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学的知识比欧美多这么多,中国教育却未超过欧美

360影视 2025-01-06 23:37 1

摘要:我在中、日、欧都接受过教育,并且有和全球各个国家的小伙伴一起做项目的经历,职场/创业/科研都干过,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感悟。

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学的知识比欧美多这么多,中国教育却未超过欧美

我在中、日、欧都接受过教育,并且有和全球各个国家的小伙伴一起做项目的经历,职场/创业/科研都干过,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感悟。

我先说核心观点,抛砖引玉。

中国目前的教育最需要改变的是:

把[解题]训练,变成[解决问题],尤其是实际问题的训练。

具体来说,不足的地方在于两个支撑点:

在中学教育中,最缺的是基于独立思考的逻辑训练;

在高等教育中,最缺的是基于学术训练的探索式研究训练。

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是,虽然大家做题训练很卷,但是很多同学

独立思考不足,本质上是基础逻辑训练缺乏,

探索能力不足,本质上是基础学术训练缺乏。

所以,我观察大学生整体在实践中不是很能打,而即使是名校生毕业以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相对比较弱,在做创新性工作的时候,几乎没有方法论,纯靠天赋,浪费了这么多好苗子。

再次强调,真的很浪费好苗子。

其实我们的小朋友特别聪明,耐心和专注度也很好,也踏实,

但是就是差了独立探索和创新训练,许多人16-22岁成长最快地时光,都浪费在不知所谓的,体制性的考试中了。

而逻辑训练、独立思考、批判式思维(或者叫辩证式思维+)、以及创新性学术训练,其实才是创造和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其实知识本身会落后,会迭代,会因为自己层次上升了自动就被覆盖了,

但是能够在中学时期基于好奇心去独立思考,构建知识体系;

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能够用学术方法去解决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自己定义问题,进行创新,这一套的教育特别缺乏。

而这些能力,在实际工作/创业/科研中,其实才是吊打学历的存在。

其核心就是:把解题训练,变成解决问题,尤其是实际问题的训练,我们的教育就会好很多。

--.详细论述分割线--

详细说说这两个断点:

一、高中/中学缺乏逻辑训练,和独立思考训练

比如,文科没有基于综合性的主题写小论文,架构独立观点和论证逻辑的训练

(比如在知乎的社科类题目下输出观点明确,结构清晰,论据详实的答案)

理科没有基于某个问题做实验设计找到答案的训练(比如,一个小团队自己动手做一个机器人类的实践动手项目),而是在反反复复刷一些纸上谈兵的题目,非常不好。

但其实15-18岁的孩子,甚至更小一点,完全能够有这种实践能力,只要给到了这样的训练。

这种训练就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或者基于项目的学习,没有标准答案,但是需要独立思考,需要逻辑思维,需要探索训练。

而这种基于现实问题的实践教育在欧美很常见,比如荷兰这样的国家,即使不上综合性大学,实践教育也很丰富,学的知识可以直接和社会生产接轨。

综合性大学的资源更别提了,一边上课,一边做项目,项目一半在学校,一半在企业不要太常见。 所以好奇心最旺盛,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有大把的机会去实践、探索、认识世界。

二、大学缺乏学术训练,和实践项目训练

不得不说,国内的大学教育在这一块真的是太缺乏了。

在我读书的时候,这种教育没有。

现在我自己招人,带的小朋友,发现绝大部分本科生几乎没有系统的学术训练,包括顶尖的985名校生,所以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独立性和创新性很差。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问题,如果不做安排和明确的规划,大部分人很难主动去通过检索资料、找人询问、调查市场去寻找答案。

不是说小朋友们的工作态度不好,而是不知道要从何下手。

真的不是苗子不好,都是顶聪明的小朋友,但是因为思维方式和系统性方法论的缺乏,在创新性工作上会走很多弯路,需要从头训练。

这里面最难训练不是方法,而是创新意识,敢犯错,能够在错误中快速迭代,调整,优化的意识。

并且由于大学里缺乏实践性的项目训练,即使是考试成绩很好,还需要重新搭建对现实实践的认知。

所以,在刚毕业的时候,会有一个阵痛期和迷茫期,如果这段时间没有把握好,就会走歪了。

很遗憾。

我自己是在国外的教育中度过这个过程的。

做research,就是在做基础的学术训练,定义问题、学术检索、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答案, 形成观点,然后把自己的观点贩卖出去,产生影响力。

这个过程的训练一开始很痛苦,迷茫和自我怀疑,不适应等等。

但是讲真,多失败几次,就习惯了。并且在学校里,最大的好处就是,失败的成本小。

然后就积累了经验了,就能够不断地去独立解决问题了。

这样在探索的项目中训练出来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是很能打的,因为基本上等同于你可以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就等于有了独立创业的能力。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样的教育贵吗?没有做过量化研究,不好说。

但从逻辑上来说,完全可以通过体制的调整和资源分配的优化,来部分实现。

比如,多一些校企合作的实践项目,企业把培养实习生、应届生新人的预算,划一部分到学校里来,和学校做一些实践项目;

或者大学里的老师稍微调整一下教学方式,PPT念经试的课程放在线上让同学们自己刷,课堂上多故分组讨论、答辩展示、多写独立观点的小论文,就可以有很大的改变;亦或者,开一些逻辑思考、学术训练的课程,让学生们至少有一个独立做完一个项目的经历(好像毕业论文就是这个作用,但是大部分学校变成了套模板。

这些其实并不会额外消耗太多资源,就是考核方式多一些灵活性而已。

我说这些也不算纸上谈兵吧,我已经有同学在高校当教授,独立运行实验室了,感觉他们这些在国外接受过完整学术训练背景的人回来,对学生的训练和要求会不一样,可能会有所改善。

但是,核心还是整个系统的游戏规则的问题吧。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还是会持续浪费年轻人的成长机会。

而16-25岁这十年的独立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成长,对一个人/一代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希望大家都能刻意地训练自己的独立探索能力。

转自@杨大宝在思考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 系统设计与管理硕士

来源:烟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