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杨凌非遗锣鼓 传承百年神韵

360影视 2025-01-08 16:31 2

摘要:鼓声响,传承中华文明,锣音鸣,聚集民族之魂。传统锣鼓制作是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杨陵街道上川口村的传统产业,距今已经有300多年历史,“西北锣鼓第一村”也因此得名。这里的人们用他们生产的锣鼓,表达着“老秦人”的豪迈,以及对脚下土地的深情厚爱。

鼓声响,传承中华文明,锣音鸣,聚集民族之魂。传统锣鼓制作是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杨陵街道上川口村的传统产业,距今已经有300多年历史,“西北锣鼓第一村”也因此得名。这里的人们用他们生产的锣鼓,表达着“老秦人”的豪迈,以及对脚下土地的深情厚爱。

深冬时节,记者来到位于上川口村的杨凌锣鼓文化产业园,只见园内摆放了大小不一的鼓板木材,生产车间不时传来叮叮咚咚锤打的声音。

“最近,我们正在赶制陕北榆林客户的一批春节订单,大鼓数量差不多有200多面,小鼓400多面。”杨凌新声锣鼓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经理呼晶晶说。

上川口村锣鼓制作工艺要求十分复杂。做鼓的牛皮需选用水牛皮,鼓腔选桑木、柳木最佳,鼓槌、锣槌等必选瓷实的皂角木、光滑的枣木等硬杂木。

据杨凌新声锣鼓技艺传承人刘鹏刚介绍,制作一面鼓需要15道工序,选料、下料、解鼓板、张布、缯鼓均得依靠精细的手工完成;铜锣制作分为熔铜、制饼、压型、锤型、抛光等10道工序,锣心薄边厚、钗心厚边薄,锻造力度的掌握、音质调试等完全凭借技术工人多年的实践经验,千锤打锣,一槌定音,是制作锣鼓的行话。

“上鼓的关键是,将皮子蒙的距离和上下宽窄一样,其次把吊挂的绳子拉紧,用千斤紧到上面平整以后,用斧头再锤紧。”村民李平做鼓已经三十年了,对于做鼓她有自己的心得。

锣鼓是戏剧节奏的支柱,是传统民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乐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追求,锣鼓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发展锣鼓乐器产业具有广阔前景。“我身后的大鼓是2008年国家申办奥运会的时候,专门订做的直径为3.96米的天下第一威风鼓,另外一只大鼓是2016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使用过的舞蹈大鼓。”刘鹏刚自豪地说。目前杨凌新声锣鼓有限责任公司产品有16个系列,130种规格,覆盖了北方地区所用铜锣的所有种类。

2011年,上川口村锣鼓制作技艺入选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上川口村生产锣鼓的企业大大小小有30多家,锣鼓加工从业人数300余人,年处理原铜近230吨,生产铜鼓乐器百余种,加工牛皮3万多张,年产值近一亿元。上川口锣鼓不仅销往国内各个城市,也远销国外,迈向了世界舞台。

记者:孙雅楠 张耀东

编辑:赵桃子

本文来自【杨凌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