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蒙古位于东亚和北亚的交汇处,北接俄罗斯,东、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国土面积约156.65万平方公里。其地势特征为西高东低,中西部以山地为主,包括阿尔泰山和杭爱山;南部则覆盖着广阔的戈壁沙漠。草原面积占其国土总面积的80%以上,是全球保存最完整的温带草原生态系
外蒙古位于东亚和北亚的交汇处,北接俄罗斯,东、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国土面积约156.65万平方公里。其地势特征为西高东低,中西部以山地为主,包括阿尔泰山和杭爱山;南部则覆盖着广阔的戈壁沙漠。草原面积占其国土总面积的80%以上,是全球保存最完整的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之一,占全球草原植被总量的2.6%。草原的面积接近 125万平方公里。
蒙古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暂而温暖。由于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在200-400毫米之间),湿润的条件不足以维持森林的生长,因此广袤的平原地带主要被耐旱的草原植被所覆盖。
在蒙古国北部,尤其是靠近俄罗斯边境的贝加尔湖区域主要分布草甸草原,如肯特山脉和杭爱山北麓。这里的降水量相对充沛,年降水量在400至600毫米之间,植被茂密,土壤肥沃,适宜放牧牛羊。
蒙古南部的戈壁沙漠边缘地区,如中戈壁、南戈壁和东戈壁等地。这里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大,植被耐旱,覆盖率较低,主要有荒漠针茅、骆驼刺和沙蒿等植物。仅能放养骆驼和少量耐旱牲畜。
外蒙古草原所处的纬度更高冬季严寒漫长,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可达-40°C以下。相比之下,内蒙古的部分草原,特别是东部草原(如呼伦贝尔草原),气候相对温和,冬季气温较高,降水量更充足,更适宜植被生长和牲畜越冬。外蒙古草原的平均降水量比内蒙古更少(外蒙古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内蒙古东部草原可达400-600毫米),尤其是靠近戈壁沙漠的干草原和荒漠草原区域,水资源更加稀缺。
总体来看蒙古国的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冬季严寒,夏季干旱,这些自然条件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与内蒙古相比,外蒙古的自然条件更为严酷,产值低下。
早在辽朝时期,契丹人便开始在现今外蒙古的克鲁伦河流域迁移定居,开展农业生产。辽圣宗统治期间,耶律唐古在胪朐河(即克鲁伦河)沿岸以及镇州附近组织并督导军队开垦屯田,种植粟、麦等耐旱作物。在他的推动下,这一地区连续15年获得丰收,积累了数十万斛粮食储备。
这些举动有效解决了辽军在漠北的军粮问题,为辽朝在北方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同时也奠定了当地农业发展的基础。
辽国在漠北有屯田
在13世纪初,蒙古草原迎来了一段温暖湿润的气候。成吉思汗派遣汉军和新附军在漠北驻防屯田,补充军粮。
元朝政府在漠北设立了多个屯田区,包括和林(今蒙古国哈拉和林)、称海(今蒙古国塞尔河流域)、谦州等地,把内地各族人民组织迁徙到这些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屯田作物主要是小麦、青稞和粟,同时配套种植了一些蔬菜。为支持屯田政策的实施,政府提供了农具、种子和耕牛等物资援助。
元朝曾在漠北屯田
在清初,清政府为稳固对外蒙古的控制,多次出兵镇压准噶尔叛乱,并在漠北驻扎重兵。这些驻军需要大量粮草供应,而通过长途运输粮食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因此屯田成为解决粮草问题的主要方式。
清政府曾在科布多地区和鄂尔浑河实行屯田,由驻军轮流耕种,以供军粮,但这些屯田在平定准噶尔后逐渐废弃,对当地经济影响不大。
晚清外蒙城邑
蒙古国的耕地主要集中在色楞格河和克鲁伦河流域,目前耕地面积约为11816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72%。该地区受温带气候影响,降水量相对较多,灌溉水源丰富。
色楞格河是蒙古国的重要水源,素有“母亲河”之称,河流全长1480公里,发源于蒙古杭爱山北坡,流经蒙古北部,最终注入俄罗斯的贝加尔湖。
色楞格河流域位于蒙古高原北部,是蒙古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该流域受到北冰洋大量水汽的影响,这些水汽在遇到蒙古北部一系列高山的阻挡后,形成了显著的山地降水。年降水量大约为400毫米,较为充足,但由于气温较低,蒸发量相对较少,因此气候整体较为湿润,
克鲁伦河流域位于蒙古国东北部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是该地区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克鲁伦河全长1264公里,发源于蒙古国肯特山东麓,流经蒙古的东部,最终汇入中国呼伦湖。河两岸的湿地和河岸带的水草资源丰富,为农民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克鲁伦河的年平均流量约为30至40立方米每秒,由于融雪和降水的影响,克鲁伦河的水量通常在春末和夏季达到高峰,尤其是冰雪融化后,水量会急剧增加,水流量能达到50立方米每秒以上。
蒙古国政府为确保粮食安全,积极推出了一些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其中包括了著名的“垦荒计划”。这一计划为种植业提供了资金和资源支持,政府还鼓励家庭农场的参与并为其提供奖励措施。特别是在东部地区,农田面积呈现显著增长,从2003年的1815平方公里增加到2020年的4635平方公里,增幅超过150%。
蒙古国的农业种植主要集中在小麦、大麦、燕麦、土豆和蔬菜等作物上。2020年,总谷物产量为43万吨,比上年略微下降(下降0.7%)。然而,土豆和蔬菜的生产却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土豆产量同比增加了27.1%,达到24.4万吨,而蔬菜产量也增长了21.8%,达到了12.1万吨。此外,饲料作物的产量增长尤为显著,2020年达到了18.2万吨,同比增长高达50.4%。
春小麦作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占据了90%以上的播种面积。与此相比,饲草作物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小,仅为1021.23平方公里,主要用于种植青饲料。由于蒙古国的气候条件较为严峻,农业的播种季节通常从5月中旬开始,9月即进入收获季节。
自1940年以来,蒙古国的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平均温度增加了1.8°C至2.2°C,远超全球平均水平的上升速度,约为全球气温增长速度的三倍。
到2019年,蒙古全国牲畜数量已达7090万只,超出了草原的承载能力3300万只。各地牧场的牲畜数量已经是草原承载能力的2至7倍。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0年的报告,蒙古国超过70%的牧场已经退化,约占总国土面积的97.4%。在过去的十年里,蒙古的草原面积减少了近30%,而每年约有100万只牲畜因干旱和食物匮乏而死亡。
来源:用晦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