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血栓与出血作为血液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近年来在分子机制探索、诊断技术提升及个体化治疗实践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促进血栓与出血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协作,2025年1月4日下午,第五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CASH)出凝血疾病专题论坛召开。论坛邀请多名国内外知名专
血栓与出血作为血液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近年来在分子机制探索、诊断技术提升及个体化治疗实践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促进血栓与出血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协作,2025年1月4日下午,第五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CASH)出凝血疾病专题论坛召开。论坛邀请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血栓与出血性疾病领域的最新研究突破、临床转化路径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为推动该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次出凝血疾病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胡豫教授、山东齐鲁医院侯明教授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以下简称“血研所”)杨仁池教授担任主席,由血研所张磊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郑昌成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孙竞教授、山西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中心杨林花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周荣富教授、血研所薛峰教授主持专家汇报并参与讨论环节。
CASH
学术报告
瑞典隆德大学John W. Semple教授介绍了ITP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最新进展,强调了ITP患者免疫失耐受及自身反应性Th1/Th17增强,是导致抗血小板抗体及细胞毒性T细胞增多的原因,并分享了多个新的ITP治疗方法及临床试验。
加拿大医学科学院倪合宇教授介绍了纤维蛋白原介导及非纤维蛋白原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的生理过程,他认为血小板可能是肿瘤转移的因素之一,并提出血小板不同糖蛋白的抗体在ITP发病机制及治疗上起到不同的作用。
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院郑兴龙教授详细介绍了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发展历程、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他特别提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vWF抗体Caplacizumab,重组ADAMTS13,有望为免疫性及遗传性TTP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彭军教授介绍了ITP的最新治疗方法,并对多个新开展的ITP临床试验结果进行了深入解读,为ITP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彭军教授通过揭示ITP的免疫发病机制和免疫耐受重建机制,为ITP患者恢复血小板特异性免疫耐受提供了新思路。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悦教授深入探讨了TTP、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继发性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分类、诊断及治疗,还分析了补体阻断治疗新药的临床试验结果,有望成为血栓性微血管病治疗的新方向。
苏州大学唐仲英医学研究院戴克胜教授展示了其团队在血小板凋亡、调控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提出调节PKA活性对于血小板数量异常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以及GPIbα对于血栓形成以及肿瘤转移的重要意义。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周泽平教授对ITP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全面梳理,并结合其团队工作成果对ITP基础及临床研究进行了详细阐述。此外,他还详细探讨了甲状腺素经质膜整合素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以及机制,为ITP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戴菁教授对血友病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系统介绍,血友病作为一种重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治疗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因子活性等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是患者治疗的重要评价手段,然而,对于多种非因子药物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仍相对有限。戴教授指出,凝固曲线波形分析(CWA)和凝血酶生成分析(TGA)等新型凝血检测技术有望成为非因子时代血友病的主要检测方式。
此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余自强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石艳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周虎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朱铁楠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许书倩教授共同对出凝血领域最新进展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本次论坛在“大血液、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的引领下,汇聚国内外血栓与出血领域的顶尖学术力量,共同探讨创新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最新动态,不仅展现了我国在血栓与出血领域的研究深度与广度,更为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灵感。相信在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血栓与出血疾病的诊疗水平将迈上新的台阶,为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来源:灵科超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