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天气晴朗之际,我们仰望天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蔚蓝,俯瞰大海,也是蓝色的浩瀚无垠。诸位是否想过,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当下,人类正积极探索太空,倘若抵达其他星球,所见天空是否同样蔚蓝,又或是别样色彩?
在天气晴朗之际,我们仰望天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蔚蓝,俯瞰大海,也是蓝色的浩瀚无垠。诸位是否想过,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当下,人类正积极探索太空,倘若抵达其他星球,所见天空是否同样蔚蓝,又或是别样色彩?
01
眼睛识别颜色的原理
人类的眼睛依靠接收外界光线来观察世界、认知颜色,光的本质实则为电磁波,不同波长的光对应着各异的颜色。
我们视物时,本质是在用眼睛接收各类波长的可见光,当我们看到某个物体呈现特定颜色,意味着该物体反射了相应波长的光。
譬如,我们眼中绿色的树叶,是因为树叶中的叶绿素吸收了可见光里的红光与紫光,使得绿光被反射,进而我们的眼睛接收到绿光,便产生了树叶为绿色的视觉感知。
02
天空颜色
我们所见的光亮大多源自主恒星,太阳系的主恒星便是太阳。在太阳系内,所有天体上所呈现的天空景象皆是太阳光照射后的效果,倘若没有太阳,天空将陷入一片漆黑,此道理浅显易懂。
那么,太阳光照射到地球或其他星球上,是否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呢?
这就要先来剖析太阳光的组成,太阳光本为白色光,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复合而成,倘若毫无阻隔,我们所见的光线或天空应是无色的。
而我们眼中蔚蓝的天空,源于太阳光穿透大气层时,七色光中的部分光线被吸收,部分被反射,最终能进入我们视线的仅余少量。
具体而言,是太阳光线射入大气层后,遭遇大气分子以及悬浮于大气中的微粒,进而发生散射现象所致。据科学家测定,绿光、蓝光与紫光频率较高,波长较短;红光、橙光、黄光频率较低,波长较长。
当遇到空气中的阻碍物时,蓝光极易被散射至四面八方,布满整个天空,天空便由此呈现蓝色。
在清晨与傍晚,由于太阳光斜射进入我们的视野,其传播路径变长,太阳光穿透厚厚的大气层后,波长短的蓝光大多被悬浮于大气中的微粒阻挡,难以远距离传播,而红光因波长较长,能够轻易跨越障碍物,不易受阻,可抵达更远之处。故而,日出日落时分,我们目睹的朝霞与晚霞通常呈红色。
简言之,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既非因大气本身为蓝色,亦非大气含有蓝色物质,而是大气分子与悬浮微粒对太阳光散射的结果。
光因介质不均匀性偏离原传播方向、侧向散射的现象,即为介质对光的散射。
至于阴雨天气的天空,我们所见为灰白色,这是由于云层深厚,其对阳光的主要作用体现为反射,此时光线相较于晴天更为微弱,天空也显得更为暗沉。
阳光穿透厚云层后,因云层含水量大,且含有诸多尘埃,经反射后主要呈现尘埃、小水滴或小冰晶的颜色,因此阴雨天我们看到的天空呈灰白色,由此可见大气密度与成分的差异会致使天空颜色各异。
03
地球、海洋为何呈蓝色?
海水看上去呈蓝色,也是阳光作用的结果。阳光中,波长越长的光越易透射入水,且极易被海水或海洋生物吸收,波长短的光大多发生反射与散射,难以进入海水,水的颜色会随周边环境变化。水中溶解的元素或悬浮的杂质,皆可能使水呈现不同颜色。
平日所见的水看似无色透明,这是因为水量相对较少,组成水的水分子对可见光的吸收微乎其微,近乎可忽略不计,因而几乎所有可见光均可穿透水体进入我们眼中,水自然就呈现透明状。
但实际上,纯净的水会呈现淡蓝色。当水量极为充沛、深度足够时,这一现象便极易察觉。尽管前文提及水分子对可见光的吸收系数极小,然而水分子中的氢键会使水对红光、绿光的折射率略高于蓝光,使得蓝光更易显现。
所以,当纯净的水达到一定深度,便会呈现蓝色,且水越深,蓝色越浓郁,诸如海洋与冰川中的巨大冰块,光线穿透深邃的海水与冰块时,沿途消耗的红光愈发增多,至几米深处,大部分红光已然耗尽,而蓝光却能穿透甚远。
在被完全吸收前,蓝光可自由散射与反射,其中一部分最终会返回海水或冰块表面,映入我们眼帘,使之呈现蓝色。
此外,海洋与湖泊表面常反射蓝色天空,这也令其看上去更蓝,呈现出海天一色的壮丽景象。
来源:贾老师说的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