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量子计算又有一项很牛逼的革命性成果了,实现了更低温、更快制冷、自动降温三大重要突破,将可能大幅提升量子计算机的性能,这不仅是技术上的飞跃,更可能是将量子计算推向实际应用的重要里程碑。这项研究已发表在1月9日《自然-物理学》杂志上。
量子计算又有一项很牛逼的革命性成果了,实现了更低温、更快制冷、自动降温三大重要突破,将可能大幅提升量子计算机的性能,这不仅是技术上的飞跃,更可能是将量子计算推向实际应用的重要里程碑。这项研究已发表在1月9日《自然-物理学》杂志上。
量子计算机的最大痛点是什么?不是纠错,不是噪声,不是相干时间短,因为这些痛点都直指最大的痛点,冷却技术差。很多人可能就觉得莫名其妙了,量子计算机这么高大上的东西,怎么最大痛点反而是冷却技术呢?
因为量子计算的基础就建立在制冷上。量子比特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脆弱的存在,任何些微的干扰都可能让它崩溃,导致计算失败。
目前主流的超导量子比特需要冷却到绝对零度附近,最大限度地减少热噪声和环境干扰,才能让量子比特的量子特性,比如叠加态和纠缠态维持一定时间。
这个“一定时间”是多少呢?说出来你可能惊掉眼球,只有微秒尺度,也就是说不到1毫秒。在这个比眨眼还短得多的时间范围内,你就得完成一次量子比特的精确操控(计算),否则量子态就崩溃,计算就出错了。
而且量子比特的每一次计算(操控),都必须从基态,也就是最低能量状态开始。温度越低,系统中热量越小,量子比特停留在基态的时间就越多,量子计算的起点就越稳定。
但目前量子计算机的冷却技术仍然存在卡脖子的两大瓶颈:
一、温度限制:最好的稀释制冷机只能将量子比特冷却到约50毫开尔文(mK)。这个温度下量子比特处于基态的概率是 99.8%,意味着仍有 0.2% 的错误可能,而这个微小的错误会在大量计算中迅速放大。
二、时间和能耗问题:传统方法需要几百微秒的时间才能完成冷却,也就是重置量子比特,而量子计算需要频繁初始化量子比特,这意味着计算过程极为耗时。而且冷却过程依赖外部能量输入,系统复杂且成本高。
这些瓶颈让现有的量子计算机距离真正的高效实用化仍有很大差距。
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量子冰箱”,通过引入三体相互作用和梯度制冷,突破了现有冷却技术的限制,从而解决了这一痛点。
具体来说,他们用波导连接3个量子比特,利用稀释制冷机的梯度制冷机制,让一个量子比特Q1处于较热的区域,提供能量来驱动量子比特Q2,将需要冷却的量子比特Q3的热量泵送到更冷的区域,成功地让Q3冷却到22mk,使其处于基态的概率达到了99.97%。
也就是说原来的错误率是千分之二,现在可以达到万分之三了,降低了几乎一个数量级,这对于需要进行大量计算,错误会不断累积的量子计算机来说,无疑是革命性的突破。
更令人惊喜的是,完成一次冷却的时间只需970纳秒,也就是不到1微秒,比起原来数百微秒来说,绝对是一个革命性的提升,因为冷却时间越短,量子比特重置时间就越短,就能越快进入计算状态,整体性能越好。
最令人惊喜的是,整个系统都位于稀释制冷机内部,利用温度梯度来为Q1提供能量,完全不需外部信号和能量支持,就实现了Q3的自动冷却,不仅大大简化了系统设计,还降低了系统复杂性和能耗,完全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发明。
也就是说,我们的空调不用电了,而改用外面的热空气来驱动,反而把室内温度降到下雪,冻得你瑟瑟发抖,量子比特乖乖地听从操控了。
最后再归纳一下这三重突破:
1、冷却到22mk,基态概率99.97%;
2、时间只需1微秒;
3、自动冷却。
这对量子计算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突破,它解决了量子计算机发展的最大痛点之一,为未来构建更大规模、更稳定的量子计算机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我们距离真正的量子计算革命将可能越来越近!
最后按惯例附上论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Aamir, M.A., Jamet Suria, P., Marín Guzmán, J.A. et al. Thermally driven quantum refrigerator autonomously resets a superconducting qubit. Nat. Phys.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67-024-02708-5
来源:徐德文科学频道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