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新lung潮,拓愈领全程 | 大咖云集共话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开启“2025独家医保”新征程

360影视 2025-01-14 03:04 2

摘要:近年来,围术期免疫治疗逐渐兴起,不断刷新肺癌患者生存数据。随着新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正式落地执行,特瑞普利单抗成为目前唯一*一款将围术期“夹心饼”免疫治疗适应证纳入医保目录的PD-1抑制剂,开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围术期免疫

近年来,围术期免疫治疗逐渐兴起,不断刷新肺癌患者生存数据。随着新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正式落地执行,特瑞普利单抗成为目前唯一*一款将围术期“夹心饼”免疫治疗适应证纳入医保目录的PD-1抑制剂,开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围术期免疫治疗新时代。2025年1月11日,由中国健康与教育促进协会主办的“1起新lung潮,拓愈领全程”胸部肿瘤规范化诊疗大会成功召开,会议云集线下60余位全国肺癌领域专家大咖,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达1.3w+,聚焦肺癌围术期前沿热点问题及新医保环境下合规支付等主题,助力肺癌治疗的全面发展与升级。

本次大会特邀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担任名誉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陆舜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陈克能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会议伊始,于金明院士首先发表了寄语,强调了多维度治疗策略的重要性,

并展现了对创新药物与治疗方法提升患者疗效、安全性和生活质量的期待。随后,大会主席团陆舜教授、张力教授王洁教授分别致辞,均表达了对会议圆满举办的祝愿,并一致认为,国产肺癌药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并纳入医保不仅标志着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率先突破,也开启了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临床实践的新篇章。紧接着,君实生物执行董事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邹建军博士上台发言,针对肺癌围术期治疗模式与患者未满足的需求发表了独到见解,并对与会专家与来宾表达了感谢。

图1.于金明院士开场致辞

图2.陆舜教授致辞

图3.张力教授致辞

图4.王洁教授致辞

图5.陈克能教授讲课

图6.邹建军博士发言

图7.“拓行一周年·益启新篇章”庆典仪式

第一篇章:启肺华夏行

会议第一篇章,由上海交通大学肿瘤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李子明教授担任主持,首先分享了关于《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的共识与争议(2024版)》的撰写背景,他介绍道,尽管早期与局部晚期可切除NSCLC患者进行了手术切除,但其长期生存仍有待改进。免疫治疗时代带来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肺癌围术期中的应用,但同时也伴随着治疗模式和多学科协作(MDT)上的争议。为了推动标准化诊疗,专家团队发布了《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的共识与争议(2024版)》。该共识解决了各级医疗机构缺乏相关统一共识的难题,为临床医生优化治疗提供了宝贵指导,并推动了免疫治疗在NSCLC围术期阶段临床实践的标准化。为感谢撰写组全体委员的辛勤付出与卓越贡献,大会主席陆舜教授向参加本次会议的撰写组成员代表广东省人民医院钟文昭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李子明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燕翔教授颁发荣誉证书。

图8.撰写组代表李子明教授、钟文昭教授、燕翔教授和陆舜教授合影

第二篇章:聚力肺未来

第二篇章由张力教授、王洁教授陈克能教授担任主持。首先,陆舜教授围绕《围术期免疫治疗的新格局和未来发展》的主题展开精彩汇报。汇报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陆舜教授表示肺癌免疫治疗经过单纯的新辅助或辅助治疗阶段,目前已全面进入围术期免疫治疗新时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等药物通过新辅助与辅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如“3+1+13”新模式,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且围术期免疫治疗已获得多项III期研究验证。中国在此领域的快速进展及法规支持,推动了本土围术期免疫治疗方案的成功获批,强调了综合治疗策略对优化患者结果的重要性;第二,陆舜教授就如何优化治疗策略的新挑战展开介绍,他指出,该方面可从“Patient”、“Drug”、”“Time”以及“Endpoint”四个方面进行理解,并就不可切除人群的判定、新药探索、治疗时机与时长和肺癌新辅助治疗术后病理评估标准等分享了独到见解;第三,陆舜教授还介绍了未来肺癌免疫治疗探索方向的新机遇,应以患者为中心,包括精准筛选辅助治疗获益人群、积极探索不同人群给药方案、新药物组合或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应用,持续向规范化、个体化、精准化不断进阶。

图9.陆舜教授汇报

随后,李子明教授展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新进展与展望》的主题汇报。李子明教授指出,免疫治疗显著改变了晚期NSCLC的治疗格局,为其铺就了长生存之路。此外,他提出了目前晚期NSCLC免疫治疗研究的两大探索方向,分别是一线免疫治疗方案的优化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后免疫治疗的选择,并就当前热门临床研究,如特瑞普利联合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疗法和化疗用于PD-L1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等,展开了一系列详实的分享。最后,李子明教授分享了关于晚期NSCLC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探索,指出未来需要更多研究识别更有效的生物标志物。

图10.李子明教授汇报

第一篇章两位教授的精彩分享结束后,在陈克能教授的主持下,四川省肿瘤医院韩永涛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范军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储天晴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大连理工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宏旭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晓荣教授围绕新辅助治疗的评估标准、局部治疗的重要性与医改环境下手术质与量如何选择等问题展开了圆桌讨论。各位专家一致认为,新辅助治疗的评估在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存在差异,应建立统一标准,此外,专家一致对局部治疗在外科手术中的重要性表达了肯定,并提出,晚期肺癌患者经过全身治疗后是否交由外科进行局部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转移情况决定。

图11.陈克能教授、刘宏旭教授、储天晴教授、韩永涛教授、范军强教授和董晓荣教授圆桌讨论

第三篇章:肺启新篇章

随后,第三篇章在钟文昭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谭黎杰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序幕。首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雷杰教授围绕《众说纷纭2025——围术期治疗谁主沉浮》展开主题汇报。雷杰教授表示,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多项研究证实新辅助联合辅助治疗取得了一致阳性的结果,治疗选择日益多样化,如何在众多选项中做出最佳选择成为一大难题。其中,NEOTORCH研究展现出了优秀的无事件生存期(EFS)获益,降低疾病进展/复发/死亡风险高达60%,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为免疫治疗在NSCLC围术期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雷杰教授提醒道,未来的选择和探索将依赖于更多临床数据的支持,以及对不同治疗模式下患者群体反应机制的深入理解,而这无疑需要医学界持续的研究和讨论以明确最佳实践。

图12.雷杰教授汇报

雷杰教授的精彩汇报结束后,由谭黎杰教授主持,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茅乃权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刘俊峰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屠政良教授针对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分享了各自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并提出延长围术期免疫治疗周期或可提供更为持久的疾病控制,但仍需更多研究进一步探索。此外,专家一致同意为提高新辅助治疗的应用率和效果,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同时肯定了结合影像学和病理学综合评估进行新辅助治疗疗效判定的合理性。

图13.谭黎杰教授、茅乃权教授、刘俊峰教授和屠政良教授圆桌讨论

随后,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宋启斌教授张鹏教授的主持下,燕翔教授带来了《驱动基因阳性NSCLC围术期治疗研究进展与思考》的精彩汇报。她指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TKI辅助治疗延长了EGFR突变可切除NSCLC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然而, EGFR-TKI新辅助靶向治疗单药获益有限。免疫治疗时代下,EGFR突变可切除患者能否从免疫治疗中获益还需进行更多探索。综合多项研究,燕翔教授提出,一方面,在新辅助治疗阶段,或可采取先靶向再免疫的治疗策略以进一步改善pCR率;另一方面,可根据生物标志物将患者进一步细分,比较同一治疗手段在不同EGFR突变类型患者中的疗效。总之,EGFR突变NSCLC患者在新辅助治疗领域尚存诸多需求未被充分满足,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优化治疗方案,以实现更精准、有效的治疗。

图14.燕翔教授汇报

随后,在张鹏教授宋启斌教授的主持下,李子明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赵明芳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林江波教授、钟文昭教授陈克能教授围绕EGFR或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人群的新辅助治疗模式展开圆桌讨论。专家一致指出,对于驱动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新辅助化疗或靶向单药治疗效果有限,化疗联合靶向或免疫可能是更优的选择,肯定了免疫治疗对手术影响更小,但具体最适合哪种方案仍需进一步研究。此外,专家团队强调,驱动基因阳性NSCLC应被视为全身性疾病,采用精准分层、综合治疗策略。

图15.张鹏教授、李子明教授、赵明芳教授、林江波教授、钟文昭教授和陈克能教授圆桌讨论

第四篇章:拓起肺希望

第四篇章由刘宏旭教授刘俊峰教授主持展开。首先,陈克能教授围绕《像患者一样思考的新外科——精耕细作顺势而为》的主题展开汇报。陈克能教授分享了医院日间病房建设和病人管理经验,强调了精细化管理和MDT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方面的重要性,并提出全身治疗结合局部治疗将是未来NSCLC治疗的重要趋势,全身治疗后进行手术或可成为其标准治疗模式。同时随着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院将承担更多化疗和免疫治疗的任务。

图16.陈克能教授汇报

随后,在刘俊峰教授的主持下,茅乃权教授、雷杰教授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赵景岚教授围绕日间病房的管理问题展开圆桌讨论。专家团队一致表示,通过专业团队合作、明确分工、标准化流程以及患者教育,日间病房模式能够高效管理大量患者并保证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且经济的诊疗模式。

图17.刘俊峰教授、茅乃权教授、雷杰教授和赵景岚教授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结束后,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田辉教授的主持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洁薇教授展示了《华西模式——肿瘤治疗一体化分享》的主题报告。她指出,华西医院肺癌中心在过去十年中建立了实体化MDT诊疗模式,覆盖外科、肿瘤科、中医科和康复科等科室,确保患者从入院起接受全流程MDT管理。同时,通过智能化平台和与60多家联盟医院展开合作,华西医院肺癌中心打破信息壁垒,显著提升了III期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此外,刘洁薇教授强调,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还积极参与国际肺癌联盟的工作,并发布相关白皮书,分享了宝贵的经验和创新成果,为提高全球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贡献了重要力量。

图18.刘洁薇教授汇报

随后,在田辉教授的主持下,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冰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王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成兴华教授围绕如何优化可切除III期NSCLC患者的诊疗路径展开圆桌讨论。专家团队表示,目前肿瘤中心大多均采用MDT诊疗模式进行全程管理,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患者的远期生存率,也促进了科室品牌建设和临床服务能力的提升。此外,内外科优势结合有助于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的开展。但专家团队也提出了该模式在实体化管理和内部协调上仍面临一定的挑战,需进一步优化。

图19.田辉教授、朱冰教授、王伟教授和成兴华教授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后,在湖南省肿瘤医院王文祥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胡牧教授围绕《迎接2025医保支付新常态》这一主题展开了汇报。胡牧教授介绍了全国67家医院案例的评审过程,评审模型强调组织结构、服务和业务流程的改进,以及能力和质量的提升,旨在优化医院管理和提高效率。此外,胡牧教授还指出了医疗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重点采用组织扁平化管理,引入竞争机制,缩短平均住院日,进行流程管理,并持续改进。

图20.胡牧教授汇报

随后,在王文祥教授的主持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王昊飞教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朱少金教授围绕胡牧教授的汇报展开了圆桌讨论。专家一致认为,当前医院的管理模式下,从院长到医生的政策执行越来越严格和细化,医保政策对医院的影响日益增强,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规范性和经济性,同时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实惠。

图21.王昊飞教授和朱少金教授圆桌讨论

大会总结

会议尾声,陆舜教授对全体与会专家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并表示本次大会为专家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交流与学习机会,令人受益匪浅。回顾整场大会,陆舜教授总结了三个主要观点:一是特瑞普利单抗围术期”夹心饼“免疫治疗适应证正式进入医保目录,开启了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新时代;二是本场大会针对当前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展开了细致的讨论,MDT作为可切除NSCLC的关键治疗模式,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途径;三是未来MDT模式应朝着更深入、更规范的方向发展,而不仅仅浮于表面。最后,陆舜教授殷切表示,肺癌治疗的进步离不开各位专家学者的努力,期待更多新药研发的开展与高效安全治疗方案的涌现,为肺癌治疗添砖加瓦,助力患者高质量长生存。

图22.陆舜教授总结致辞

*截至2025年1月13日

撰写:Eureka

审校:Ari

排版:Yian

执行:Squid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