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师表示自己教的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称封建狗奴才不配及格,还指责学生父母没教好,说学生在互联网当奴才,学知识不会做人没用,走上新闻岗位会祸害老百姓,并且放话除非学校开除自己,否则这些学生未来三年自己教的两门课都别想及格,都等着补考。
近日,一位大学生被老师挂科从而怒将老师挂上网的帖子火了,看完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前些日子的上海豪车炸街事件。
一位新闻学院的专业课老师,看到上海豪车炸街视频下有两个女生跟风刷自己是 “老奴”,这让老师非常气愤,在最后一节课上直接开骂。
老师表示自己教的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称封建狗奴才不配及格,还指责学生父母没教好,说学生在互联网当奴才,学知识不会做人没用,走上新闻岗位会祸害老百姓,并且放话除非学校开除自己,否则这些学生未来三年自己教的两门课都别想及格,都等着补考。
帖子长还提到这位老师比较 “左”,常跟学生吹嘘自己父亲 17 岁打越南时火线入党、立二等功但落下残疾,现在快七十岁了给人当保安,还说自己每月给甘肃一个地方的学校捐 3000 块钱坚持了 11 年等事。
私底下有同学觉得老师上纲上线,女生居多,觉得老师没本事整治那些 “沪爷”,就欺负学生,还把老师做成丑丑的表情包,在没老师的群里刷屏,给老师取外号叫 “文哥” 甚至 “余孽”,表情包内容有 “收拾不了富哥,还收拾不了你了?” 等。
而男生则比较支持老师,却被女生骂是酸葡萄心理,给 “沪爷” 当狗都不要啥的。
这位老师颇具特点,曾从事记者工作,后在一所双非院校任教,其课堂干货满满,从不水课。他有一位为国打仗致残的父亲,是他心中的英雄,他常推轮椅上的老婆晒太阳,生活朴实。
老师思想新潮,会批判韩国文艺作品意识形态,还能指出资本对女性的收买等问题。他鼓励学生从家庭劳动做起,曾让有保姆的学生做卫生并感化了该生。
他曾带头为白血病女生捐款并凑够三十多万,还帮农民工讨薪致额头留疤。虽对学生管得多,如管男生用语、女生美甲,但在学生中口碑两极分化,有人喜欢有人厌。
中国对韩国实施免签政策后,上海成为韩国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上海街头豪车汇聚,富二代们为展示上海的实力和繁华,纷纷在白天开豪车出行炸街。这些豪车包括布加迪、迈凯伦、法拉利、兰博基尼等顶级跑车,还有价值两百万的哈雷摩托车等。
部分韩国游客对上海的豪车表现出惊讶和羡慕,他们会停下脚步拍照。富二代们的行为包括:自发组织老爷车队并向路边游客派发红包;排班确保每天有豪车在街头巡游;有人为回应质疑直接购买布加迪跑车;在寒冷冬夜早起将爱车停放在韩国游客必打卡的武康路边等。
在此情境下,部分网友在相关视频评论区自称 “老奴”。这种行为,有人视为玩梗,只是一种戏谑的网络表达;但从深层看,反映出部分人对财富的盲目崇拜和自我矮化。在物质至上的影响下,他们将财富等同于地位,通过自贬姿态来迎合富人,精神上陷入了对财富的奴性依附,忘却了自身的独立价值与尊严。
恩格斯曾在《论英国工人阶级现状》一书中写道:“资产阶级竭尽全力的向民众灌输一个观点。资本家的财富就是整个民族的财富。即使是伦敦东区最贫穷的爱国者,一想到英国的财富和工业。便会不由自主地挺起胸膛。”
此情此刻,再联系到前几天各大营销号纷纷播报的《上海好车:拿捏韩国人》相关视频,是不是和恩格斯说的如出一辙?
“小帅小美开着豪车在韩国人面前转悠时,大学刚毕业的小哥也不由得挺起了胸膛,送外卖的脚步也变得轻快起来……”
恩格斯指出 “资产阶级竭尽全力向民众灌输一个观点。
资本家的财富就是整个民族的财富”。
在上海的这一事件中,富二代们开着豪车炸街,无疑是在展示一种财富的力量。这些豪车,如布加迪、迈凯伦、法拉利等,价值不菲,它们在街头呼啸而过,吸引着众人目光。
这就如同在向大众宣告一种财富的优越性,而部分网友在评论区自称 “老奴”,便是在这种财富展示的冲击下,不自觉地陷入了对财富的盲目尊崇。
他们似乎将这些富二代的财富视为一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象征,如同英国民众曾对本国财富和工业的那种盲目的骄傲,进而在精神上矮化自己,甘愿成为 “财富的附庸”。
从国际视野来看,在一些欧美国家的社交平台上,也时常出现类似现象。例如,在某些名人富豪的社交账号下,总有一些粉丝会发表过度谄媚的言论,将富豪的生活方式奉为圭臬,甚至不惜贬低自己的生活处境。
在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举办奢华派对,吸引了众多人前来追捧,尽管其中不乏对其财富来源的质疑,但人们依旧沉浸在纸醉金迷的氛围中,这反映出社会对财富的过度追逐往往会掩盖背后的道德与价值审视。
在国内,一些网红炫富视频下,也有大量观众留言表达羡慕与追捧,如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有钱人的生活太美好了” 等言论,这都体现了部分人对财富的片面认知。
而在这一事件中,新闻学院的老师的行为显得尤为难能可贵。这位老师坚守着教育的初心和社会的公序良俗,他深知学生这种自我奴化的言论背后隐藏的价值观扭曲。
他的愤怒并非无端,而是源于对教育责任的担当。他通过强硬的态度,试图唤醒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他提及父亲的战斗功绩和自己的慈善行为,是在向学生传递一种精神传承和社会责任感。
他的父亲 17 岁参战立功,虽如今从事保安工作,但这是一种默默奉献的人生写照;而他自己坚持 11 年每月向甘肃学校捐款 3000 元,更是身体力行地践行着社会正义与责任。
他在课堂上的 “怒骂”,是对社会不良风气侵蚀校园的有力抵抗,是在守护教育的净土,为培养有正确价值观的新闻人才而努力。
来源:想你继续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