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生根后个体成员便不能再动的植物家族,在和随处吃、到处蹭的大型食草动物家族长达数千万年的斗争中竟取得了“胜利”。
谁能想到,生根后个体成员便不能再动的植物家族,在和随处吃、到处蹭的大型食草动物家族长达数千万年的斗争中竟取得了“胜利”。
如今这个不能动的植物家族越来越大,到处溜达的大型食草动物却已在万余年前灭绝只剩化石骨架。
中新世的乳齿象
谁又能想到,在熬过了大型食草动物之后,这个植物家族竟然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低迷,种群踪迹难寻。
与如今全球各地,到处都可见它们家族身影的局面大相径庭。
而这其中原因,离不开人类的参与。
亦或是人类选中了它们,也可能是它们选中了人类,这个植物家族又有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也把它们利用到极致。
当然现如今这个植物家族中也并非每一个成员都分布广泛,种群庞大。
其中个别已成为比大熊猫还稀有的濒危植物。
三言两语的总结,写不出这个植物家族千万年来自然魅力、人为参与下的荣誉兴衰。
所以接下来跟我一起走进这个今天一提绝大多数朋友就都认识的植物家族——皂荚属,一起了解我们不曾了解的它们。
皂荚属(Gleditsia L.),从属于豆科云实亚科,目前发现约有16个种,我国原产8种,野生种群广泛分布在亚洲、美洲、欧洲部分地区。
生活中我们常把皂荚、山皂荚、野皂荚、滇皂荚、绒毛皂荚、美国皂荚等皂荚属植物统称为皂荚或皂角,皂荚树有个众所周知的特点,那就是枝干有密集、坚硬且长的棘刺。
不过在很早很早的曾经,皂荚树祖辈们的枝干上并没有刺。
这里的“很早很早”那是相当早了,毕竟皂角属是一类起源时间极早的植物。
虽然目前关于皂荚属植物的起源时间尚未有明确的定论,但已知豆目植物起源于晚白垩纪,因此皂荚属植物的起源应该晚于这个时间。
另据相关科学研究和化石证据表明,在始新世时期,东亚地区就已经有皂荚属植物分布,所以可以确定皂荚属植物的起源要早于这一时期。
也就说至晚在5600万年前,地球上可能就已经有了皂荚树,各种证据表明在皂荚树诞生后的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身上”都没有刺。
而进化成浑身是刺,则是因为要与以乳齿象为代表的大型食草动物对抗。
博物馆中乳齿象模型
事实上只用“对抗”来形容皂角家族和乳齿象等大型食草动物的关系并不准确,它们之间应该还有“利用”。
作为大型食草动物,生活在美洲大陆的乳齿象会以皂荚树的枝、叶、果为食,如果只是吃,我想皂荚家族不会进化出棘刺。
毕竟,一方面“被吃”是植物的宿命;另一方面皂荚种子和大多数植物的种子一样很难被消化,能随着动物粪便排出,“被吃”其实可以达到种群传播的目的,算得上互利。
但乳齿象有一个“坏”毛病,它们喜欢蹭树(蹭树目的有很多比如止痒和增加皮肤角质层以防御肉食动物捕猎),而即使是粗壮高大的皂角树,也抵挡不了体型庞大的乳齿象的蹭,容易被蹭死。
乳齿象头骨化石
为了不让乳齿象蹭树干,皂荚家族进化出了棘刺,棘刺集中于枝干是为了让乳齿象还能吃到枝、叶、果,继续为皂荚树传播种子。
让吃不让蹭,顺便给皂荚树传播种子,再然后有更多的食物,说不清谁占谁便宜,所以我想当时乳齿象等大型食草动物应该没多大情绪。
就这样又过了百千万年,皂荚家族愈发庞大,但乳齿象熬不住了,大约在8000——12000年前乳齿象灭绝了。
显然虽有“对抗”、“利用”,但乳齿象的灭绝和皂荚树没有绝对的关系,灭绝原因有很多,或许是人类的捕猎、或许是气候变化、或许是疾病等等。
乳齿象灭绝之后,皂荚家族的日子也开始不好过了,分布范围,种群数量逐渐缩小。
目前有观点认为,彼时皂荚属植物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缩小是因为乳齿象灭绝不能再为皂荚树传播种子,同时仍以皂荚为食的其它小动物因皂荚果实种子较大很难帮助其传播种子。
对于这种观点我并不完全认同,咱往过去的过去看,地球上还没有乳齿象的时候,皂荚种群不照样扩张嘛,如果确定皂荚属的起源地在东亚,美洲大陆都能去,你说传播受阻?
那么万余年前乳齿象灭绝了皂荚种子传播就完全受阻这逻辑上不通。
所以我认为,彼时皂荚家族低迷的日子,不只因乳齿象的灭绝,应该是气候变化等综合因素共同导致。
另外说实话,皂荚家族其实没“低迷”多长时间,因为很快人类参与进来了。
西安皂荚古树
遗址研究表明,在美洲大陆上的印第安人喜欢在聚集地种植皂荚树,但是目前并没有发现利用痕迹遗存。
至于原因,或许是彼时印第安人只是对自然的崇拜,才种植了寿命可达六、七百年甚至上千年,株高可达30米以上的皂荚树;当然也可能利用遗迹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不过不论如何,美洲大陆上皂荚家族低迷之后的再扩散都和印第安人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要说把皂荚树利用最好、最早的那一定是我们。
皂荚属植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利用历史,并且都刻在了文字里。
中药材皂荚刺
如今皂荚家族最众所周知的用途,是皂荚可以做“肥皂”清洗污物。
而事实上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已经把皂荚当作纯天然的肥皂使用了,到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使用就已经相当广泛了。
据二十四史中的《南史》记载:“始梁末童谣云,可怜巴马子,一日行千里。不见马上郎,但见黄尘起。黄尘汙人衣,皁荚相料理。”
在古代皂荚除了被用作天然肥皂外,还有两个主要的用途,其一是药用;其二是材用。
显然善食的中国人在早期也没把皂荚树开发成食物,材用时,因皂荚树木质坚硬,耐腐耐磨,主要用在建筑和家具上。
皂角米
药用时,皂荚家族原本为抵抗大型食草动物进化出的棘刺,在我们这成为药材,除棘刺外其荚果、根皮、种子都可以入药。
从汉代《神农本草经》起,而后的诸多药典对其均有或详或略的记载。
到了近现代,我们对皂荚树的开发利用愈发充分,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人们开始吃皂荚了,食用部位是外胚乳,商品名多为皂荚米,卖挺贵,有一定争议。
除了食用,皂荚树各部分所含的化学物质,提取后也被运用到各个行业中,甚至可以说无处不在。
另外皂荚树的生态价值开始被重视,皂荚树根系发达有良好的保持水土的能力,树形高大能防风固沙,对多种污染气体有较好的抵抗力,能够净化空气。
原本就分布广泛的皂荚属植物,加上皂荚诸多的用途,使其在当前我国种群数量极大,分布范围极广。
不过虽然大多数皂荚属植物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较大,但有的却已经成为濒危植物。
我相信有很多朋友喜欢摘皂荚荚果,作天然肥皂或是用其种子串手链,但遇见它可千万别伸手。
绒毛皂荚,我国特有的皂荚属植物种,目前野生植株仅分布在湖南衡山地区,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现已濒危。
濒危到什么程度呢?
截止至2023年5月份,全球只发现了10株野生绒毛皂荚,这比我们的国宝大熊猫可稀有多了。
前文说“别伸手”是句玩笑话,目前这10株野生绒毛皂荚已经保护起来了,大家本就少有机会接触。
关于绒毛皂荚的生理特征用文字不好描述,我就不过多叙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证权威些的科普视频,详细的了解下,如果你真在其它地区发现了野生绒毛皂荚,功德无量啊!
读到这里回头再看,你会发现从千万年前走来的皂荚家族有太多生动的“故事”,大自然的魅力无与伦比,植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那么微妙有趣。
当然,如果大家无感,一定不是皂荚的问题,而是文字根本无法将“故事、魅力、微妙”描述清楚。
最后,希望你再见皂荚时,有不一样的体会。
。
原创不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赘述不详,欢迎探讨!
来源:依农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