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嗓子里像卡了块鱼刺,吞不下也咳不出,这种熟悉的“如鲠在喉”的感觉困扰着不少人。
嗓子里像卡了块鱼刺,吞不下也咳不出,这种熟悉的“如鲠在喉”的感觉困扰着不少人。
更糟糕的是,这种不适感有时反复发作,甚至伴随着声音嘶哑、咳嗽、吞咽不畅。
一些人可能以为这是“咽炎”、喉咙长了什么问题,甚至会不自觉地担忧“是不是有什么大毛病”。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喉咙的“罪魁祸首”竟然可能是胃。
胃怎么会“惹祸”到喉咙?
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为“咽喉反流”。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胃会分泌胃酸和消化酶,用来帮助分解食物。
为了避免这些“强酸”对身体其他部位造成伤害,人体设计了一套“安全防护系统”,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胃和食管之间的“门禁”——下食管括约肌。
这道“门”会在吞咽食物时打开,平时则紧闭,防止胃里的酸性物质往上反流。
但当这道“门”松了或者关不严时,胃里的酸性物质可能沿着食管一路上窜,甚至到达咽喉。
咽喉的黏膜不像胃黏膜那样“抗酸”,很容易被胃酸和胃蛋白酶刺激,引发炎症。
这就是“咽喉反流”的本质。
更有意思的是,咽喉反流的表现经常“伪装”成普通的咽喉问题。
患者可能感觉喉咙有异物感,或者干涩发痒,甚至还有人因此反复清嗓、干咳不止。
但奇怪的是,这些人并不一定有胃部的不适感,比如反酸、烧心等典型症状。
这种隐匿的表现,让咽喉反流成了一位“难识庐山真面目”的健康隐患。
很多人听到“反流”,第一反应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
确实,胃食管反流和咽喉反流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并非同一回事。
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表现为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等明显的胃部症状。
而咽喉反流则更进一步,是胃内容物通过食管,进入咽喉部位,引发喉咙和呼吸道的不适。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症状和发病时间:
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更集中在胃部,且多发生在夜间平卧时;
而咽喉反流更多表现为喉咙异物感、声音嘶哑等问题,症状大多在白天站立或坐位时加重。
此外,尽管胃食管反流病和咽喉反流可能同时存在,但也有不少患者仅表现为咽喉反流,胃部没有任何不适感。
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二者的治疗方案虽然相似,但诊断和症状管理的重点却不尽相同。
咽喉反流更需要关注上呼吸道症状,同时结合胃肠功能进行综合治疗。
不要以为咽喉反流只是嗓子不舒服那么简单。
如果长期不加干预,这种反流现象可能造成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
声带受损
胃酸和胃蛋白酶反复刺激咽喉黏膜,会导致声带水肿、充血,进而引发声音嘶哑,甚至形成声带息肉。
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出现发声困难,影响日常沟通。
喉狭窄与喉痉挛
严重的咽喉反流会造成喉部慢性炎症,甚至引起组织增生和瘢痕,导致喉部狭窄。
这种情况可能影响呼吸和吞咽功能,甚至需要手术干预。
气道问题
胃酸反流到咽喉后,可能刺激呼吸道,导致慢性咳嗽、气道炎症,甚至诱发哮喘发作。
这种连锁反应让咽喉反流成为一个全身性的健康威胁,而不仅仅局限于喉咙。
如果反复出现咽喉不适、声音嘶哑等症状,且长期得不到改善,应尽快就医查明原因。
早发现、早治疗,是避免长期危害的关键。
好消息是,大多数咽喉反流患者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都能得到明显改善。
以下几条建议可以帮助你“远离反流”:
调整饮食
避免摄入高脂、高酸、高辣的食物,比如油炸食品、浓咖啡、碳酸饮料等,
这些都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反流的风险。
餐后不要立即躺下或剧烈运动。
注意睡姿
睡觉时可以稍微抬高床头,这样能利用重力减少夜间反流的发生。
控制体重
腹部脂肪过多会增加腹内压,压迫胃部,诱发反流。
通过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减轻体重,对缓解症状大有帮助。
戒烟限酒
尼古丁和酒精会让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直接增加反流风险。
规律作息
充足的睡眠和低压力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恢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也能降低反流的发生几率。
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仅靠生活方式调整可能不足以缓解不适,此时科学用药至关重要。
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
抑酸药:通过减少胃酸分泌,降低胃内容物对咽喉黏膜的刺激。质子泵抑制剂(PPI)是目前最常用的药物。
促胃动力药:帮助加快胃的排空速度,减少胃内容物反流的机会。
胃黏膜保护剂:通过形成保护膜,减少胃内容物对食管和咽喉的直接刺激。
需要强调的是,药物治疗需要医生的指导,尤其是抑酸药物,使用剂量和疗程必须科学规范,否则可能出现副作用。
咽喉反流是现代生活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问题。
它不仅带来咽喉部的不适,还可能通过连锁反应对呼吸道、声带甚至全身健康造成影响。
幸运的是,通过科学的诊断、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症状。
保护我们的喉咙,也就是保护我们的健康。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为反复的喉咙不适所困扰,不妨把目光从喉咙移到胃,或许问题的根源就在这里。
来源:小丽医生的卫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