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课,绝非简单的观摩,它是一场对教学活动全面洞察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二者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听课,绝非简单的观摩,它是一场对教学活动全面洞察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二者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一、聚焦教师之教:课堂的智慧引领
(一)教学目标:航向的灯塔
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学的核心问题。目标如同灯塔,为整堂课指引方向。例如在一节初中物理“浮力”的课程中,教学目标可以是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能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目标呈现的时机和方式也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时,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浮力现象的图片,如漂浮在水面的轮船、在水中游动的鱼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自然地引出浮力的概念,这就是一种巧妙的目标呈现方式。
(二)新课导入: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
新课如何导入,关系到能否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的活动应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在语文《背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父子离别的感人视频片段,让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和感受到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去体会朱自清笔下父子间深沉的情感,这样的导入能让学生迅速沉浸在课堂氛围中。
(三)教学情境:知识与生活的桥梁
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以及结合哪些生活实际,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以数学“函数”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购买文具的情境:一支笔 2 元,购买的总价与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通过这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函数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的教学“法宝”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师授课的得力助手。在化学实验课上,教师可以采用演示法,亲自操作复杂的化学实验,如浓硫酸的稀释,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正确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微观粒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原理。这样多种方法和手段相结合,能使教学更加生动有效。
(五)教学活动步骤:有序的知识旅程
设计教学活动步骤要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比如在英语阅读课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获取大意;然后分段精读,理解细节;
接着小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最后进行角色扮演,模仿文中人物进行对话。每个步骤都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高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
(六)知识系统化与拓展:知识大厦的构建
教师要思考使哪些知识系统化,以及补充哪些知识。在历史复习课中,教师可以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进行梳理,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对于一些教材中未详细提及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如某个历史事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可以适当补充,拓宽学生的视野。
(七)技能培养:成长的基石
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以及达到什么地步,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不仅要教学生使用办公软件,更要培养他们的信息检索、信息处理和创新能力。
例如,布置一个项目任务,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制作一份关于环保主题的演示文稿,并在班级中展示和讲解,以此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
(八)教学思想渗透:教育的灵魂
每堂课都应渗透一定的教学思想。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师通过讲述英雄事迹、组织公益活动讨论等方式,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等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九)课堂氛围:教学的温床
课堂教学氛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轻松、活跃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音乐课上,教师通过播放欢快的音乐、带领学生一起唱歌跳舞,营造出欢乐的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
二、着眼学生之学:成长的活力展现
(一)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姿态
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评价课堂的关键。在体育课上,教师组织篮球比赛,学生们积极奔跑、传球、投篮,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展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这种积极参与的状态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并愿意主动探索。
(二)情绪反应:学习的晴雨表
观察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能了解他们对课堂的感受。在一节有趣的科学实验课上,当学生看到自己设计的实验成功时,脸上洋溢着兴奋和自豪的笑容;
而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会露出困惑的神情,但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后,又会充满成就感。这些情绪反应是课堂效果的直观体现。
(三)主动思考与实践:学习的深度体现
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反映了他们在学习中的投入程度。在数学探究课上,教师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如何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们积极思考,有的提出用排水法,有的想到将物体分割成规则形状再计算,还有的通过浮力原理来求解。
在讨论过程中,他们互相争辩、补充,然后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这种主动思考和实践的行为是学习深度的有力证明。
(四)问题提出:思维的火花
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是衡量课堂质量的重要指标。在物理课上,当学习了电路知识后,学生可能会提出:“如果在串联电路中增加一个电阻,其他电阻两端的电压会如何变化?”这样的问题表明学生在积极思考,他们的思维在课堂中得到了激发。
三、听课者的角色:深度参与的“特殊学生”
听课者应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听课不能毫无准备,要有“备”而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要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参加一节小学美术手工课的听课时,听课者可以像学生一样拿起材料,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手工制作,体验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乐趣,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四、评价关键:学生发展至上
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评价的关键点,因为教学的本质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果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如在语文课上对一篇文章有了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学业水平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像在数学考试中成绩有明显进步;
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如对科学实验课充满期待,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是一堂很好的课,这样的课堂真正实现了教育的价值。
来源:简单是福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