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与想象:我是谁,我要何去何从

360影视 2024-11-23 14:37 4

摘要:电影《偶然与想象》( 偶然と想像)由三个短片构成:《比魔法更不真切》《开着的门》《再来一次》。三部短剧呈现出都会女性禁锢的自我,以通俗剧(Melodramatic)的情节戳开现实日常的虚假,更以简约而写意的镜头,描绘人际关系的流动与变迁。

电影《偶然与想象》( 偶然と想像)由三个短片构成:《比魔法更不真切》《开着的门》《再来一次》。三部短剧呈现出都会女性禁锢的自我,以通俗剧(Melodramatic)的情节戳开现实日常的虚假,更以简约而写意的镜头,描绘人际关系的流动与变迁。

三部短剧中的她们所遇的巧合乍似“偶然”,滨口竜介却借着剧本、摄影、场景、演员演出,成为一幅共谋的“想像”,令戏中人物重新审视自我,也凝视着戏外观众,制造生活的共感与疗愈,让这一次与电影的“偶遇”,通过更多观众的“想像”而延续。

芽衣子的好友继美,最近认识了一个心仪的对象。在回家的的士里,继美兴奋地和芽衣子分享着他们相识的心路历程,并憧憬着下一次再见面的样子。虽然继美有些担心遇到的 crush 有可能是个海王,但她还是从相处过程的蛛丝马迹中找到一些“对的人”的依据,毕竟两个人可以一次不间断聊天十五个小时,“似乎都触及到了彼此内心的深层”。

数十分钟的片段,台词堆叠出令继美意犹未尽的相遇,仿佛能想像她和 crush 的奇幻之夜,如同《爱在黎明破晓前》杰西与赛琳娜走在维也纳街头,那样自在和无所顾忌,那样的心灵相映与契合,就像一见如故的旧识。继美和男人将那夜称之为“魔法”。

继美到家下车后,芽衣子并没有顺路回家,而是让的士司机掉头来到她们对话当中出现过的设计工作室。原来,继美口中的对象是芽衣子的前男友。在这场姐妹对话中,虽然没有说出男方的名字,只用了昵称阿和,而出现的众多细节还是让芽衣子猜到了是谁。

芽依子来到阿和的工作室,一会儿像孩子般的戏弄他,一会儿示弱的自我揭露。她性格中的矛盾和反复让人既厌烦又心疼,既爱又恨(阿和似乎也有同样的感受)。阿和的情绪也在芽衣子的戏弄中忽上忽下。芽衣子成功地将阿和的情绪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她想要占有这个男人,更是在得知他即将属于其他的女人后,占有欲到达了顶点。看上去阿和也十分享受这种被争夺的感受,只是芽衣子的出轨,就像是促使让自己清醒的耳光,是阿和无法迈过的一道坎。

此后,芽依子与继美相约喝下午茶,落地窗外却看见阿和从旁边走过,继美喜出望外,将阿和介绍给芽衣子,想让她一同“审一审”这个男生如何。究竟芽衣子会如何表现呢?

芽衣子忽然问阿和:“想好了吗,究竟要选择谁”。此话一出,气氛顿时将到最低,芽衣子索性全盘托出,想要挽回阿和。继美无法接受现实,起身离开,阿和紧追其后,只剩下芽衣子一人在咖啡馆中神伤。

镜头在对着芽衣子的过程中逐渐拉近又中忽然拉远,我们才看到继美和阿和依旧坐在咖啡馆中。原来,刚才的一幕只是芽衣子的想象。三人寒暄过后,芽衣子立刻起身借口不想成为电灯泡而离开。她决定成全这一对,彻底放下对前男友的执念。

芽衣子在短时间内推演了以上两种可能性,她得到的结果都是阿和最终会离开自己。那么与其和前任和朋友撕破脸,不如大大方方地祝福和成全彼此。

“偶然”,显示出芽衣子的余情或心结未了,因而才听完继美的谈话,就立刻前去与阿和对质;“偶然“通过芽衣子与阿和的对话,表明了芽衣子仍未走出分手的阴影或是仍想复合、或仅害怕“曾属于自己的东西”将拱手让人,才能借第三人出现而有机会离场;“偶然”则正是逃避问题的芽衣子,终将面对“抉择”。这些渴望也透过“词汇”暗示,例如:角色间彼此的称谓呈现,芽衣子与阿和皆互称彼此名字或小名,但阿和却曾不礼貌脱口而出新欢继美为“那个女的”,而后被芽衣子指责后,才称她“さん”(桑),似乎也显示和明内心的偏好。同时,芽衣子在称呼好友继美时,则加上“ちゃん”(酱)的亲密称谓,也显现她与好友的紧密程度,也可视为此段落结局的预示。

这一段展现了现代爱情的脆弱和艰难,犹如玩狼人杀一般,需要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爱或不爱的线索。芽衣子希望旧爱与友人能幸福,又难以割舍自我并渴望幻爱。她向前男友阿和争论过往情事,更质疑和明从未诚实面对这段感情,未来也只会继续伤害别人,亦痛苦于自己总伤害所爱之人,质问爱情为何没能为自己带来幸福。巧合令她唤起对爱的渴望,然而这究竟是堪比魔法,要她与旧爱再续前缘的预兆?还是恐会重蹈覆辙的厄运起点?仍然处于未定想法的她,向前男友叩问:“比魔法还虚幻的东西,你还愿意相信吗?”

奈绪有一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她——性欲。尽管已经结婚,但似乎光靠丈夫难以解决自己的欲望。她还有一个身份,“高龄”在读的大四学生,她在社会历练了一阵后,又再度回到学校学习。这意味着,学校可以遇见许多血气方刚的青春男大。她认识了一固定炮友佐佐木,活好、体力好,也是值得喊出一声“oh!youth!”的年轻人。这让奈绪十分受用。

又是一阵云雨过后,佐佐木提出想要奈绪为自己“报仇”的想法。起因是濑川教授当掉了自己的考试,使其无法过关顺利毕业,只能选择留级再读一年。奈绪则表示拒绝,因为她很尊敬濑川教授也很喜欢阅读他的小说。

佐佐木眼看无法说动奈绪,直接以不再做炮友来威胁奈绪。奈绪只能同意了他的“报仇”计划。

奈绪带着濑川教授的小说来到他的办公室,想借由请教小说里的情色章节,勾引教授,从而向学校检举教授性侵,让他身败名裂。也许这样的事情在学校中时有发生,所以濑川教授在接待所有访客时,都会让办公室的门保持打开的状态。

奈绪一边将手机放在桌上偷偷录音,一边念着小说里的情色段落,一边再滑向门口企图关上房门。教授见状立刻起身阻止了关门的动作,奈绪无法只能若无其事地又坐回椅子上念着小说。

直到奈绪读完所有的情色段落,濑川教授都不为所动。她索性把教授当成了倾诉的对象,直言自己无法决绝情欲的诱惑,保持了好几段的不伦关系。濑川教授则直言,这个困扰不应该来找我,应该去找心理医生。

濑川教授告诉奈绪,如果身边的人否定你的价值,请记住要抵抗,不要让社会的标准来衡量你,你必须珍惜只有你自己清楚的价值,孤独自处很不容易,但这是必要之作为。其实她在日本社会里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能够坦然地做自己面对欲望、选择再重新回到校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在现代社会也许光是活着这一点就足以被他人讨厌了,无论做什么都有人来指责,还不如直面自己的想法,诚实以对。

就在奈绪坦诚了自己真实的来意后,濑川教授反而来了“劲”。他让奈绪不要停止录音,他想要这份录音,因为奈绪阅读时的声音戳中了他的性癖,让他十分亢奋。奈绪则表示,如果濑川教授喜欢,她可以把整本书都阅读下来整理成录音传给他。

伏笔出现在了这里,濑川教授留下了以自己名字(segawa)开头的学校邮箱。奈绪回到家后正当自己准备将音档传给教授时,儿子看到了一个“佐川(sagawa)快递”的包裹,鬼打墙似的一直重复着sagawa、sagawa 的名字。一念之差,奈绪将邮件名写成了佐川的名字发了出去。好死不死,学校里面姓佐川的人恰好是教务处的。

这段故事也运用了变焦镜头,聚焦在故事发展最激动人心之处。当奈绪输错信箱地址寄出音档,镜头同样变焦特写电脑荧幕,进而放大角色的“悲剧”。

一个意外插曲,改变了教授、奈绪和佐佐木日后的际遇。事件曝光,奈绪因此离婚,教授从此隐姓埋名。五年后奈绪在公车上再次遇到佐佐木,对方却当上杂志社编辑,自己的落魄对应他的飞黄腾达,奈绪忽然给了佐佐木一个吻和自己的名片。

故事结束,没有人知道佐佐木是否能抵挡诱惑,他是否会再打电话给奈绪,重蹈覆辙。

剧中奈绪重遇佐佐木,镜头再退回与人物间的正常距离,格外令人“看清”打错信箱地址的巧合之荒诞。达成了默剧大师卓别林名句的效果:“人生近看是一出悲剧,远看是场喜剧。”

故事开始前有一段背景介绍,大致的意思是,这个世界正在遭受一种电脑病毒的入侵,电子设备感染后会向其他设备传输个人资料,各国间为了防止信息泄漏,决定停止使用互联网。人与人之间的远距离信息交流又再度回到了纸质信件,互联网企业也随之消失。

夏子和小林一天在自动扶梯上相会,她们都认出了彼此是许久未见的老同学,两人相谈甚欢,小林马上邀请夏子来不远处的家里做客。正当夏子倾诉当年错过的一段爱情并寻味对方“过的幸福吗”,却被小林打断。夏子被告知:她认错人了。自己的姓名、就读学校皆与夏子的前任美香不同;而名为小林的女子,同样也误以为夏子是她高中时帅气、喜爱弹琴的女同学。

这让夏子难堪地想落荒而逃,却被小林留下。既然都认错了,那就来一场角色扮演吧。在夏子的学生时期,与另一名女同学互生情愫,但是彼此都对同性的恋爱抱持着忧虑,尽管夏子很勇敢,觉得喜欢一个人就要表达出来一直在一起,但是美香却迟迟无法面对。一直到毕业,两人无疾而终。这段情,让夏子迟迟无法释怀,有不甘有怨言,还有许多话想对美香表达。

夏子对着小林说出对老友藏在心底已久的真心话,那段对白像是触动小林的内心深处,无意间认错的两人,即便没有见到心目中最想念的人,却互相激发出平淡生活中难得的波澜。“你是我唯一深爱的人,即使你选择了别人,我依然无法爱上除了你以外的人,知道选择我会让你走上艰辛的路,即使如此还是希望你能够选择我。”

当年挂断电话后无法说出口的告白,这次夏子选择与“遗憾”交手,正视掩埋在心底深处的想法。小林因为夏子开始反思失去热情的生活,家庭主妇日复一日的的日常,如同毫无涟漪的池塘,这样的生活让她早已忘记自己。当他们走回地铁站,互道再见,镜头拉背小林彩搭手扶梯的身影,与前面相同的视角,让观众以为小林彩将遇见真正的老朋友,却不然,故事选择用激似相遇的角度,让小林拾起青春回忆里的名字。

夏子把小林“想像”成前女友美香时,诉诸当时没能积极挽回前女友的心事,即使日本社会未能完全接纳同性恋情,也希望对方当时“能选择自己”。最终,她直视小林的眼睛,也像凝视着银幕外的观众,吐露她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难以被填满的“破洞”,像是为种种难以“实现自我”,因现实磨损而痛苦的人们总结发声:“说不定我们的内心,现在就是靠着这个破洞相连。”

来源:晟锐碎碎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