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的孩子挨骂挨打,却很少有心理问题,现在却不行?

360影视 2025-01-09 14:15 3

摘要:可据中科院《全民心理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每5个孩子就有1个有抑郁倾向。

你有没有过这种困惑:

孩子以前挺乖的,怎么忽然就不听话了?

孩子性格挺好的,怎么越读书脾气越大?

咱小时候挨揍都没事,现在的孩子说两句就不行?

如今生活好了,不愁吃不愁穿,娱乐活动也丰富多彩。

可据中科院《全民心理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每5个孩子就有1个有抑郁倾向。

明明大家都很努力,但最后却是家长不省心,孩子不开心。

我也曾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看了樊登老师的新书《成长的觉醒》,才终于明白:

不是家长们不尽心,而是我们把力用错了地方。

现在的孩子不是脆弱,而是正在经历“疲惫断裂”

前几天,和一位教师朋友闲聊,说起她班上一个孩子的事。

这女孩从初一就是班长,成绩好,有礼貌,多才多艺。

但从初二下学期,也不知为什么,这孩子就变了。

先是经常迟到,不交作业,成绩下滑,后是和同学闹矛盾,总是独来独往。

朋友一看不对劲,就及时与她家长联系。

一番交流后,得知女孩早就和家里闹翻了。

她在家,不说话、不表态,就躲在屋里玩手机,妈妈多啰嗦一句,就忍不住发火,根本管不了。

朋友就很感慨:孩子原先好好的,怎么就这样了呢?

更令她难过的是,她接触的学生里,这种情况并非个例。

在书里,樊登老师也说起一个“小5班”的事。

在他儿子就读的高中,有个很特别的“小5班”。

这个班里的孩子普遍都不学习,成绩徘徊在三四十分。

但老师不敢批,家长不敢管,因为孩子们的逆反心理非常大。

其实这群孩子,原本都非常优秀,堪称“天才”级别。

为了让他们跑赢同龄人,家长就让他们读小学时就为中考做准备,学习高中课程。

等通过小学的选拔,小升初之后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坐等上重点高中就行。

按照计划,这群孩子应该一直遥遥领先。

然而真等进了高中,他们就不配合了。

樊登老师分析说,这个现象,是孩子成长中最常见的幂次法则。

所谓幂次法则,是一种指数型增长状态,可以表示为一条曲线。

其特征是前期增长速度缓慢,但随着时间的积累突破阈值后,迎来拐点,迅猛增长。

我们看不到曲线拐弯的那一刻,以为它是突然发生的,但事实上这是长期累积的表现。

就像孩子们的状态,忽然厌学了、忽然叛逆了、忽然有心理疾病了。

说到底,这种“忽然”是我们的错觉,所有断崖式的变化都是“预谋已久”。

只是,在漫长的前期,我们感觉不到罢了。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一考虑到竞争压力,只能忍住心疼逼孩子苦学硬学。

但别忘了,凡事有度,欲速则不达,每个人都有他的承受限度。

放平心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过去被父母打骂,也没几个有心理问题”,本就是伪命题

经常在后台收到家长们的留言:

怎么才能不打不骂教育出好孩子?

为什么每次写作业都得又吼又催,为什么沟通一点事就得大费口舌?

想当初,咱们小时候隔三岔五挨揍都没事,现在的孩子咋这么矫情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回到幂次法则的那条曲线。

我们70、80这一代,读书时环境相对宽松,没那么多作业,没什么多兴趣班,也没那么多攀比。

放了学有小伙伴一起玩,寒暑假就去奶奶家撒欢,每天还可以看会儿电视,玩玩游戏机。

所以,偶尔调皮捣蛋被揍一顿,我们很快就能找到纾解情绪的出口。

也就是说,我们幂次法则的那条曲线,非常平缓,不存在断崖拐点。

但现在,孩子们的处境变了。

生活环境比较闭塞,社交关系比较单一,学习又竞争激烈。

所以,他们的幂次曲线就很陡峭,一点事就能把他们推向拐点。

但如果孩子不被外界推着跑,而是自己发力,结果又会不同。

席瑞曾在直播间和一个孩子聊天。

这孩子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每周都要上很多兴趣班。

架子鼓、舞蹈、乒乓球……还会抽出时间做课外阅读。

席瑞震惊不已,这么多的事情,你忙得过来吗?这些都是爸妈让你学的吗?

本以为孩子会抱怨一通,谁曾想孩子摆摆手说:忙得过来啊,这都是我自己要报的,学着可带劲了。

所以你看,“被人安排”和“自己做主”,对孩子而言,感受和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被人安排”是压力,“自己做主”是内驱力。

我还研究过一些关于学霸的文章。

也发现一个共性,那就是成绩好的孩子,大都家庭和睦,学习氛围松弛。

比如,山东高考711分的孟令昊,学累了可以拉2小时大提琴,陶冶一下情操;

还有,拿到9所名校全奖直博offer的朱科航,溜冰、滑板、魔方,也是喜欢什么学什么。

可见,让孩子从“我该学”变为“我要学”,关键是给他们一点自主权。

恰如樊登老师在书里说的:

优秀的孩子不是“管”出来的,要激活孩子的内心力量,他才能主动成长。

让孩子持续奔跑的,从来不是外力,而是他自己的意愿和力量。

来源:樊登读书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