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影响,看得见的行动

360影视 2025-01-11 03:20 2

摘要:如果长期关注气候变化,对全球平均温度变化曲线应该不陌生,它除了展现出明显的长期升温趋势外,还表现出年际的显著波动——2023年6月到2024年6月,全球月平均气温连续13个月刷新纪录。随之而来的是,干旱、洪涝等气候事件趋多趋强。这或许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但其实

【健·谈】

如果长期关注气候变化,对全球平均温度变化曲线应该不陌生,它除了展现出明显的长期升温趋势外,还表现出年际的显著波动——2023年6月到2024年6月,全球月平均气温连续13个月刷新纪录。随之而来的是,干旱、洪涝等气候事件趋多趋强。这或许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但其实,气候变化正在以“看不见”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能够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机制,对我们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以过敏性疾病为例,气候变暖会加速植物生长速度,并会使花粉季提前或延长;更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带来的“施肥效应”,则会进一步加速植物生长速度,这会大大提高空气中的花粉浓度;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湿度变化,有可能改变植物种类的分布,进而改变致敏性植物的分布范围……以上影响叠加,会使更多人在更长时间暴露于更高浓度的过敏原下,加剧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过敏并不是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唯一威胁,世界卫生组织曾发表声明称,全球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超过任何一种疾病。鉴于此,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举措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一些城市开展了公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评估和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气候变化致病预警系统,如广东的登革热监测预警系统,就为辖区居民预测未来数月风险。2022年,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健康与公共卫生领域的“中国行动”随之出炉: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提高医疗卫生系统气候韧性,推进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开展气候敏感疾病监测、预警和防控等。

“看不见”的影响,呼唤更多看得见的行动。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应对气候变化健康影响的重要措施。科研机构及相关部门应依据不同气候敏感地区、不同功能定位城市群的气候特征,系统推进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的科学研究,对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如识别对气候变化敏感的疾病和易受气候影响的脆弱群体等,开展对慢性疾病、精神健康等问题的监测和预警,建立气候敏感性疾病的早期预警系统。

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地方的气象部门正积极联动其他机构共享数据,持续推进并优化涵盖多个层面信息的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监测预测模型与技术,构建在线健康气象数据库系统。依托此类系统可以开展气候敏感性疾病的发病预警和健康提醒,丰富寒潮、高温等气候事件的预报,发布公众健康危害信息和预防措施指引,并在个人智能设备上进行个性化的信息推送。例如,上海等地区已开始提供花粉过敏、脑卒中等气候相关的健康风险预警服务,通过短信向特定人群发送信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团队研发的热浪健康风险预警模型已在济南等城市进行试点,该模型基于气象预报信息,可向决策者和卫生部门发出预警,以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从长远看,我们还需建立一个具有气候恢复力的公共卫生系统。比如夏秋季,一些地方会有台风登陆造成医院停诊的情况发生,这就提醒相关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制定应急预案,保证自身的核心功能在极端情况下维持正常运行。在此基础上,公共卫生系统还要优化气候敏感疾病的分级诊疗体系,因地制宜开展基层诊治能力建设。增强健康与公共卫生系统气候韧性,也被列为《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的重点任务之一。

当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行动。一方面,医疗健康工作人员应发挥专业特长,为公众提供有关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知识,准确传播、普及保健信息。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要主动加强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判断力,提高防范意识和适应能力,学习极端天气的应对和自救方法;同时,采取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以实际行动加入气候变化的减缓行动中。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