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线上购物平台崛起后,家电线下实体店日子的确不好过,这在行业是个不争的事实。很多厂商都在怀念线下门庭若市的场景,但现实却是大相径庭,很难让这些厂商如愿。
【题记】在渠道构架多元化市场环境下,厂商一定要转变思维和观念,跟随用户习惯来改变营销模式,否则就等于是逆水行舟,生意肯定会越来越难做。
甄琰||撰文
自从线上购物平台崛起后,家电线下实体店日子的确不好过,这在行业是个不争的事实。很多厂商都在怀念线下门庭若市的场景,但现实却是大相径庭,很难让这些厂商如愿。
2016年,马云放出“未来十年没有电子商务只有新零售”的豪言。往后几年里,阿里陆续收购了高鑫零售78.7%的股份,将其作为新零售业务的试验田,此后又收购或控股了。
当时马云的影响力有多大?那可是有呼风唤雨的本事。马云不仅提出新零售概念,并且投了真金白银来践行新零售,这给了传统家电零售商以极大的鼓舞,希望如马云所说线下门店能够回归。
在马云新零售理论盛行时期,很多家电厂商基本上都认可这一概念。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固然给家电行业带来过提振作用,期待着线下实体门店的回归,重续家电卖场门庭若市的场景。
而实际上,经过2020年开始的疫情之后,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彻底发生了改变,新零售变得已是遥不可及。新零售不仅没有带领家电门店的重振辉煌,反倒是自身出现难以为继的状况。
8年过去了,马云的豪言早已风轻云淡,阿里自己投资的高鑫零售截止11月18日市值仅为202亿港元,相比在2020年1263亿港元的峰值,缩水超84%,新零售回归遥遥无期。
而家电线下零售更是惨不忍睹。原来,家电行业人士判断,家电属于大件耐用消费品,不适应在线上销售。原因很简单,就是家电价值大、体验感强,购买需要看到实物并现场体验后才会下单。
疫情封控3年,消费者已经习惯线上购物,加上线上平台的不断完善,最重要的是逐步完善了信用机制,线上购买家电与线下相比,不仅有购物方便的优势,同时辅之以7天无理由退货做保证,线上购买的风险已经很小。
不过,今年8月份的以旧换新政策出台,让线下零售门店有了些许热闹景象,但也仅限于京东家电、苏宁易购、格力专卖店等这样大的零售卖场,传统品牌专卖店仍然是人流稀疏。
很多还在坚持等待实体店回归的经销商们和厂家不在少数。为何渠道主流转向线上后还要如此执着的坚持等待回归呢?可从厂家和商家两个层面来理解:
从厂家(部分)来说,传统门店是他们从创业以来就一直依托的渠道终端,就是大连锁卖场统治一线市场时期,他们不仅没有抛弃过专卖店系统。线上平台崛起,专卖店再次受到打压,他们仍然寄希望于专卖店重振。现在虽然新零售回归仍看不到希望,但厂家的专卖店情结还在,还有思维的惯性存在,期待有一天能够重现辉煌。
从终端流通商家来说,一直以来就是各个品牌倚重的流通终端环节,先是专卖系统的高光时刻,2000年前后又是连锁卖场在一二级市场跑马圈地。直到2012年后电商平台壮大后,才抢了这些终端流通商的风头。但这些线下流通商一直都不甘心,都以为线上平台只是一时,未来的渠道终端还得回归线下门店。
但从疫情之后,用户的购物行为习惯已经改变,意识到的厂商已经不再期待所谓新零售的回归。但是,有些厂商对用户购物方式改变视而不见,或者是始终不愿承认,从惯性思维出发不愿看到这些变化。
事实上,线上购物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商流渠道,加上现在渠道结构大幅增加,又有了房地产家电前置、厂家直卖、建材市场、装修设计、线上直播带货以及社交营销等新兴模式,渠道从单纯进化到多元。
因此,在这种新的市场环境下,厂商一定要转变思维和观念,跟随用户习惯来改变营销模式,就等于是逆水行舟,生意就越来越难做。如果思想还是一根筋,期待所谓新零售回归,恐怕等到天荒地老也难有结果。
据了解,阿里现已把盒马鲜生、银泰百货、大润发摆上货架准备出售,也就意味着提出“新零售”战略的阿里已从事实上承认了失败,而家电厂商们为何还要吊在所谓新零售一棵树上呢?与时俱进才是永恒的战略。
新零售的遥遥无期并不代表零售门店就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其实还是有线下零售门店做得好的。像国外德国的Schwarz Group、英国连锁超市Iceland Foods和国内的胖东来,都是线下零售的标杆,仍然受到用户的青睐,也是家电零售学习的榜样,但却不能把他们归于马云所说的新零售范畴。
这种市场终端现象非常值得家电厂家和零售商们注意,毕竟家电是生活品质不可或缺的产品,未来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高,家电的流通就不可或缺,因此研究未来流通终端是一个长期课题。很多经销商仍然坚守终端、期待变革就不难理解了!
来源:家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