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文 | 艾中医健康说
编辑 | 艾中医健康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喝的不是酒,是健康长寿的希望。”
听到这话,你是不是差点喷饭?别急,今天咱们就聊聊酱香酒,看看它到底凭啥在“保健酒”界横着走。是“真有两把刷子”,还是“酒壮人胆,吹得响亮”?喝完这篇文章,你不仅能笑出腹肌,还能涨点靠谱的酒知识,下次喝酒时不至于被人“吹”得一愣一愣的。
先别急着觉得“酱香”是跟豆瓣酱扯上关系。酱香酒的“酱”,指的是它特有的酱香风味,喝起来带点焦香、坚果香,还有点“窖底陈年”的味道。它的制作工艺那叫一个复杂: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乍一听就像在背数学题。但这套工艺可不是花架子,而是“健康密码”的关键。来,咱们拆开讲讲。
① 发酵时间长
酱香酒的发酵期长到让其他酒都羞愧,比如普通白酒发酵20天左右,而它动不动就是30天起步,全年循环操作。发酵时间越长,酒里面的“杂七杂八”就越容易被微生物吃干抹净,留下一堆更“干净”的成分。
② 酿酒环境讲究
酱香酒多出自茅台镇,那里环境湿润、气候独特,再加上酿造时用的是优质红缨子高粱,这种高粱颗粒坚硬、皮厚,发酵后能保留更多营养物质。别的高粱?没这本事。
③ 储存时间够长
酱香酒一般都要陈酿几年甚至十几年,储存过程中,酒里刺激性的物质会慢慢挥发,还会生成一些对身体有益的成分,比如酯类和酚类化合物。简单说,时间越长,酒越温润顺口,喝起来对身体的刺激就越小。
嘿,别误会,这里说的“健康”是相对的,咱们可不是鼓励你天天拿酱香酒当水喝。只不过啊,和其他白酒比起来,酱香酒确实有点“独特技能”。来,划重点了!
① 酒精含量更“友好”
酱香酒的酒精度数普遍在53%左右,这个数值听起来像“劝退线”,但其实它是个“黄金比例”。研究表明,53度的酒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结合得最稳定,喝起来刺激性更低,对肠胃和肝脏的伤害相对小一点。
② 对肝脏“压力小”
酱香酒里的杂醇油、甲醇等有害物质含量远低于其他白酒。杂醇油是什么?简单说,它是肝脏的“死对头”,喝多了容易让你酒后头疼、恶心,还增加肝脏负担。而酱香酒的酿造工艺精细,杂醇油含量被降到最低,肝脏表示“终于喘口气了”。
③ 富含“健康因子”
酱香酒中含有丰富的酚类化合物,比如类黄酮。这些东西可不是化学课上随便念的名词,它们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帮你清除体内的自由基,简单说,就是对抗衰老的“隐形战士”。当然,这不是说喝酒能“返老还童”,但总比喝得老得快强吧?
④ 不容易醉
喝酱香酒的人普遍都有个感受:酒劲儿上得慢,但醒得快。这是因为它的酒体更“纯净”,不容易让人“断片儿”。当然,前提是你别拿它当饮料灌。
停停停!你是不是已经翻出酒柜准备开一瓶了?别急,咱还得泼点冷水。酱香酒虽好,但它毕竟是酒,喝多了照样让你“喝出病来”。世界卫生组织早就说了:酒精是一级致癌物,喝酒没有安全剂量。所以,别指望靠喝酱香酒养生,你要真为了健康,喝白开水它不香吗?
① 喝酒的三个“坑”
“我酒量好,喝不醉没事儿”:错!酒精对身体的伤害跟酒量没关系,就算你千杯不醉,肝脏还是得掏命去代谢酒精。“喝点酒能活血化瘀”:你以为自己是血管堵了,实际上是酒精让你的血管扩张,短时间内“假装”通畅,事后反而更容易堵。“贵的酒伤害小”:拜托,贵的只是你的钱包,对身体的伤害该有还得有。② 那到底怎么喝才健康?
少喝:这不是废话,而是救命箴言。建议男性一天别超过25克酒精,女性别超过15克。换算成酱香酒,大概就是一两到两两的量。真喝多了,健康问题找上门,它可不分你喝的是茅台还是地摊小酒。别空腹喝:空腹喝酒对胃伤害大,最好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比如高蛋白的食物,能减缓酒精吸收速度。慢慢喝:别一口闷,酒精代谢需要时间,喝得太快身体根本来不及处理,后果你懂的。总结一下,酱香酒确实有它的独特之处,比起其他白酒,它可能对身体“友好”一点,但这不代表它能治病养生。喝酒的底线是“适量”,超出这个底线,神仙来也救不了你。
所以,兄弟姐妹们,下次喝酒的时候,别抱着“喝点酱香酒养生”的心态自欺欺人了。健康这事儿,靠的是早睡早起、均衡饮食、勤加锻炼,而不是每天对着酒杯喊“干杯!”
最后留一句:身体是你自己的,酒是别人的,要喝也行,别让你的肝脏哭着“辞职”就行!
参考文献
Rehm, J., & Shield, K. D. (2019).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nd injury and economic cost attributable to alcohol use and alcohol-use disorders. The Lancet, 373(9682), 2223-2233.
Zheng, Y. F., & Han, B. Z. (2016). Advances in microb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quor fermentation.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Li, H., & Wu, X. (2020). Phenolic compounds in Chinese Baijiu: Their roles and health benefits.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9(2), 99-116.
Stickel, F., & Hampe, J. (2012). Genetic determinants o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Gut, 61(11), 150-159.
Chen, L., & Smith, G. D. (2017). Alcohol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32(1), 31-42.
来源:艾中医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