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华大学第十九届“良师益友”评选活动于2024年9月19日正式启动。经过预提名、正式提名、复评投票等环节,经程序审查、学校评审,美术学院郭秋惠老师获评清华大学第十九届“良师益友”称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5年01月10日
清华大学第十九届“良师益友”评选活动于2024年9月19日正式启动。经过预提名、正式提名、复评投票等环节,经程序审查、学校评审,美术学院郭秋惠老师获评清华大学第十九届“良师益友”称号。
教师简介
郭秋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系党支部书记、副系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委会副秘书长。从教16年,三次任本科生班主任,两次获清华大学优秀班主任。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普及成果奖、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清华大学本科生精品课等教研荣誉。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20种著述(含多语种)。多次带领学生策划兼具学术影响力与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展览。
郭秋惠老师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既注重建立设计史研究综合的研究维度与系统的知识体系,又着重培养学生逻辑清晰、研究深入的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价值塑造和课程思政。
以研究促教学,实现研究与教学良性互动,关注研究前沿与学术成果,每学期根据学界与自己新的研究成果更新教学内容。主持课程相关项目,策划与教学领域相关的展览,发表或出版相关研究论著,并通过学术会议、教学研讨会、讲座等发表研究成果。
注重全程育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课上课下教学相长,课上课下开放交流。注重言传身教,既授之予鱼,更授之予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培育学生的学术志趣。以专题研究和案例教学为特色,以阅读与写作、材料与论证、坐标系与特殊性、理论与实践结合为路径,训练逻辑表达能力与视觉感受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育人为本
2019年,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展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设计展”的执行策展人,郭老师率领学生团队承担了展览大纲的策划、展览文案的撰写、展览画册的编写等工作。为了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郭老师首先为学生讲解展览策划的思路与特点: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从设计的角度,以案例的方式,多元呈现许多珍贵的档案文献、设计图纸、历史照片、产品实物、产品谱系和案例研究图示,并系统梳理、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的设计历程与设计思想,突出历史性、文献性、系统性、学术性和体验性。郭老师在实践中,以“从游”和“伴游”的方式,手把手地指引、带领学生系统掌握基于学术研究的策展路径:学术研究基础、策展文字大纲、案例展品选择、展陈空间方案、展览文案写作、展品借展物流、展览视觉设计、现场布展调整、展览宣传讲解。
2019年,带领学生团队策划“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设计展”
面对紧迫的时间要求,策展团队常常工作至深夜,但郭老师始终坚守高标准、严要求,不仅高质量完成展览策划,而且融合专业实践与导学思政,让学生上大舞台,“真刀真枪做实践”。展览由形象篇、建筑篇、民生篇三大篇章组成,以1949-1966年为时限,共计40个案例。以“国徽设计”案例为例,展览梳理为了准确追溯国徽设计的历史脉络,郭老师深入研读大量史料,带领学生细致梳理、设计了准确翔实的研究图示、时间轴。在展览现场,结合档案文献、作品图片、历史照片,深入浅出地展示了从国徽征集启事、设计要求、方案修订、图案审议到石膏模型制作的全过程,为展览提供了翔实可信的历史依据,也为相关设计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策展过程中,郭老师不仅致力于挖掘历史事实,更关注设计实践背后的设计思想、历史内涵,力求构建系统的时代设计体系,为中国当代设计及国家形象寻根溯源。最终,该展览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展览,不仅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还成为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郭老师在展览期间,义务做了多场策展人讲解,接受中央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的采访。展览结束后,郭老师还受邀在《装饰》和《光明日报》发表专题论文。她在展览策划实践中,并启发、引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参与策展的同学们收获了多方面的显著成长。
2024年,作为骨干策划中法建交60周年特展“从塞纳河到光华路:装饰的现代化”
行胜于言
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学教师、艺术史论系副主任和党支部书记、青年学者、策展人,这是郭秋惠老师的多重身份,同时也意味着繁重的工作和繁忙的生活。但郭老师从不吝惜为学生投入时间,无论是排解生活困扰,还是探讨学术问题,或校对修改论文,郭老师总是充满耐心,尽最大努力帮助大家。郭老师的敬业故事有很多:外出参加学术研讨会,参观博物馆和学术展览时,会在相关课程群、研究生群,与时俱进地及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史料文献;意外骨折时,坚持坐着轮椅为学生上课;因学生毕业答辩、带学生外出专业实践等教学环节,将手术推迟了半年……行胜于言——这正是郭老师用事实给同学们的言传身教。
2023年,在“致敬1953:馆藏‘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作品选粹”开幕式致辞
良师益友
郭老师对学生的教导总是“致广大而尽精微”。她期待师生共同成长,达到宽广博大境界的同时,又能深入到微观之处。她细致入微地引导学生走进艺术史论研究的学术世界,并以朱熹的学规与学生共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郭老师眼中,做学术和做人本质是一样的。她常以“严谨为学,诚信为人”的清华学风教育学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做学术研究的根基,现在写的每一篇论文都是在书写你自己的学术历史。她对于艺术史论研究的坚守,体现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不懈追求上。这一理念不仅贯穿于她个人的学术实践,也成为她培养学生的目标。郭老师会耐心与学生讨论学术问题,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并在系统学习与专业实践中培养学术志趣。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时,郭老师会不断启发学生思考新的研究思路。郭老师还会为学生逐字逐句修改论文,教授学生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与研究维度。在工作中,郭老师严谨认真的态度也深深地影响了学生。她在带领学生团队做策展项目时,会一遍一遍审订修改学生们的工作内容,总是最早来工作室,又最晚离开工作室。在学术工作之余,郭老师还十分关心学生的生活。学生遇到的生活难题总是可以向她倾诉,她也会给学生十分中肯的建议,郭老师真的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连续多年为美术学院研究生新生讲院史,此为2022年讲座照片
2024年9月,与研究生在清华园聚会交流
2024年12月,带博士生参观中国丝绸博物馆
来源:杨咏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