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理:人工激发地震波,当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遇到不同岩性的地层界面(如煤层与顶底板岩层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通过在地面或井下布置检波器来接收这些反射波和折射波,推断煤层的埋深、厚度、起伏形态以及断层、褶曲等地质构造的位置和特征。
一、地震勘探
原理:人工激发地震波,当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遇到不同岩性的地层界面(如煤层与顶底板岩层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通过在地面或井下布置检波器来接收这些反射波和折射波,推断煤层的埋深、厚度、起伏形态以及断层、褶曲等地质构造的位置和特征。
应用场景:在煤矿勘探阶段,用于确定井田范围内煤层的赋存形态和地质构造分布。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也可以用于探测工作面前方的小断层和地质异常体,提前做好应对措施,避免开采设备损坏和安全事故。
优点:探测深度较大,能够提供地下地质结构的三维图像,对较大范围内的地质情况有较好的整体把握;可以有效地探测断层、褶曲等地质构造,准确性相对较高
局限性:需要在地面或井下激发地震波,在一些复杂地形或井下空间受限的区域实施可能会受到限制;地震数据的解释存在一定的多解性,需要结合其他地质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二、电法勘探
原理:基于不同岩石和地质体之间存在电性差异(如电阻率、介电常数等)。电法勘探包括多种方法,如直流电法和交流电法。以直流电法中的高密度电阻率法为例,由于不同的地质体(如煤层、含水层、断层破碎带等)电阻率不同,从而可以推断地下地质结构和地质体的分布情况。
应用场景:主要用于探测煤矿中的含水层、老空区积水和陷落柱等。
优点:对地下水和含水地质体的探测效果较好;设备相对简单,操作方便,在井下和地面都可以灵活应用;可以进行大面积快速探测,成本相对较低。
局限性:探测结果易受地下金属物体、人工电场等干扰因素的影响;对地质体的电性差异要求较高,对于电性差异较小的地质体区分能力有限。
三、电磁法勘探
原理:利用岩石和地质体在交变电磁场作用下产生的感应电流和二次磁场的特性来进行勘探。例如,瞬变电磁法(TEM)通过发射线圈向地下发射一次脉冲磁场,当磁场突然关断后,地下地质体中会产生感应涡流,这个涡流会产生二次磁场,通过接收线圈测量二次磁场随时间的变化。由于不同地质体的导电性不同,产生的二次磁场的衰减规律也不同,从而可以推断地下地质体的电性分布,进而确定地质结构和地质体的位置。
应用场景:在煤矿中广泛用于探测老空区、富水区域和陷落柱等隐蔽地质灾害。
优点:对低阻地质体(如水体、金属矿体等)的探测灵敏度高;可以在不接触被测物体的情况下进行探测,能够透过一定厚度的覆盖层进行探测;探测速度相对较快,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的初步探测。
局限性:容易受到地下金属管道、电缆等人工设施的电磁干扰;深部地质体的信号较弱,探测深度较大时精度会下降。
四、重力勘探
原理:根据地下不同地质体之间存在密度差异,利用重力仪测量地面各点的重力加速度变化。由于重力加速度与地下地质体的密度和厚度有关,通过分析重力异常可以推断地下地质体的分布情况。
应用场景:在煤矿勘探中,重力勘探可以用于探测地下较大规模的地质构造和密度差异较大的地质体。
优点:能够探测深部地质体;对地下密度差异较大的地质体敏感;不受电磁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局限性:重力异常受多种因素(如地形、地下水位等)影响,解释较为复杂;对小尺度的地质体和浅部地质结构的探测精度较低。
五、放射性勘探
原理:不同岩石和地质体所含放射性元素(如铀、钍、钾等)的含量不同,利用放射性测量仪器(如伽马射线探测器)测量地面或井下岩石的放射性强度,进而区分不同的地质体和地质结构。
应用场景:在煤矿地质勘探中,放射性勘探可用于划分地层岩性、寻找煤层和确定煤层厚度。在井下开采过程中,也可以用于地质编录,辅助识别不同的岩石类型,特别是在区分煤层和夹矸时,放射性勘探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优点:可以快速获取地质信息,对岩性划分有一定帮助;设备操作相对简单,在井下可以方便地进行测量。
局限性:放射性强度受多种因素(如岩石的含水量、颗粒大小等)影响,测量结果的解释需要结合其他地质信息;放射性物质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防护。
来源:谈地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