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家长如何引导孩子管理手机?

360影视 2025-01-13 20:52 2

摘要:不少家长反映,一到寒假,孩子的手机就很难管。家长白天上班,孩子放假在家,管理难度加大。加上线上学习、外出联系等都给孩子提供了必要的借口。手机成为亲子关系中的易燃易爆点。

在信息化时代中,手机的使用需要切一刀,但不能一刀切。

不少家长反映,一到寒假,孩子的手机就很难管。家长白天上班,孩子放假在家,管理难度加大。加上线上学习、外出联系等都给孩子提供了必要的借口。手机成为亲子关系中的易燃易爆点。

如果用“谈虎色变”来形容对手机的管理,那么我们首先要观察这只“老虎”。

我建议家长先从“时段、场合、用途”这三个方面来观察孩子使用手机的情况。我统计过一份学生问卷(拥有自己独立手机的学生),数据供大家参考:

A. 手机使用的时段:

超91%——睡前、起床后;超80%——等待或乘坐公共交通时;73%——感到无聊或无事可做时;
43%——和好朋友或同学约好一起线上讨论或打游戏时。

这样看,手机使用集中于“无聊”时和“约好”时,既可以是大段时间,也可以是见缝插针。

B. 手机使用的场合:第一种是一个人独处的情况下;

第二种是周围有较多陌生人的情况下;

第三种是周围人都在玩的情况下。

不同的场合使用手机有不同的心理需求。

一个人独处时:脱离了社交关系,有交往的心理需求,使用手机能随时随地、轻而易举地建立起人与人、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周围有较多的陌生人时:心理上存在不安全感,把自己“藏”在手机里,进入网络世界中,既能产生精神对话,又不至于觉得很尴尬。

周围人都在玩时:环境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一起玩手机,就有共同话题,有关注的焦点,容易形成同盟。同时,成人在儿童使用手机方面起到了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这样来看,手机主要发挥了“交往”的功能——与人的交往,与信息的交往,与外部世界的交往。

C. 手机使用的用途:

100%——使用过哔哩哔哩、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APP;超50%——用手机拍照、修图、制作表情包;
47%——习惯于使用带有较强学习或生活功能的软件,如百度、有道、美团等。

从用途上看,孩子使用手机主要是两种需求:社交与娱乐需求,学习与信息加工需求。

其中,仅有不到20%的学生表示自己能较好地管理手机的使用。

根据所了解到的这部分情况,让我们分析一下原因:

手机软件和游戏的研发符合孩子的心智认知。短视频、小游戏等上手容易、无门槛、界面设计新颖、感官刺激强烈,乍一看不用浪费多少时间,但一旦入坑就层层升级、产生连锁反应,让孩子无事可做时就想玩一会儿手机,有事可做时心里也惦念着手机。

孩子更容易在虚拟世界中建构参与感、产生获得感、补足成就感。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网络自动推送的内容恰好戳中孩子的兴趣点,节奏快,形式多样,很容易建立起孩子真实的参与感。同时,在虚拟世界中可以放大自我能力,完成现实中无法完成的事情,增强了获得感,弥补了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学业水平上)的低成就感。

缺少丰富、积极的现实生活且受到成人行为的影响。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不是非得琴棋书画才叫丰富多彩,和家人聊天、参与家务劳动、自己选购图书并沉静在阅读里都是丰富积极的生活方式。而当父母都不再关注彼此沟通、共做家务、家庭阅读等时,我们在向孩子隐形传递一个信息:刷手机是最便捷、最能获得及时性满足的事情。

经过这样一分析,家长们是不是能比较客观地看待孩子使用手机的问题了?确实,手机像是一只猛虎,稍有不慎就会毁掉一个孩子,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也是可以趋利避害的。

怎样引导孩子在寒假中管理好手机呢?我想给出4点建议。

01

重塑观念,避免禁果效应

有些观念,我们必须达成共识:

◎手机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如何有控制地使用手机;

◎在信息化时代中,手机的使用需要切一刀,但不能一刀切;

◎你越是禁止孩子使用手机,越会扩大手机对孩子的吸引力。

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指的是“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逆反心理现象。此效应的心理实质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它告诉我们:要求人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必须有相对充分的理由。

所以对于手机的管理,特别是在家里的使用,不能简单粗暴地“禁止”。家长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以更加多元包容的心态理性面对孩子使用手机的情况。

家长要把孩子的问题当作研究的课题,转变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把问题放在孩子成长的系统中去考虑。

02

灵魂三问,做好价值澄清

家长应积极与孩子讨论手机使用的话题。

您不妨让孩子使用手机前这么问自己:

◎我需要使用手机做什么?(解决目标问题)

◎我会受到什么影响,给我带来什么结果?(坚持结果导向)

◎我可以用什么方法控制自己,而不是让自己被手机控制?(明确自控策略)

通过这三个直击本质的问题,引导孩子澄清手机使用的价值。

使用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是放松,那多长时间够?如果是查资料,需要什么步骤?手机使用与“我”寒假的目标有怎样的关系,会起到什么影响?把目标问题解决了,就不会无限延长使用时间,因为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

结果导向可采取“后果演绎法”,操作过程可搜索了解。

自控的策略因人而异。有的孩子提出“不将手机带入卧室”,解决了睡前狂刷手机影响睡眠的问题;有的孩子提出在台灯下贴上“提醒便利贴”,这样在写作业时就能有效控制手机的使用;有的孩子提出使用“番茄计时法”,将手机管理纳入时间管理中,解决了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所以,方法还得自己定。

03

制定公约,建立信任关系

当孩子意识到手机的管理很重要以后,家长就要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手机管理公约》。其实,这对家长是个更大的挑战——共同约定、共同遵守。家长需要提高自己的掌控力。

我建议公约包括以下内容:

◎使用的时段、场合、用途、功能及内容(未成年人使用手机要注意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提升网络素养);

◎父母及子女各自需要注意的事项(结合家庭情况,将需要注意的条目单独列出);

◎违反公约的惩罚性措施(以家庭亲子互动的方式进行惩罚更有效果)。

公约制定后,就要信任孩子,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也要严格按照公约执行。父母与子女互相监督,相互评价,这样的亲子关系会更和谐,将手机的管理融入家庭的建设中来。

在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中,“信任”是产生神奇效果的催化剂。

04

现实吸引,享受多彩生活

站在系统中思考手机问题,我们的立足点可以更宽。它不在于“禁止手机”,而在于“手机之外”。手机以外的生活可以是什么样的?

让孩子去寻找身边的年味儿,看看城市里有哪些与“年”有关的布置。带孩子一起采购年货,许多城市有充满烟火气的地方,去那里往往能感受到最平凡热辣的市井人生。

让孩子带上手机,用手机拍下他所看到、听到的,分享给亲朋好友。让那些隐藏起来的功能得到发挥,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父母要鼓励孩子规划好寒假,并对其所有的积极行为有所反馈。运动、阅读、参与家庭生活、与小伙伴互动玩耍……春节,家长也迎来了难得的休假,应该好好珍惜这段亲子时光。

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实践才是孩子获得经验、提升成就感的真实来源。让孩子在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温度和力量,这正是手机所不具备的。

现实如此美好、如此有吸引力,充满求知欲的孩子又怎会愿意把自己锁在软件和游戏里?

沈磊老师对寒假生活还有哪些建议?今晚(1月13日)19:00沈磊、方雨琳、冯锟、赵思曦、刘越
5位长三角班主任基本功一等奖、江苏省班主任基本功一等奖获得者直播支招“寒假如何有趣有料

来源:中国教师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