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节前两天,我和丈夫阿文商量着要不要回乡扫墓,今年工作忙,我们一度考虑就地祭拜,但想到婆婆在家辛苦了一年,最终还是决定回去看看。
文|耳东东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清明节回家扫墓,本着想让婆婆轻松一点,便提议去饭店吃顿好的。
谁知道,这一番好意却让婆婆火冒三丈,吃完饭直接甩下一句:“下次不要回来了!”
01清明节前两天,我和丈夫阿文商量着要不要回乡扫墓,今年工作忙,我们一度考虑就地祭拜,但想到婆婆在家辛苦了一年,最终还是决定回去看看。
作为家中的长子,阿文对扫墓一事一向看得很重,他说:“清明不回去,妈肯定要念叨,还是回去吧,顺便看看她。”
我是家中的长媳,嫁进阿文家已有十几年,这些年,婆婆对我的态度虽算不上恶劣,但始终带着些挑剔和防备。
婆婆是传统的农村妇女,过日子讲究规矩,她看不惯我这个从城市嫁过来的媳妇,说我不会干农活、不懂家务,更嫌我总是提议去饭店吃饭,觉得这样不接地气。
想到婆婆对我的态度,我心里有些打鼓,但还是决定尽力做好长媳的本分。
这次回去我特意准备了一些礼物,婆婆喜欢的艾草糕、大嫂孩子的玩具,还有给家里置办的一些日用品,希望能让大家感受到我的诚意。
清明当天,天色微微阴沉,我们一家三口早早出发,车上放着一箱子祭品。
一路上阿文开车,我在旁边盘算着这次的安排:扫完墓,我们得好好和婆婆聊聊近况,顺便看看家里还有没有需要补贴的地方。至于午饭,我想着提议去镇上饭店吃,一来方便,二来也能让大嫂一家轻松点。
车到村口时,我看到大嫂正领着两个孩子在门口玩。大哥常年在外地打工,家里大小事情基本都由她操持。见到我们大嫂笑着迎上来,嘴里还忙不迭地招呼:“小童回来了!快进屋,妈刚说起你们呢!”
进了家门,婆婆正坐在堂屋里剥花生,看到我们,她放下手里的活,嘴里虽没说什么,但脸上的表情却显得冷淡。我赶紧上前问候:“妈,您最近身体怎么样?我给您带了些艾草糕,您尝尝看合不合口味。”
婆婆抬眼看了我一眼,淡淡地说了句:“放那儿吧。”我没再多说,转身和大嫂一起忙着整理东西。
扫墓前的准备一向繁琐,得挑选香纸、准备贡品,还要给孩子们交代规矩。阿文和大嫂负责装香烛,我则带着孩子们将贡品分装好,忙活了一阵后,我们一行人出发前往祖坟。
扫墓的路上,婆婆话不多,更多时候只是皱着眉头听着我们闲聊。大嫂尝试活跃气氛,和婆婆聊了聊村里的琐事,但婆婆似乎并不感兴趣。
我则在心里暗暗想着午饭的安排:家里人多,吃饭肯定麻烦,不如直接去饭店,这样大嫂也不用忙活,大家还能吃得轻松些。
到了祖坟前,我们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摆放贡品、点香纸。婆婆一边指挥,一边叹气:“这几年你大哥不在家,家里这些事都压在我们几个身上,现在你们回来了,倒是热闹了。”
这话让我有些尴尬,却也无从辩解,只好专心做事。阿文显然察觉到婆婆话里的怨气,赶紧帮腔道:“妈,这次我们回来得早,有什么要忙的,您尽管说,咱们一起张罗。”婆婆没有接话,只是低头摆弄着手中的香纸。
扫墓结束后,我看了看时间提议道:“妈,今天人多,家里张罗吃饭不方便,要不我们去镇上的饭店吃吧?那里菜品多,您也能轻松些。”
话音刚落,婆婆皱了皱眉,语气里透着不悦:“去饭店?哪有清明节去饭店吃饭的道理?不如在家里吃,简单做几个菜就行。”
我试图解释:“妈,家里人多,大嫂一个人做饭太累了。再说了,饭店也有咱们喜欢吃的菜,孩子们一定会很高兴。”
这时大嫂也赶紧帮腔:“妈,小童说得对,去饭店方便些,我在家里做饭倒是没问题,可孩子们平时都没怎么出去吃过,这次带他们去见识见识也好。”
婆婆没有再坚持,最终勉强点了点头,但脸上的不满却没能掩饰住。我心里有些忐忑,暗自提醒自己待会儿一定要多照顾婆婆的情绪,别让她觉得被冷落了。
我们选了一家镇上最好的饭店,点了几道婆婆喜欢的家常菜,又照顾孩子们加了些红烧肉和炸鸡翅。
吃饭的时候我不断夹菜给婆婆,还主动敬她茶,试图缓和气氛。然而婆婆始终神情冷淡,只是低头吃着碗里的饭,偶尔应付几句,看得出她心里并不高兴。
倒是大嫂一家显得格外开心。大嫂的两个孩子第一次进这样的大饭店,兴奋得不得了,边吃边不停夸菜好吃。大嫂也连声道谢:“小童,真是难为你了,平时哪舍得带孩子来这么好的地方,今天真是开了眼界。”
孩子们的笑声让饭桌上的气氛稍微轻松了一些,我也觉得这顿饭没有白请。
可就在我以为事情圆满时,婆婆突然放下筷子,冷冷地说道:“你们吃得高兴就好,下次也不用这么折腾了,家里吃饭简单点不好吗?非得跑到饭店来显摆?”
她的话让桌上的欢声笑语戛然而止,气氛顿时变得尴尬起来。我张了张嘴,想解释些什么,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大嫂赶紧打圆场:“妈,小童也是好意。大家一起吃顿饭,图个热闹嘛,您别多想。”
婆婆却没再说话,只是端起茶杯低头喝了一口茶,显然已经不想再多谈这个话题。
回家的路上,婆婆坐在后座一言不发,我和阿文也沉默着,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这顿饭本是我想表达心意的方式,却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到了家婆婆下车前回头对我说了一句:“以后清明别回来了,家里的规矩都让你们带乱了。”
这话像一根刺,深深扎在我的心里,我看了看阿文,他拍了拍我的手,低声说道:“别往心里去,回头再好好和妈聊聊吧。”
02第二天一早,我带着满心的疑惑和几分沉重的心情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昨晚婆婆那句“以后清明别回来了”让我几乎一夜未眠。
我反复思考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但无论怎么想,我始终觉得邀请大家去饭店吃饭并无不妥。婆婆为什么会如此生气?
阿文倒是比我淡定,他安慰我说:“妈就是那脾气,说话直接,你别放在心上。等她气消了,我再和她聊聊。”可我却总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
在去饭店吃过饭之后,她的态度比以往更加冷淡,家里的气氛也显得格外紧张。
那天中午我在厨房帮大嫂择菜时,大嫂忍不住叹了口气说:“小童,你别怪妈,老人家思想保守,平时嘴上不说,可心里总是放不下那些老规矩。”
我放下手里的菜叶低声问:“大嫂,你觉得我是不是做得不够好?还是妈觉得我哪里不合适?”
大嫂抬头看了我一眼,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摇了摇头:“不是你的问题,是这些年家里的事情让妈有点伤心。
小强常年在外打工,小芬嫁到外地,家里就剩下我们这些女人。妈心里难免觉得支撑这个家的人少了,责任都压在她身上。”
听了大嫂的话,我有些愧疚,这些年我和阿文在城里打拼,回家的次数确实不多,家里的事情也几乎全靠婆婆和大嫂张罗。
大嫂继续说:“你不知道,其实妈这些年一直在唠叨,说咱家规矩不能丢。
以前清明节都是大家聚在家里做饭,热热闹闹地吃一顿,她觉得这样才有家味。你突然提议去饭店,她肯定接受不了,觉得是在破坏传统。”
我愣住了,原来问题的根源在这里,我一心想着让大家轻松,却没想到我的好意,正好触碰到了婆婆心里的痛点。
晚饭时,婆婆的话更加直白了,她一边吃饭,一边冷冷地说:“现在的年轻人啊,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懂。规矩呢?传统呢?咱家这些年一直是清明节在家吃饭,怎么到了你们这一代,连这样的规矩都守不住了?”
桌上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阿文皱了皱眉,低声劝道:“妈,小童是好意,她只是想让大家轻松点。”
婆婆放下筷子,冷笑了一声:“轻松?轻松就是撇开祖宗留下的规矩?你们是城里人了,觉得农村的日子就该随便敷衍了,是不是?”
我咬了咬唇,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饭桌上的争执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知道这件事必须另寻机会和婆婆好好谈一谈。
第二天一早,我主动起了个大早,去了村里的集市,买了婆婆最爱吃的几样糕点和一些菜。
回到家后,我和大嫂一起在厨房忙碌,准备一桌家常菜。大嫂笑着问:“小童,今天怎么这么勤快?这下妈该高兴了吧。”
我擦了擦额头的汗,低声说道:“大嫂,我这次真是没考虑周全。今天这顿饭,我得好好赔个不是。”
中午的时候,我将菜端上桌,特意将婆婆爱吃的红烧肉放在她面前。
等大家落座后,我起身端起茶杯对婆婆说道:“妈,前两天是我考虑不周,让您生气了。
这些年您辛苦操持这个家,我们却总是来去匆匆,没能为您分担什么。以后我一定多注意,多尊重咱家的规矩,您别再生气了。”
婆婆愣了一下,看了我一眼,眼神里有些复杂,但她并没有说话。
我以为婆婆还是不愿意接受我的道歉,心里正七上八下时,她忽然叹了口气说道:“我也不是非要跟你计较什么。只是这几年家里的事太多,我有时候就是觉得心里憋屈。”
她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以前你们几个孩子都在家,清明节我们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我就觉得家还完整。可现在小强在外打工,小芬也嫁人了,你们又在城里过得好,家里只剩下我和大嫂,就觉得……”
婆婆没有说下去,但我心里却明白了。她不是生我的气,而是对家人渐渐远离的现实感到无奈。
我走过去握住婆婆的手,郑重地说:“妈,您放心,以后我们一定会常回来,陪着您一起守着这个家。我也会学着把家里的规矩记牢,不会再让您为这些事操心了。”
婆婆听了这话,眼眶微微湿润,点了点头:“行吧,只要你们心里还记得这个家,别的我也不多说了。”
那天以后,婆婆对我的态度明显缓和了许多,虽然她还是习惯用挑剔的语气和我说话,但我能感受到,她对我的信任多了几分。
我也下定决心,以后清明节一定按家里的规矩来,不再贸然改变什么。
03婆婆态度缓和之后,我和阿文带着礼物再次去了婆婆家,“妈,我们今天特意过来陪陪您。”我轻声说道,把带来的糕点放在桌上,“还有您喜欢的艾草糕,上次您说不够甜,我这次特意让师傅改了配方,您尝尝看合不合口味。”
婆婆愣了一下,眼里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恢复了平静:“你们还惦记着这些做什么,家里啥都有。”话虽如此,她还是把糕点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桌角。
趁婆婆的情绪放松下来,我开口说道:“妈,上次的事是我不对。我没有事先和您商量就提议去饭店,完全忽略了您的感受。这些天我一直在反思,觉得自己确实有些自作主张了。”
婆婆没有接话,只是低头收拾着手中的毛线,我继续说道:“其实我是真心想让您轻松一些,不想让您为了清明的饭菜再辛苦。但我忽略了您对咱家传统的重视,您是对的,家里的规矩不能丢,尤其是在这样的日子里。”
大嫂在旁边点了点头,接过话说道:“妈,小童确实是一片好心。再说了,这些年您操持家里的事也太累了,有时候让年轻人多分担一些,您也能轻松轻松。”
婆婆看了我们一眼,脸上的神情缓和了许多:“你们记得这些话就行,规矩是小事,心在家里才是大事,家要是散了,再好的饭也没意思。”
那天我们一家人在家里做了一顿饭,我和大嫂忙里忙外,阿文陪着婆婆聊天,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闹。看着婆婆脸上渐渐露出的笑容,我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
来源:煮酒谈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