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楼复生!它是“最北京”的图书馆

360影视 2025-01-11 12:13 2

摘要:冰盏儿、塔铃、扇铃、收古董的小鼓、黄包车的脚铃、吹糖人的糖锣……走进古色古香的角楼图书馆,走廊里展柜中的这些老物件不能不让人驻足欣赏。这些老北京胡同里叫卖用的响器,都透着历史的沧桑、时光的味道,似乎在讲述着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悠悠岁月。再往一层深处走,耳边传来郎

冰盏儿、塔铃、扇铃、收古董的小鼓、黄包车的脚铃、吹糖人的糖锣……走进古色古香的角楼图书馆,走廊里展柜中的这些老物件不能不让人驻足欣赏。这些老北京胡同里叫卖用的响器,都透着历史的沧桑、时光的味道,似乎在讲述着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悠悠岁月。再往一层深处走,耳边传来郎朗的诵读声,抑扬顿挫,声情兼备。循声走入活动区,读书会正在举办他们每周的定期活动。这里就是北京文化新地标——角楼图书馆,一座富有古都韵味的特色阅读空间。

复建的北京外城东南角楼夜景

城墙城楼——一个城市的剪影

左安门东,外城边角,青砖灰瓦,古朴庄重。路过二环路护城河畔左安门的人,难免不抬眼观望一座雄踞在“凸”字形城郭东南角上的城楼。2016年,明清时期北京外城东南角楼竣工完成,这座曾经见证过北京城数百年风烟历史、在上世纪50年代泯灭的角楼,如今又旧地重生了!

明清时期北京外城东南角楼的建设,是北京恢复历史文化名城旧城外廓格局的重要一步,是东城区政府打造彰显古都历史文化魅力的惠民工程,是拭亮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名片”的重要成果。

角楼的重建首先要从古建文物保护专家王世仁先生说起。

“落日下古城楼雄伟的剪影”——这句话,总是出现在王世仁的笔下和口中。2011年,他受东城区政府委托,和东城区的工作人员一起,踏上了外城东南角楼的重建之路。

几年过去了,当《北京日报》的记者耿诺、孙杰撰写《左安门角楼复建记》采访王世仁时,他对有些事情已经模糊了,但王老记得最清楚是两个数字:12,41!这和北京城墙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对“北京城”的念想已经融入了王老的生活中,他和老伴儿在休息遛弯时也会带着皮尺,绕着胡同测量老院落。当看到旧址中半掩在渣土里的半块老城砖时,王世仁的眼睛瞬间一亮。弯腰、捡砖、掏尺、测量——12厘米。

12厘米,就是一块老城砖的厚度。也决定了外城东南角楼的尺度。有了这个数据,王世仁开始做另外一件琐碎事儿——放大老照片、数城砖。41层,这是老人拿着放大镜、整个人几乎趴在大照片上,一次一次数出来的数据。从地面到城墙最顶端,一共是41层砖。城砖厚度加上抹灰缝的厚度,城墙的高度就这样算了出来。

东南角楼的“原样”什么样?它曾经在乾隆十五年的《京师全图》中出现过。其东、南两面各有二层三列共六个箭窗,西、北二面凸出城墙部分各有两层一列两个箭窗。21年后,这座角楼又进行了改建,城台向西、北扩大,角楼的西、北两面因不直接临城而取消了箭窗。1930年后,东南角楼倾圮,城台于1951年拆除,城墙于1957年后拆除。外城东南角楼,到了该复建的时候了,终于,王世仁老先生拿出了一套精细到厘米级的“原样”图纸,曾经在现实中湮灭的东南角楼,在蓝图中活了起来。

角楼复建的工程不算大,但难点在于如何尽可能恢复原貌?按照工序,工程先用混凝土浇筑出角楼结构,然后对外墙采用“包砌”工艺,给角楼“裹”上一层古朴的城砖“外衣”。站在墙边往上看,在一米来高的底部基石上,共有38层大样城砖,层层摞摞而起。整个角楼用了25000块大样城砖,这些城砖长宽高尺寸达480毫米×240毫米×120毫米,是专门从河北订制而来。60多名工人用了二十多天时间,才把城墙一点一点砌起来。

为让城墙尽可能恢复原貌,对砖缝就必须十分讲究。工人严格遵照“一顺一丁”的传统组砌方式,让城砖长短错落分布,既产生了纹理美感,也让墙体结构更加坚实,这个‘丁’其实起到拉结的作用,城砖的拉结点越多,城墙越结实。砖与砖之间,是靠传统的麻刀灰黏合,这同样需要精确。按照设计,在确定城墙总高的前提下,根据砖的厚度,精确计算出每层灰料的厚度。

复建后的角楼通高15米,面阔、进深均为6米,两层共辟12个箭孔,建筑面积1160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复建时还把角楼城墙向北侧和西侧分别延伸10米和30米,更衬托角楼的高大美观。

“最北京”的图书馆——古建的活化利用

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在复建角楼时,一方面严格按照文献记载及老照片、遗址挖掘报告,参照现存明城墙的形制进行设计,恢复角楼及其城台的历史原貌;另一方面又要为角楼今后再利用做长足的考量。既要把它建成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景观恢复工程,又要考虑怎样使这项工程最大限度的惠及普通百姓市民。外城角楼在过去起防御作用,它的内部为粘土夯实的,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外敌入侵。但在复建时,角楼的防御作用已经失去,所以在建设时,就是把“实心“的角楼,变成了”空心“的,留出了两层的活动空间,又引进了”最北京“的图书馆这一全新理念。

东城区文旅局负责人在谈到角楼图书馆创建和运营时介绍,外城东南角楼复建工作是在全国上下推动全民阅读,为满足更多民众对公共阅读空间以及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背景下进行的。如今,角楼作为图书馆升级亮相,也与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等战略要求和理念是密切呼应的,角楼图书馆定位为北京特色文化传播中心,将公共文化建设与现代品牌传播方式相结合,力求打造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示范性项目。

2017年10月28日,角楼图书馆正式对外开馆,让“阅读”与“传承老北京文化”相叠加,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打造一个聚集融合老北京文化特色图书借阅、文化展览、文化交流的图书馆平台。角楼图书馆走出了一个文物古建活化再利用之路。

角楼图书馆——最北京的图书馆

推开仿古城墙上敞开的透明玻璃门,特有的木香、书香和暖暖的气息扑面而来。

一层为主题文化活动及展览展示区,除了定期更换的展览区外,还陈列着各种法器、冰盏儿、剃头用的响器、耍猴用的锣、黄包车的脚铃、收古董的小锣等北京的老物件。

二层为图书阅览区,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同时举办小型读书会等活动。现有北京特色藏书1万余册、纸质报纸30余种、期刊100余种。阅览区里,中式的木制桌椅、蒲团、砖雕、手绘纹饰和木窗造型的壁灯,处处透着京味儿。

为满足儿童阅读需求,还特别开辟了独立的儿童区,屋子正中摆放着粉色的小桌椅套装,地上则沿着书架摆着彩色的软垫,书架的高度只到成年人的胸口,500多册世界各地的绘本图书方便孩子取阅。

三层为辅助文化活动区,可以登上角楼平台,一览京城美景,同时容纳七八十人进行活动。此外,角楼图书馆还安装了小型电梯,利于腿脚不方便的读者上下楼。

角楼图书馆365天全年无休,而且几乎每天安排一场活动。为了吸引更多中青年读者群体,还在每周五延长闭馆时间到22点,同时举办的“角图夜读”,让年轻人在一周辛苦工作之余,终于能在周末的晚上,大家团团围坐在蒲团上,讨论着某本书的感受和看法,分享着生活中的见闻与喜怒,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角图夜读”在开馆不长的时间已经成为一些城市青年人心目中的“桃花园“。

角图夜读活动之一“跟着名家读古文”

阎崇年老师讲大故宫

民俗体验日——来角图过中国节

不光能读书,来角楼图书馆还能体验如手工制作、戏剧展演等各式文化活动。比如在“聆听北京”活动中,读者可以听到老北京叫卖声、古琴演奏等;在“艺术北京”活动中,能在艺术家的带领下学习剪纸、插花、衍纸画……

角楼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自豪地说:“我们现在是天天有活动、周周有特色、月月有惊喜。”比如举办王阳明心学读书会、论语读书会、古琴读书会、茶经读书会、非遗52日制作体验、亲子阅读等,其中最受欢迎的还是手作体验类活动,如制作毛猴、绒鸟、绢花、兔儿爷、戏剧脸谱等。

来角图过中国节的民俗体验活动,更是受到大众的欢迎。事实证明,大家不是不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而是不愿意只停留在吃吃喝喝的层面上。其实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最是顺应节气,感知自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涉及生产活动、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天文气象、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多方面,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维系着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

春节期间举办的《杨信“年味儿”画展》

手作类活动最受家庭欢迎

角楼图书馆在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中,挖掘传统节日内涵,从每个节气里寻找一个念想,串起人们的共鸣,唤起每个节日里蕴含着的温暖回忆,激起人们内心深处里流淌着的眷恋,从而更好地引领公众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大家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春节前角楼图书馆组织民间艺人教读者做风车,学剪纸,制作冰糖葫芦。 “原想着每人可以制作一串糖葫芦,就准备了一堆山楂,没想到报名的人太多,山楂到最后根本不够用了,只好给每人发了三颗。” 还记得小时候元宵节用纸或纱糊灯笼,在胡同里提着灯笼互相串门的情景吗?小小的花灯留给我们太多的回忆,是团圆欢乐和喜庆的承载物,在角图教大家做花灯,猜灯谜,品尝汤圆;蹴鞠、牵钩、画蛋、放纸鸢,体验古人如何过清明;宫廷补绣嫦娥、冰皮月饼手作、兔儿爷绘制、《中秋节文化密码》讲座,《大过中秋》展览,《月满京城 情系中华》中秋诗会……现在,民俗体验活动预告一发出,经常是10分钟之内名额就被一抢而空。

读者最喜欢的活动——制作品尝北京小吃“糖葫芦”

来角图过中国节,感受着节日的文化,感受着节日的温馨,感受着节日的美好。中国传统节日像流水,毫不停息地流着,从远古流到现在,又将从现在流向未来。

星空电影院——举杯邀明月,对影赏经典

很多年前,中国老百姓最美好的光景,是伴随着露天电影度过的。在那个物质还比较匮乏的年代,娱乐活动很少。人们一听说哪里晚上会有露天电影,都会立刻拖家带口,备好小马扎,早早地去占个好位置。

仲夏的夜晚,人们头顶星星、身披月光,在清风与蝉鸣中享受着露天电影带来的喜悦。那时候,银幕外面的孩子在做着游戏,银幕里面的人们在上演悲喜;那时候还没有超高清的画质,但却有着探索未知世界的美好憧憬。后来,随着现代影院的发展,作为精神象征的露天电影院渐渐消逝,随处可见的现代电影院只要买张票就能进去,甚至在家看一场电影也只是动动手指就能做到的事情。但仍有不少人,对满载着回忆的露天电影院,有着乡愁般的怀念,怀念那时的青春,怀念那时的轻松自在,以及当年最纯粹的满足和幸福。

你能想象角图星天电影院会是什么样子呢?

角图星空电影院

角图三层露台,在角图和护城河灯光的映衬下,将这座繁华都市的车水马龙尽收眼中。皓月繁星下,鸟啼蛙鸣中,当护城河畔的夏风轻拂面颊,看着银幕上变换的光影,仿佛一下子就穿越回过去那个年代。挂起的银幕、支起的小马扎、工作人员精心准备的水果、小吃和北冰洋汽水……让大家好好回味了一把当年露天电影下的氛围。

在星空下观影的观众,留下了他们的心声:有人说,过去那会儿,能看露天电影院就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儿,后来就看不到了,想不到如今还能在角楼图书馆再重温当年的这份情感,让人感觉就像回到了家一样,真的很感动!有人说,自己很小的时候还赶上看过几次露天电影,更多地还是听父母说那个年代露天电影为大家带来的精彩,这次角图开放露天电影院,很开心能身临其境感受一番!有人说,感谢角楼图书馆新增了露天电影院,古朴、典雅的环境,服务也非常周到!喝着北冰洋汽水看露天电影,仿佛一下回到了童年!还有人说,露天电影都是过去那个时代的印记,孩子出生后就只在现代的电影院看过电影,全程都像在“小黑屋”里一样,现在又有了露天电影可以看,而且还是在景色怡人的护城河边,一切都美得那么恰到好处。

角图奇妙夜——以史为鉴,一夜酣眠

你有多久没有停下来抬头看看天之蓝夜之静了?总是匆忙的赶路,也只道“今天儿不错;今天儿不行”。这或许有点过于程序化的论断,而少了些情绪化的感受。又有人说了:每天在钢筋水泥结构中我们何谈感受?多睡会儿觉都是奢侈的,哪有时间去负担渐渐变淡的情怀。北京这个大都市中充斥着太多的新科技和快节奏,稍不留神就会被“侵蚀”。书可以听了,景儿可以VR了,仪式感渐弱的我们变得越来越“方便”。依稀记得小时候住在老房子时,不热的午后,有风的傍晚,都会跑到巷口听乘凉的邻居爷爷讲西游记、水浒传,时不时还会考考我上次教的诗词。背的流畅便会得到几颗爷爷揣在兜里的花生米,现在想来简单快乐的日子也不过如此。

盛夏时,有月光的晚上就会叫上伙伴们拿着小手电一头扎进小树林里去逮知了的幼虫,我们俗称它“老钴蛹”。完事回来拿盐水一泡,下油锅一炸,再配上攒下的方便面佐料。两口一个,吃完能美上一天。美好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如今当我们再想追忆往日闲趣时,却不知去何处找寻。

南二环护城河边的角楼图书馆,以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情怀在盛夏夜又举办了“角图奇妙夜“的露营活动。盛夏的荷花开的正热烈,缸中的鱼儿闲来总探头,枝头的蝈蝈吃饱就开唱,角图的夜晚等着大家来寻味。带上孩子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夜宿角图的奇妙。古有苏轼秉烛夜游,泛舟赤壁,在角楼图书馆的文化之夜上,老师带领孩子们吟诵苏轼的传世诗词,品古今,聊过往,夜宿角图,感受书香。在护城河畔的星空下,搭上帐篷,与诗词相伴,吟诵经典,促膝聆听,与古人相遇,以史为鉴,一夜酣眠……

角图奇妙夜 城台夜宿

当老北京遇上国际范儿

今日的角图迎来了又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给古色古香的角图带来了“萌”意和灵动,角图的砖墙围住了书香,却围不住他们的笑语欢声。来自俄罗斯、日本、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17位中学生走进角图,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北京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在角图度过了美好的一个上午。一看到北京的“兔儿爷”,同学们不禁“哇”的一声感叹,制作如此精美、如此特别的艺术品,他们还是第一次看到。当老师讲述“兔儿爷”由来的故事时,学生们都被那个“玉兔治瘟疫”的传说深深地吸引了。听说“兔儿爷”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憧憬,寓意着吉祥,学生们更是不敢怠慢,在老师的指导下,一笔一笔地画了起来,大家在完成这件旧日风物的过程中,体会着老北京的味道。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制作“老北京兔儿爷”

做完“兔儿爷”,学生们转场来到艾窝窝的制作体验区,老师早已等候在那里,并准备好干净、美味的食材,不仅有蒸好的糯米面,还有奶黄、五仁、金糕等各种馅料,香喷喷的味道,再加上养眼的颜色,让学生们瞬间来了食欲。当听到老师说,艾窝窝是北京历史悠久的宫廷小吃,是清朝慈禧太后最爱的食物之一时,学生们对眼前的美食更多了一层历史感。在老师示范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就跃跃欲试,随后,他们开始自己动手体验制作。吃上自己做的艾窝窝,每位国外友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感,他们都深深陶醉在这道美食的魅力中,任由软糯和香甜在口中四溢。

吃过艾窝窝后,小客人们又来到了角图三层平台,穿上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古典韵味的中式服装,并在角楼下拍照留念。这些服装的设计灵感来自于魏晋、汉唐、明清、民国等各时代以及戏曲服装,穿在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身上,再以代表老北京的角楼为背景,让人不禁有一种时光跨越之感,也有深深的文化融合之感。

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角图不仅是“最北京”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她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是体现人类文化精神与性格的缩影,她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敞开怀抱,欢迎各国各界的朋友,走近她,了解她,在深入交流中融合发展。

读城行动——用阅读丈量北京

朱祖希老师在读城活动中为大家现场讲解北京的中轴线

一座城,一本书,一路,是足迹,亦为墨迹。一本书一个故事,一座城一段回忆。城市是一种符号,带给人惊喜,也带来回忆。城市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馆,承载着历史,记录着人生,渗透着风情。

从2019年世界读书日开始,角楼图书馆每年都特别策划一次“读城行动”,以“携一卷书,走一座城,用阅读丈量北京”的主题和理念,组织读者开展京味儿文化的主题游学,邀请文化名人、专家学者担当领读者,带领读者实地走访北京著名文化遗产地,边走边看,边看边讲,更直观、立体地传播东城乃至北京的特色文化。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我们却很难理解阅读和行走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徜徉于人世,阅读与行走都是一种修行。无论是何种境遇,阅读与行走总有一种恬静的力量,使得你我内心由浮嚣归于平和。阅读的故事虽可能是虚构的,但你却可以毫无顾忌地大笑或热泪盈眶,收获一种别样感动;在行走的路途上,你可以自由畅享天地赋予人间的一切瑰丽与起伏,感受人生的种种遭逢。从阅读和行走中,也许你会找寻回那个逐渐走远和迷失的自己。对迷途中人而言,阅读和行走如旗帜导引着前路,不啻为一种温暖的拯救。在阅读中行走,在行走中阅读,二者实为一体,难分彼此。

让我们一同回味,行走在路上的阅读之旅。

读城行动的第一天,我们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等候在景山公园门前,“看我身上穿的衣服像什么啊?”还是那熟悉的身影,还是那身熟悉的中山装,北京历史文化泰斗级专家朱祖希老师趣味十足地问道大家,朱老师拿出笔一边在纸上画出自己的中山装,一边向大家解释到“中山装本身就是‘北京城’,如果头是太和殿的话,领子就是紫禁城,第一个钮扣当然是午门了,第二个钮扣便是端门,第三个钮扣则是天安门,第四个钮扣自然是正阳门,第五个钮扣也就是永定门,左边下兜儿是天坛、右边下兜儿是先农坛,左边上兜儿是太庙、右边上兜儿是社稷坛。”朱老师生动地将中山装比作北京城,让大家更好的理解了什么叫中轴突出,什么叫两翼对称,这便是北京城城市格局的最大特点。

一路上,老爷子一手领一个小读者健步如飞地向万春亭迈进。大家站在北京中轴线上的最高点万春亭上时,可以将那中轴线的壮丽风景一览眼下。面门的神武门象征着皇家百年的权贵,也映照出岁月沉淀下的厚重。向南望去,只见那正阳门两侧,如同春笋般地拔地而起的几十幢大厦,给这座古城增添了崭新的气派;向东望去,一切在阳光里更显得柔和透明;向西望去,那琼岛上的白塔,经历了地球震动的一场小小劫难,又再次昂首蓝天且素洁如玉;再回身向北看去,鼓楼和它身后的钟楼,如今虽默默据守在那里,却难免让人联想到几百年间的晨钟暮鼓。而钟鼓楼背后,那横卧天际的燕山余脉,蓝莹莹的宛如这座古城的一道屏障守护着帝都的宁静。

“天是什么?天是神,百神之长,帝王是天子;天是物,是大自然,是可探索的规律;天是师,人要以天地为师。坛是什么?坛是与天地沟通对话的设施,天坛是坛不是庙,更不是园。”原天坛公园副园长徐志长老师,以简短生动的语言为大家讲解着天坛的历史含义。徐老师将在天坛工作时一些趣事与天坛特点和历史意义相结合,深入浅出地向大家讲述着这座古坛的往昔。孩子们那专注的小眼神,大人们的频频点头,都让徐老师的讲述更加引人入胜,这也吸引了很多游客纷纷前来倾听。

在胡同的游览中,王兰顺老师从四合院的大门说起,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王老师针对每一座四合院的大门结构,跟大家讲起了那些深宅大院背后的故事。20号院曾是北京人艺的旧址、23号院是卫立煌将军的故居、24号院为民国才女凌淑华故居、47号院曾住过荣毅仁副主席……一边行走,大家一边与王兰顺老师探讨那些深宅中的历史过往,总有新奇的问题由读者抛出:胡同的发展史、四合院的进深、史家胡同的由来……在胡同模型前跟大家指出一路介绍的院落位置和布局,那些民国大家的轶事更是让大家意犹未尽。

名人故居也是读城行动的一大亮点,史宁老师带领大家从南锣鼓巷走起,介绍了南锣鼓巷的整体布局及形式分布。在纸上为大家展示讲解,并举例6个动物画像让小朋友们挑选那个动物最像胡同的整体布局,生动形象的讲述方式深深吸引了小读者们的注意力。从蒋介石行辕大院到镶黄旗官学建筑遗存,再到茅盾故居,一路上孩子们问题不断,个个眼中充满了好奇与求知。

进入茅盾故居,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门口的两棵白杨树,茅盾先生与这座院子的缘分也是从这两棵树开始的。茅盾平生喜爱杨树,也是看到了门口的两棵杨树,最后决定住在这里。史老师说:“名人故居是一种很特殊的博物馆,它的价值在于小到故居内部的家居陈设和各种生活用具,大到整个故居的建筑本身,都与故居主人形成了千丝万缕紧密难分的联系。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曾经存在着一个伟大的人物和灵魂,哪怕到今天,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似乎还能唤起我们对故居主人的人物性格、生活点滴的感知与复原。”

在名人故居中,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到桌椅家具,仿佛都浸润过主人生命的热度。所以,名人故居里的任何一件文物和展品都保存着故居主人的温度和生命的厚度。从院子的房屋结构到院落动植物,再到茅盾先生的生平经历,史宁老师为我们还原了一位近现代文学大家的风雨一生。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的走读活动以“红色”为主题、以走读北京革命红色基地为形式,相继走访了宣南革命旧址、陶然亭公园、北京延安文化展示中心三处革命文化教育基地,让读者通过直播的方式一探这些红色文化背后的革命故事,重温辉煌的百年风雨历程,同时寻根北京文脉,感受阅读的“知”与游走的“行”相融合的独特魅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王克昌老师老师讲解马克思主义在北京南城传播

“知之愈深,爱之愈切”。我们都说热爱北京,但真正的爱是在深入了解之后愈加渗透的敬重与珍惜,我们用脚步读懂了北京城,也表达着我们的爱与敬意。这种爱会伴随我们一生,在不经意间温暖我们的灵魂。亦如阅读带给我们的惊喜,亦如角图传递出来的温情,亦如你我在行走中的相遇……

直播不断——非遗一夏,趣玩暑假

2021年的假期着实有点长,为了丰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学生的文化生活,为了促进非遗行业复工复产,为的在盛夏时节给大家送上一份非遗文化的消暑大餐,角图举办了“非遗一夏 乐享暑假”非遗系列线上直播活动,52位非遗传承人走进角图直播间,轮番展示52项非遗技艺,并与90后跨界主播搭档出镜。从七月到九月,跨越三伏走过两季,历时三个月的时间,“非遗52日线上专题直播”拍摄录制了2000多个小时,走访了北京东城、西城、朝阳、海淀、通州、顺义、丰台、石景山、怀柔、昌平、大兴10多个区县,深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制作一线、大师工作室、博物馆等地,深度探秘非遗,线上观看人数达2万人次。再一次向大家证明了非遗不老,传承不灭!

非遗52日直播

作为90后主播“瑶一聊”全程参与三个月的直播,她说她感到特别的荣幸:看到年过古稀、将近耄耋的老者,他们做了一辈子,守了一辈子,头发虽已花白但眼里始终有光;看到父子接棒传承,为了使这门手艺延续不绝时那份期待与坚守;有动情的,提到师父、想到以前的艰辛潸然泪下;有朴实的,不善言辞却恭谦地埋头于眼下;有淡泊的,只管做活儿,其余的附加值与我无关……

主播“瑶一聊”与非遗大师

同时直播间每天互动,抢答问题赢取小礼物,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参与,有的人因为每天在直播间留言、提问,还在这里交到了新朋友。不管是以何种形式,我们都特别欣慰能看到孩子们对于我们传统文化学习再认识的过程,一个暑假了解非遗,见证这些手艺的重生,相信这一定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概念性词汇,而是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一段段传承的故事,这些组合在一起就是我们过去的见证与今后的方向。

网红图书馆——网络大V打卡点赞

2020首届北京网红打卡地评选活动,角楼图书馆成功荣获2020年首届北京网红打卡地推荐,成为展现首都的城市新面貌、古都新风尚、时尚新地标的标志。这不,来拔草的网红们就找上门儿了,还都是远道而来的外国“大V”们,您要问了,那这外国朋友了解咱们老北京的传统文化吗?不打紧,只要是来到角图,都能让您满载而归。

本次“丝路大V参访团”打卡角楼图书馆,角图的专业讲解老师向“大V”们详细介绍了北京外城东南角楼的历史及复建后的再利用,也就是如今角楼图书馆的前世今生。他们能听懂吗?原来这些“大V”们有好多都是在北京生活十多年的“中国通”了,沟通无障碍。

了解了角楼图书馆的历史后,“大V”们还参观了正在一层展览的《百名摄影师聚焦COVID-19》摄影展。还是那句话:病毒无国界,疫情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相信外国友人们在看过这些美丽面孔下的坚守后,也一定深有同感。

大V们体验非遗活动

如果文化有差异,语言有不通,那在动手这件事上,世界各地的朋友们一定能够无障碍沟通,当天下午的非遗体验就是最好的证明。丝路“大V”们在非遗传承人彭小平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体验了北京特色的非遗项目——面人。这项中国特色“手办”,不同于他们认识中的那样坚实,却有着柔软易塑的特性,在每个人的手中都有着不一样的呈现效果。来自南非的辛成乐(Brett Lyndall Singh)是一名外籍“网红”,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告诉我们:“我曾经体验过剪纸、毛猴等非遗传统手工艺制作,捏面人还是第一次体验。”辛成乐还向大家展示了他的作品,是一个圆圆滚滚的中国国宝大熊猫,他说:“我已经录了视频,之后我会发表在网络平台上,让世界各国更多的网友了解北京,传递中国历史文化。”

捏完面人,那得带着作品上楼看看,二楼看报的大爷对于这些外国朋友们的突然到访也是倍感好奇,但完全不妨碍互道“hello”。登上角楼城台,紧邻护城河,远眺中国尊,绝佳的视角令“大V”们“beautiful”、“amazing”频出。

角楼图书馆成为网红打卡地

拍拍拍、赞赞赞,不想走啊,不想走。这些“大V”们会把他们的北京行在境外社交媒体展现,我们角楼图书馆是不是更出名了?

到2021年4月,角楼图书馆已经开馆3年半了,每周开放70个小时,进馆超23万人次,5大运营板块,4大系列活动,举办群众文化活动1千1百多场,37家主流媒体报道,微信粉丝超2万人。这棵刚刚破土的“新芽”,让我们见证了生长的力量,角楼图书馆还荣幸地作为“最美北京”代表,在北京电视台展现了她绰约英姿和魅力,为北京留下她生命中光荣的印记。

角楼图书馆,被读者盛赞为“最温暖”的图书馆。

北京外城东南角楼,它曾是老北京城的地标,历经了百年沧桑,它还是老北京人的童年,承载了世事变迁。如今它是一座代表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公益图书馆,数千册北京历史文化书籍诉说着老北京的前世今生,上百场文化活动丰富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崭新的容颜并没有改变人们对它的古老记忆。路经角楼门前的商队驼铃也许不再作响,身后插着旗伞且做工精细的兔爷儿也许不再是今天孩子们的玩具,但是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和特色藏书让人们走进角楼建筑,不忘记那些美好的记忆与古都的故事。

在这里,“最北京”。

作者简介

马宁,角楼图书馆负责人,副研究员,北京金牌阅读推广人,北京市东城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编写《百年崇文图鉴》。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