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枚中国的Kinetica-1(力箭-1)固体火箭在发射过程中失败,标志着中国在2024年的第68次发射尝试,超过了之前的记录。尽管遇到挫折,中国仍然发射了超过260颗航天器,受到巨型星座项目的推动。该国在全球发射中仍居第二,依赖于较旧和较小的火箭。
摘要:
一枚中国的Kinetica-1(力箭-1)固体火箭在发射过程中失败,标志着中国在2024年的第68次发射尝试,超过了之前的记录。尽管遇到挫折,中国仍然发射了超过260颗航天器,受到巨型星座项目的推动。该国在全球发射中仍居第二,依赖于较旧和较小的火箭。
正文:
2024年12月在酒泉航天港为第六枚Kinetica-1火箭发射做准备。
赫尔辛基——中国商业Kinetica-1(力箭-1)固体火箭于周四晚间失败,此次发射尝试创下了日历年内国内发射的新纪录。
Kinetica-1(力箭-1)固体火箭于12月26日东部时间晚上8:03(协调世界时12月27日0103)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升空。火箭运营商中科宇航(CAS Space)在发射数小时后确认了失败。
“我们可以确认前两级正常。第三级在点火后三秒失去姿态,启动了自毁机制,”中科宇航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声明补充说,对异常原因的调查正在进行中。中科宇航是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的一个发射分支,旨在获得发射国内和国际有效载荷的合同。
火箭上搭载了未公开数量的卫星。这些卫星包括由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支持的马赛天体物理实验室(Marseille Astrophysics Laboratory,LAM)的CASAA-Sat,一个用于研究南大西洋磁异常的立方体卫星,以及中国商业航天公司AZSpace的300公斤货运航天器DEAR-3(B300-L01)。这些航天器携带科学有效载荷。
Kinetica-1(力箭-1)的失败是该固体火箭的首次损失。之前的五次任务均成功,最近一次发射是在11月进行的。
中科宇航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首次发射其煤油-液氧Kinetica-2(力箭-2)火箭。该火箭将发射青州低成本货运航天器。
2024年中国发射概况
此次发射是中国在2024年的第68次发射尝试,超过了2023年创下的67次年度发射的国家记录。这68次发射包括两次失败,均为商业固体火箭:7月的Kinetica-1(力箭-1)和星际荣耀(iSpace)的Hyperbola-1(双曲线-1)。
2024年中国在发射次数上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美国包括来自新西兰的Rocket Lab发射超过150次,领先于俄罗斯的17次发射。美国的发射主要由SpaceX的猎鹰9号(Falcon 9)主导,而俄罗斯的年度发射活动继续下降,从2021年的25次,2022年的22次到2023年的19次。
中国总体上远未达到年初由国有主要航天承包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CASC)预测的100次发射。这一数字包括CASC的约70次发射和商业参与者的约30次发射。CASC和商业公司如蓝箭航天(Landspace)的朱雀-2(Zhuque-2)、星河动力(Galactic Energy)的谷神星-1(Ceres-1)和东方空间(Orienspace)的重力-1(Gravity-1)均未达到计划的发射次数。CASC的发射计划不透明,导致评估低于预期的发射节奏的原因变得困难。中国正在努力解决发射设施的瓶颈,包括在文昌和酒泉的新商业发射区和海上发射。
尽管发射数量有所增加,中国似乎仍依赖于较旧的火箭和较小的固体火箭。几乎一半(32次)的发射使用了长征2、3和4系列的偏二甲肼火箭。轻型固体火箭占据了17次进一步的发射(五次谷神星-1发射,四次力箭-1,四次快舟-1,两次捷龙-3,一次双曲线-1和一次快舟-11)。
酒泉是最繁忙的中国航天港,支持了21次发射,西昌有19次发射。此外,还有六次海上发射,太原13次发射,文昌9次发射。
这些发射包括东方空间的商业重力-1固体火箭的首飞,蓝箭航天的增强型甲烷氧化物朱雀-2E(Zhuque-2E),航天科工集团(CASIC)/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Expace)的增强型快舟-1A固体火箭,以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SAST)的长征6C和长征12。与此同时,长征6A的上级阶段发生了多次产生碎片的事件。
中国还在2024年将创纪录的超过260颗航天器送入轨道,远超2023年发射的221颗航天器的记录。这部分归因于千帆(Qianfan,Thousand Sails)和国网(Guowang,National Net)巨型星座项目的首次发射。预计这两个项目将在未来几年推动中国发射活动的进一步增加。
Andrew Jones为SpaceNews报道中国的航天工业。安德鲁曾在中国生活,并从那里报道主要的航天会议。他现居芬兰赫尔辛基,曾为《国家地理》、《新科学家》、《史密森尼杂志》、《天空与望远镜》、《IEEE Spectrum》和《The Wire China》撰稿。
来源:美丽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