣传眼科健康知识,帮助乡亲们了解如何预防眼科疾病,保护视力健康。

医者如光,虽微致远,赵晓辉用爱守护光明,为患者守护着“心灵之窗”。作为一名“追光者”,数万名眼疾患者在他手下重见锦绣华彩,他每一次攻坚克难、每一次推动眼科事业发展的尝试,都是一个又一个向光而行、追光之旅的故事。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