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线上看电视剧的时候,遇到很冗长的戏,经常会拖进一段。欣赏电影的时候,往往是下载后先拖着大致看一下,看看服化道水平,看看画面质量,看看有没有大场面、动作戏之类,然后再决定是否仔细欣赏。
不知道你追剧、线上看电影的时候,会不会倍速播放、快进?或者,听一首歌的时候,会不会直接拖到副歌的部分,只听最高潮的那段?
我就这么干过。
线上看电视剧的时候,遇到很冗长的戏,经常会拖进一段。欣赏电影的时候,往往是下载后先拖着大致看一下,看看服化道水平,看看画面质量,看看有没有大场面、动作戏之类,然后再决定是否仔细欣赏。
在《倍速社会:快电影、剧透与新消费文化》这本书中,日本学者稻田丰史、论述了一种社会现象:开倍速看视频,或者快进10秒式地看视频,如今已成为观众的常态。
书中援引了专业调查公司2021年3月的一项调查数据:20~69岁年龄段的受访观众中有34.4%的人有倍速播放的经历。其中20~29岁的男性最多,占比54.6%;20~29岁的女性则占比43.7%。其次是30~39岁的男性,占比35.4%;30~39岁的女性则占比32.7%。20~29岁的男女受访者合计有将近一半的人有倍速播放的经历。
简单来说,倍速播放已经常态化,而且越是年轻人,越经常使用倍速播放。
这也难怪,倍速播放和“快进10秒”功能,已经成为许多流媒体服务平台的标准配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倍速社会》这本书分析,这大致有三大社会背景。
第一个背景是,影视作品过剩。
如今,观众、网友被海量的影视作品和短视频包围着,所有的媒体和服务都在争夺用户的可支配时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更可怕的是,不光是视频平台之间在争抢,社交媒体也都是非常强劲的时间竞争者。
所有人都想跟上热点、跟上潮流,但是,值得观看的作品和需要不时查看的社交网站太多了,实在是没有时间一一顾及。于是,很多人便用倍速播放的方式来节省时间。
书里面提到一个例子:一家媒体上有一个专门报道年轻人的流行趋势和消费动向的个人主页,叫“年轻人说明书”,早在2019年10月就贴出了这样的宣言,即“时间缩短、速度加倍,快进播放视频”是年轻人最起码的常识行为。
尤其是,付费视频网站一般都采用会员制。用户每月支付一定的金额,就可以随意观看影片库里的片子。无须每月进行付费操作的自动续费服务,加上每月可随意观看库内任何影片的权利,导致了消费者不会珍惜商品,就算草率对待商品也不会有任何的愧疚。
所以,倍速播放也好,快进10秒也罢,都无所谓;走马观花地看,边看边干别的,一般人都不会产生罪恶感。
第二个背景是,追求“时间性能”的人增加了。
现在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在兴趣和娱乐方面,往往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将它们具体化。他们讨厌走弯路,并且想找捷径,特别害怕浪费时间,不能接受时间的无效利用,而是追求“时间性能”。而倍速播放和快进10秒的人,追求的恰恰是时间的有效利用。
如此一来,影视作品就成了一种内容。与其说是欣赏作品,不如说是消费内容。
欣赏,重在行为本身,跟作品主题是否高尚、艺术性的高低无关,只需要通过接触、玩味,让自己沉浸在作品中即可。
消费,就不一样了。消费行为具有功利性。比如,可以通过看影视作品了解世界,增加与他人交流的谈资。用吃饭来作比喻的话,欣赏指享受美食这件事本身;而消费则是指有计划地摄取营养,或实现梦寐以求的肌肉美等实用目的。
既然是抱着消费的心态,快进10秒也好,开倍速也罢,也就无伤大雅了。现在很多平台上出现了那种“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10分钟阅读一本书”“5分钟读完100本古今中外名著梗概”等内容,速看电影、速读书籍的服务层出不穷,也是相似的道理。
那种“忙碌的商务人士在通勤路上听商界畅销书”的现象,还有之前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名媛速成班”之类,不也是这种内在逻辑吗?社会越来越浮躁,看视频倍速、快进一下又有什么?
记得有次看过一个纪录片叫《杀马特》,其中有一个镜头,一群“杀马特”年轻人并排往前走,其中一位的黑T恤上赫然印着几个大字:“何以解忧,唯有暴富”。
富都不行,还得是“暴”富,富得慢都不行。这跟倍速、快进的社会心理,不是挺暗合的吗?
第三个背景是,用台词表达一切的影视作品多起来了。
影视作品是影像的艺术。比如,演员满脸悲伤传达的是内心的忧伤;一声不吭、惊慌失措、直冒冷汗说明他已走投无路,完全没必要增添“我好难过!”“这可怎么办?”之类的独白。
但是,这些年的一些影视作品,有很多都是用台词一字一句地讲出人物的喜怒哀乐、身处怎样的境地等,从而忽略或省略了画面的表达。用台词堆砌起来的作品正在不断增加。尤其是现在很多电视综艺节目和访谈节目,现在进行到了什么环节,嘉宾们在做什么事情,接下来要登场的是谁……各种信息都会以字幕和弹框介绍的形式充斥在画面中,简直就像泛滥成灾的洪水一般涌现。
书中说,或许正是由于制片方的“保姆”心态,市面上充斥着台词过多、“通俗易懂”的作品,观众的素养一直得不到提高。就像书中采访的森永女士所说,“习惯了大量说明性信息的结果就是,再看一些说明性台词比较少的电视剧或者电影的时候,就会觉得信息量不够、作品不完整。这样又会导致观众使用倍速播放,一心二用,恶性循环。”
其实,书里面还暗藏了一个倍速播放的社会背景——“Z世代”比较突出的心理是享乐主义,具体到观看视频上就是只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一方面,“Z世代”等人群着急与朋友共情,为了个性寻求爱好,但又不肯花时间,只好用倍速播放、快进10秒、用电影速看、要求提供必看清单等。
另一方面,“Z世代”追求快乐主义、享乐主义。只看自己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不喜欢的作品、不感兴趣的内容就略过,一眼都不想多看。即便信息片面也无所谓,他们只想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东西里。基于这种常见的消费行为,原速观看喜欢的场景,直接跳过不喜欢的场景似乎变得理所应当。
就像有些人会跳过手机游戏中的故事情节部分,这属于手机游戏里的快乐主义。
许多游戏正式开始前,都会出现图文并茂的先导情节介绍和制作精良的故事视频。不过,想要冲关、收集道具,或是通过对战积攒经验和金币、培养角色的玩家,可没有闲情逸致去看那些故事情节,没有多少耐心去细品那些故事。
这些玩家只想快速完成任务、高效冲关,于是很可能将故事情节跳过。这种做法,不就类似于倍速播放和快进10秒吗?对有些人来说,环环紧扣的情节、出人意料的转折、错综复杂的故事都是“不务正业”,得尽量避免。
想想也是,很多人做了一整天枯燥乏味的工作之后,或是被公司人际关系搞得精疲力竭、积攒了很多压力回到家,人们压根不想再看那些需要绞尽脑汁、费劲思考的电视剧。选择让自己感到舒服的方式看视频,追求身心的愉悦,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遇到不喜欢看的无聊情节,自然想要跳过。在这种心态下,他们开始用倍速播放。
读《倍速社会》这本书的时候,感觉作者不仅在洞察和梳理倍速播放、快进10秒等大众文化现象,而且也试图对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肌理进行辨析。
来源:左小岸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