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逛罢CES 2025,算力加持下的消费电子展重返荣光

360影视 2025-01-10 17:23 2

摘要:科技发展的浪潮中,众多的展会已经慢慢褪去光芒甚至“停摆”,但占据天时和地利的CES展会历久不衰,一直是行业新年第一场展示风采的舞台。1月7日至10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正式开展,三天下来,透过数据与新产品,我们得窥这一届展会相较于去年发生的诸多变化。

01

AI家电,低换新频率下的破圈之道

科技发展的浪潮中,众多的展会已经慢慢褪去光芒甚至“停摆”,但占据天时和地利的CES展会历久不衰,一直是行业新年第一场展示风采的舞台。1月7日至10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正式开展,三天下来,透过数据与新产品,我们得窥这一届展会相较于去年发生的诸多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科技盛会有超过15万名行业参与者和4000多家参展商,其中有1300 余家参展商来自中国,占比达到四分之一以上。聚焦于曝光的新产品、新技术,清晰发现,相较于2024年,CES 2025的一大显著亮点是AI的融入更为广泛且深入,下面请读者跟随《电脑报》前方记者的脚步,一起走进CES 2025(明天是闭馆日,其实今下午已经很多展商已经撤场,记者也抓紧时间带大家遛一遛)。

电视+智能抢眼球,卷的还是画质

谈及AI,许多人第一反应是像人类一样自由交流的智能机器。然而,只要能够在特定领域具备类似人类思维的能力,都可以归为AI。在本届CES中,多家大型企业进一步升级了家庭产品,通过AI功能让智能家居变得更加便捷、贴心。

在CES 2025上,海信官宣了全球首款RGB Mini LED电视

这一点在CES现场其实也得到了印证,在展会中央展厅,也就是一进门就能看到的主厅,海信承包了一个面积挺大的展位,着重展示了其最新的RGB三维控色液晶显示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使用RGB Mini LED光源替代了纯白光源,配合RGB光色同步控制芯片,使其背光在发光时直接就是RGB三基色,而且控光精度达到了26bit,也就是2的78次方。

另一个大家熟知的中国科技品牌TCL同样参展了CES 2025,是本届展会展位面积最大的中国品牌。TCL公布了全新的印刷OLED技术,这项技术是通过喷墨打印技术,把发光材料精确地印刷到OLED显示屏上,显示性能、效果、画质达到主流OLED显示的表现,但生产制程相对传统的蒸镀OLED技术更简单,成本优势突出。

本来期望韩系LGD的新面板什么表现,但LGD没有参展,所以具体一些信息暂时不得而知。除了其四层发射层之外,普遍认为新的面板可以达到3700nits至4000nits的峰值亮度。当然在非鲜艳模式下,记者认为除了飞利浦之外,任何其他厂商的OLED电视都达不到接近的数字,如果能在校准模式下达到2000nits的峰值亮度就算不错了。

松下的旗舰OLED电视Z95亮相,系统部分依然是亚马逊的Fire TV OS,一共有55英寸、65英寸以及77英寸三款,相比LG的G5系列,少了48英寸、83英寸和97英寸,但所有尺寸都会使用LGD最新的OLED面板,也就是放弃了MLA技术但采用四层发射层的面板。

这个乐高史前恐龙是对PlayStation 5上的《地平线》冒险游戏的诠释

日系领军企业索尼,展出的主题为 “创意娱乐愿景” ,这是索尼未来十年的长期愿景。索尼电视目前的收入和利润依然不低,但看得出来此次展会中产品并不是重点。公司总裁十时裕树发表演讲,介绍在动画领域扩大粉丝社群的举措外,会将游戏 IP 转化为视觉作品的新项目、线下实景娱乐设施(LBE)。

白电传感器技术更成熟

今年的CES上,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传统白色家电也占据了不小的展位面积,但从人工智能这个主题来说,用一句谚语来形容就是:雷声大雨点小。虽然不少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大模型,但深究起来基本上都是以开源大语言模型为基础“炼制”而成,垂直度并不够高。目前的通用AI大模型是基于大量的互联网数据训练而成,而家电类的人工智能,在专用数据上其实是极其匮乏的。

记者在CES现场体验了一款海信的智能冰箱,冰箱门上几乎占满了屏幕,显示着冰箱内所有食材及保质期。此外,冰箱还能根据现有食材推荐菜谱,并将选定的菜谱同步至厨房的其他设备。例如,选择的菜谱会传送到电磁炉附近的屏幕,而烤箱则会根据菜谱自动设定温度与时间。但依然无法精准地地洞检测检测食材类型、食材数量和食材状态,也很难检测各分区的异味数据,此外冰箱冷冻区的低温还带来很多传感器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

洗衣机烘干机也是如此,它们不能精准检测衣物的材质类型,也无法检测衣物内部的湿度,所以没有一台烘干机可以给出精准的烘干时间,2、3小时甚至更长烘干时间是常态。至于空调,它先天就只能单测温点吗,在不接入全屋智能或机外传感器的情况下,无法精准测量全屋不同角落的温度分布。

虽然不少白色家电厂商都以AI为切入点,但落到实处还是存在不少硬伤

简单来说,现在的白色家电之所以难以真正达到理想中的智能家居水准,并不是它们之间的通信存在问题,毕竟物联网已经相对成熟了,记者在现场体验了三星的AI家居技术,可以通过Knox Matrix系统,使用手机App就能轻松管理家庭内的监控、家电等智能设备,而且这些家电都嵌入了实时监测家庭环境的传感器,比如检测到家中老人摔倒时,系统会立即向家人发送警报。

白色家电的人工智能滞后,关键就是传感器的性能发展落后于时代。传统家电本质上还停留在简单的32位MCU应用开发阶段,研发还是围绕着电机技术周边和工业设计而来,简单来说就是不具备人工智能开发能力,基本上都是靠接入第三方大模型或外包第三方团队定制。

三星提出的白色家电全屋智能方案

那么,对于白色家电而言,想要搭上人工智能时代的快车,需要哪些数据收集技术呢?举个例子,光谱检测就是很好的选择对象。因为不同的物体都有不同的光谱特征,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分类手段,比如光谱成像传感器可以根据材料的光谱特性,精准地在一堆衣服里筛选出哪些是采用了化学纤维,哪些又是纯棉布料,而且这个方案在2023年底就已经在实验室实现了小型化,发明者浙江大学杨宗银还因此获得了阿里巴巴达摩院的青橙奖。

扫地机搭配AI,成最具潜力的品类

扫地机全球厂商竞争来看,去年前三季度国内品牌在北美及亚太市场出现了显著增长,尤其在美国电商平台取得关键突破。在国内已经偃旗息鼓的irobot市场份额环比貌似继续下滑,但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市场仍稳居出货量第一。可以说,扫地机器人市场的角逐,还未分胜负。

技术来看,扫地机器人有类似自动驾驶的技术架构,考虑到现在的智驾方案发展速度,所以它有着大量的简化版解题思路可以“抄作业”;其次,相对于其他的家电产品,扫地机器人目前依然处于技术快速迭代的阶段,这意味着它的整体市场仍处于蓝海阶段,厂商愿意投入,行业竞争激烈,上升空间足够大。

追觅在CES 2025上展出了第一款“长了腿”的扫地机器人,可以通过伸出电动摇臂的方式跨越较大的门槛,工作人员介绍可以翻越的最大地形差可以到6厘米。另一款扫地机器人直接内置了一个机械臂,甚至可以在扫地时顺便帮忙拾取四处散落的杂物。现场来看,吸睛度还是相当高。

追觅在CES 2025现场演示“长了腿”的扫地机器人X50 Ultra

逛展看到了这么多新鲜扫地机器人产品之后,记者大胆的预测,未来几年的扫地机器人可能还会有更大的变化,比如一些工业领域已经成熟的机械臂、四肢等都可能广泛应用到扫地机器人上。除此之外,在和某参展扫地机器人技术员工的讨论时,他透露像素级的3D ToF传感器方案应该在今年下半年就会出现在产品端,这意味着家庭3D地图也将成为现实,再结合障碍物、污渍识别功能,通过搭载的大量传感器,像人类一样自动识别“哪里脏就打扫哪里”,而不是满屋子溜达。

连续报道了好几届CES,今年的家电赛道给我的感觉就是“稳中求进”,虽然都在高举人工智能的大旗,但总体还处于持续积累量变的过程中,对比往年,进步并没有那么巨大。兴奋点并不如接下来的眼镜、具身机器人以及汽车品类来得更多。

01

眼镜“回炉重造”

AI端侧最佳场景落地

以Ray-Ban Meta为代表的爆款产品出现,验证了AI眼镜的产品逻辑,而作为AI端侧最佳落地场景之一,AI眼镜毫无疑问占据了CES 2025的“C位”。

“百镜大战”硝烟渐起

在TCL投资的雷鸟创新展台,多款新品AI眼镜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驻足,AI拍摄眼镜 V3 和 AI+AR 光波导眼镜 X3 Pro大出风头的同时,雷鸟创新还展示了其在AR光学领域的最新进展:首个自研究引擎“萤火光引擎”、全球首个可量产的表面浮雕光栅刻蚀光波导“RayNeo 光波导”。

定价1799元的雷鸟V3 AI拍摄眼镜

不远处,莫界科技的AR+AI眼镜设计方案也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该方案打造的超轻多色AR+AI眼镜以树脂衍射波导为核心,重量仅为49克,是全球最轻的双目多色智能眼镜,而该方案也顺利在“XR行业技术及配件”组别中突出重围,获得了2025CES创新奖。

而来自国内的初创AI智能眼镜品牌Halliday展台惊呼声不断,其推出的首款主动式人工智能(Proactive AI)眼镜,让用户无需触发提示即可获得各种功能,包括根据情境提出建议、检查消息和通知、即时翻译以及导航协助等,颇具新意。

此外,大鹏VR、Vuzix均有在CES 2025上展出旗下最新的AI眼镜产品,再加上百度、Rokid、影目科技、亿道信息等宣布要在2025布局AI眼镜赛道的知名企业,一场“百镜大战”已悄然上演。

AI眼镜有望迎来破圈时刻

除 Meta与雷朋外,雷鸟与博士携手成立合资公司,Rokid 将与暴龙合作推出新产品,传统眼镜制造商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在未来将变得更加紧密,共同推动 AI 眼镜行业发展。

佩戴舒适感的提升让AI眼睛赢得大众青睐

在娱乐与科技双重领域,大朋VR展示了令人兴奋的新产品。他们与見臻科技联合推出了一套搭载AI眼球追踪技术的VR设备。这项技术通过AI建模,大幅降低特殊光线条件下的误差,让设备适应更多场景。

《电脑报》记者亲自体验后感受到,这种技术大幅提升了VR的交互性与沉浸感,为游戏和专业领域提供了全新可能。

大朋VR展示了一套搭载AI眼球追踪技术的VR设备

从Ray-Ban Meta的惊艳亮相,到雷鸟创新、莫界科技、Halliday等众多企业的百花齐放,AI眼镜不仅展现了其在技术上的飞跃,更预示着其在消费市场的一次重大突破。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AI眼镜的普及不仅依赖于技术的创新,更在于其能否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如佩戴舒适度、功能的实用性以及价格的合理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深入挖掘,AI眼镜不仅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将推动整个科技行业的变革。

03

具身智能:AI走向物理世界的桥梁

“WelcometotheQualcommbooth!(欢迎来到高通展台)”——高通展台,一台白色等人高的人形机器人正用流利的英语热情问候走近参观者们。当参观者靠近吧台时,这台人形机器人能够迅速进行自主识别,并主动发出问候。这台人形机器人名为“通天晓”,是全球首台完全基于高通SoC的端侧多模态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以其卓越的自主智能交互能力,成为展会上的明星。

通天晓运用了先进的终端侧大语言模型(LLM)技术

“通天晓”(UltraMagnus)是成都高新区企业阿加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加犀”)联合高通公司面向全球发布的人形机器人领域首款原型机。阿加犀CEO孙晓刚介绍,以“低成本、低能耗、高集成”核心优势,“通天晓”实现了多样化的场景服务功能,有效提升人形机器人在众多商业领域中的创新应用和实际效能。

除了“通天晓”外,人形机器人在CES 2025上演了“机器人总动员”,伟景智能发布的“晓唯”人形机器人搭载了VEye立体视觉系统,能够在精细化场景中实现手眼伺服协同操作。众擎机器人的最新款人形机器人PMO1,具有更好的交互性、更高的兼容性和开放程度。而灵宝CASBOT旗下的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CASBOT 01”,不仅能够双足站立及稳定行走、跑步、跳跃,还能够整理衣物、更换灯泡,适用于多种场景。

仿生机器或催生新宠物市场

本次展会上,大象机器人推出多个A仿生机器宠物产品,包括 metaCatAl、metaDogAl 和 metaPandaAl。这些 Al 机器宠物采用了猫、狗、熊猫等动物形象,以真实动物的习性、动作、神态为蓝本,采用超仿真设计,通体由人造羊毛覆盖,外观细腻真实。搭载 A 大模型,使得它们能够理解人类语意和情感判别,基于动物形象的独特个性,独立思考并作出相应的回答,提供“类生命体的智能交互体验。

大象机器人 AI 仿生机器宠物

TCL展示了一款名为AiMe的小型机器人,这只外形像胖胖小鸟的机器人不仅能作为孩子的玩具,还能与TCL的智能家居系统无缝连接。在工作人员的演示中,AiMe展现了惊人的能力:在得知房主即将举办儿童派对后,它自动调整室内温湿度,列出派对所需物品清单,并将清单同步到车载系统,同时提前为车辆座椅预热。派对期间,AiMe还能识别孩子们的画作,利用AI技术生成动画视频。

AiMe小型机器人,看着像不像“冰墩墩”?

新物种引领变革

除了传统的刚性机器人,软体机器人在CES 2025上也大放异彩。软体机器人采用柔性材料和流体驱动,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安全性,非常适合与人和多变场景的交互。

万勋科技展示了其创新的通用软体机器人技术——Pliabot®柔韧技术。这种软体机器人能够高效清洗高空风机叶片,灵活充电新能源汽车,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降低了潜在风险。万勋科技的软件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中,依靠海量数据训练出的算法模型,能够自主感知并灵活应对各种工作环境。

Pliabot柔韧技术互动装置

记者观点:从大模型到具身智能

“AI Agent或将是下一个机器人行业,是一个蕴藏着万亿美元机会的市场。”CES 2025上,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揭晓了公司下一代游戏芯片,并预言通用机器人的“ChatGPT时刻”即将到来。

04

后电动化时代的汽车制造艺术

作为全球科技产品发展的“风向标”,过去几年间,CES的重心早已从个人消费电子产品转向智能汽车;而近两年,AI大有融合万物的超越之意,汽车板块反而有些按部就班。

先说消费者能切实感知到的座舱技术,手机厂商们在高端机型上互卷的卫星通信技术,今年被带到了越野车上。

大众集团旗下以美国市场为主的越野品牌Scout,2024年3月才第一次推出电动车型,今年还是其第一次参加CES,展出的内容基本都集中于座舱内的智能化功能和设计美学,例如可选配的卫星通信功能、手势控制以及中控屏下仪表盘仍保留的部分物理按键。

Scout的卫星通信功能国内高端车型早已有之

但和国内厂商相比,这些功能也不算新事物。比亚迪旗下高端品牌仰望U8,卫星通信已经上车量产,驾驶者可以在没有信号的野外与外界保持联络。而Scout还要到2027年才能推出具备卫星通信功能的新车型,并且跟哪家卫星网络公司合作也没透露,对于这种卫星系统究竟能提供什么功能也没有明确说法。按照其首席执行官Scott Keogh的表述,这一卫星系统能提供的似乎仅仅是互联网连接功能,短报文、通讯等功能并不包含在其中。

还有一个我们常常认为比较“鸡肋”的功能:抬头显示(HUD,head-up display),也有了新的升级。宝马、现代摩比斯两家车企新的电动车系列产品正在取消驾驶员显示屏,而是将所有道路、娱乐信息都移至方向盘后面的前挡风玻璃上。

前排显示内容投影于挡风玻璃的演示

以宝马为例,它的全景iDrive系统实际是由全景显示、3D HUD、中控台及多功能方向盘共同组成。HUD的前身是使用在战斗机上的光学瞄准器,最早作为飞行辅助仪器被运用在航空器上,帮助飞行员在激烈的空战中快速的获取重要飞行信息,降低飞行员需要低头查看仪表的频率,避免注意力中断,丧失对状态意识的掌握。

但HUD用在民用车却一直被视为是另一种干扰,尤其是对新手司机来说。曾有业内人士在采访中提到,抬头显示如果能做到“输入端是语音,输出端就是HUD,司机完全不需要转头去看中控屏,才能实现其设计用意”。比较值得期待的是,宝马的新功能今年中国消费者就能用上,效果如何一试便知。

想在汽车显示屏上分一杯羹的还有诸多跨界企业,海信、TCL这样的新兴跨界供应商也带来了其开发的、基于AI的智能系统,能使车内设备的操作体验更流畅,并能与智能家庭无缝连接。

BMW首创全景iDrive搭载新世代SAV车型,现场消费者头戴眼镜在体验交互,据悉在2025年内该车型会在国内推出

在现代摩比斯的展区,记者还注意到其座舱内AI系统的设计。这套系统旨在提升驾驶安全,能实时监测驾驶员的精神状态,并根据不同情况调节车辆环境。例如,疲劳驾驶时,系统会播放节奏感强的音乐来提高驾驶员注意力;而当驾驶员压力过大时,系统则通过语音指导进行深呼吸,甚至建议停车休息。AI在人车交互领域的无限可能。

05

一个底盘“拼”万物,电车新组合

总的来看,今年展出的座舱新功能没有太多可圈可点的,记者还是建议把目光更多地放在“车的底层”。

记得2024 CES记者在起亚展台看到一款PV5概念车,这台概念车是“彻底模块化”的典范,它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添加不同的部分,理念是“今天是一辆家用汽车,明天是一辆皮卡车,后天是一辆机器人出租车,有需要的话还能是一辆送货车”。

但今年起亚把重心放在了座舱智能化功能上,铃木倒是接过“多功能电动平台”的大旗。只不过这个基于电动轮椅技术开发出的电动车底盘主要是用于商业用途的机器人,用于送货、除雪等,适合特定人群。

一个底盘多功能使用的想法从汽车到工业机器人都适用

意大利汽车供应商TUC.Technology,也想把汽车变成一个犹如乐高般的拼拼乐,使汽车更像模块化的计算机设备。其首席执行官Ludovico Campana在记者采访中提到,汽车工业之所以复杂,是因为生产汽车一定会需要工厂和许多供应商的参与,链条太长。而TUC旨在通过为汽车中的许多主要部件提供标准接口来简化这一过程。

目前汽车转向组件可能不适合另一辆车,仪表盘和中控屏也通常是专门为某个平台或特定型号设计的,Campana认为这是阻碍车型更新的重要原因。如果车企开发一款新车,销量规模不大,研发成本摊销到每辆车就非常高;且如果每款新车型都从底盘开始重新研发的时间成本也很高。

TUC展出了三种连接器,可以分别放置于座椅、方向盘和信息娱乐界面的位置,你想要多大的中控片、什么皮质的座椅自己安装即可,只要供应商有相应的标准化产品。换句话说,这些车内部件都是以USB的形式“插”入车内,因此也可以随时更换,Campana称此举可为车企节省20%的开发成本。

TUC的标准化部件想法只能在目前线束极简的电车上实现

这种想法之所以有实现的可能,根本原因是电车线束的大幅简化,“传统布线的情况下,同一车型可能有20种不同的电缆类型,未来电车很可能单根电缆就能控制座舱内甚至全车”。但我们之前的报道中也提到过,没有供应商会甘心成为单纯的硬件供应商,另一方面,标准化的确可以解决汽车研发阶段的经济性问题,但是汽车的同质化又该怎么解决?

“软件定义汽车”已经是汽车产业的共识,更精准一点,现在实际上是AI在重新定义汽车。

在智能驾驶初期阶段,工程师把人类世界的规则写成软件,智能驾驶交给软件执行;AI则是以机器的思维生成规则来指引决策,从而使智能驾驶有望升级为真正的无人驾驶。

用来训练自动驾驶功能的“世界模型”也成为展会汽车行业人士讨论的重点。在视频模型出现前,我们一直认为人工智能模型很难准确捕捉真实世界场景和情感的复杂性,而世界模型代表了一种AI的愿景:它不是通过蛮力或死记硬背来了解我们的世界,而是像人类一样通过形成抽象的表征来了解它。

目前的语言大模型是依赖大量训练数据来推断统计相关性,只能依据所见过的数据进行推理,缺乏主动推导新因果场景的能力。世界模型要能理解周边环境,掌握“因果推理”,还要对“假设”情景进行反事实推理。

最理想的状态下,我们能在某个世界模型中反复试验,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不光是训练车会遇到的各种情况,还包括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世界模型都能帮你进行推理,人为的错误将彻底消失——那未来还有多重宇宙吗?

黄仁勋在CES发布会推出开源的Cosmos世界模型

回到已经能应用的部分,英伟达今年在CES头天就推出了开源的Cosmos世界模型和用于合成运动数据的软件平台,使自动驾驶公司和人形机器人企业都能以更低的成本来训练自动驾驶汽车或机器人。

这当然是为了扩大AI需求场景,为英伟达的高算力芯片生意保驾护航,CEO黄仁勋透露,此前英伟达汽车软硬件业务已经达到40亿美元,预计2025年收入可能达到50亿美元。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速腾聚创和禾赛科技两家国产激光雷达龙头在今年CES上的重点共同转向了机器人业务。这也说明特斯拉所带领的纯视觉技术路线拥趸渐多,对于这个高端感知硬件设备,还在价格战泥潭中的车企们仍然有所犹豫。

在本届展会现场,很多海外车企和供应链初创企业开始展出自己的智能座舱功能,这一点倒是对我国车企迎头而上,只不过新亮点难寻。另外,很多老牌供应商,比如麦格纳、采埃孚,今年都直接放弃了参展,智能化时代其制造技术是否还有一席之地?

或许像禾赛和速腾一样投入机器人事业值得焦虑的供应商们思考,毕竟CES现场给记者的感受是,未来社会每个家庭所保有的机器人会比车和人都多。

来源:电脑报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