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网络普及的后真相时代,我们常常面临着表达与沉默的两难选择:遇到不公,是否要站出来争得公道?遇到自己反感的事情,是否应该表达出来?要不要参与到他人的讨论之中?也许,有意见就应该提出,有质疑就应该面对,在符号系统中得到自我的话语权。但也有人觉得,智者寡言,凡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这个网络普及的后真相时代,我们常常面临着表达与沉默的两难选择:遇到不公,是否要站出来争得公道?遇到自己反感的事情,是否应该表达出来?要不要参与到他人的讨论之中?也许,有意见就应该提出,有质疑就应该面对,在符号系统中得到自我的话语权。但也有人觉得,智者寡言,凡事言多必失,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们的悲欢并不相通,而被误解又是表达者的宿命,有时发声的“孤勇”,可能带来的是更多的混乱与冲突。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在网络普及的后真相时代人们面临的表达与沉默的两难选择展开。一方面提出遇到不公、反感之事以及参与他人讨论时,应表达意见、质疑以获得话语权;另一方面又指出智者寡言,言多必失,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发声可能带来混乱与冲突。材料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让考生思考在后真相时代该如何抉择表达与沉默。这是一道两元关系型材料作文题,围绕关键词“发声与沉默”,阐述自己的看法。
如果选择“发声”,考生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写:
1.肯定表达的价值:①可以结合材料阐述“发声”对于个体的意义:遇到不公,要站出来争得公道;遇到自己反感的事情,应该表达出来;有意见就应该提出,有质疑就应该面对,才能在符号系统中得到自我的话语权。②可以分析“发声”的重要性,在新时代,勇敢表达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问题解决、促进交流与进步等。勇敢发声,可以纠正错误信息、为弱势群体发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用理性和正义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等等。可以列举一些网络正义发声成功推动事件解决的例子,呼吁人们在网络时代积极发挥正能量,如昆山反杀案中网友的理性讨论推动了正当防卫的认定。③也可以探讨如何正确“发声”,强调理性、客观、尊重事实和他人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如在后真相时代,要仔细甄别所获取的信息,不成为或少成为虚假信息的转发者;尽可能听听不同的想法、意见,保持对各种言论的谨慎态度;不要轻易被舆论影响,也不要把参与公共议题视为一种赶流行的方式。
如果选择“沉默”,考生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写:
2.强调沉默的智慧:①可以阐述沉默的意义,比如适当的沉默可以避免冲突、让人冷静思考、避免言多必失等。②可以分析沉默的合理性,提醒人们在后真相时代要保持理性和冷静。可以指出后真相人们容易被热点事件裹挟的现象,提出沉默也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智慧,避免盲目跟风和陷入网络暴力。如在信息不充分时保持谨慎、避免被情绪左右、防止自己成为网络暴力的参与者等。
如果选择辩证思考,考生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写:
3.探讨表达与沉默的平衡:既不一味沉默,也不随意发声,根据不同情况,合理选择表达或沉默,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分析“发声与沉默”并非对立两面,应当“鸣而起,默不退”,并结合具体事件,分析什么时候该发声,什么时候该沉默。也可以从“发声”和“沉默”的本质要求——实事求是,捍卫正义的角度来分析,发声也好,沉默也罢,只是表象与手段。手段上的辨析只是表层功夫,我们应当把握住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这个正确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去选择发生还是沉默,以实事求是,守护真相,捍卫正义。面对所发生的,我们要保持独立的灵魂,进行独立的思考判断,在该沉默时坚持沉默,在该发生时勇敢,做一哥特立独行却不失理性的大写的人。
立意:
1.理性思考,适时发声。
2沉默如盾守护真相,发声似剑捍卫正义。
3.不平则鸣,沉默不是后退。
4.适时沉默,但请别一直沉默。
5.观事之整体,择时而发声
6.以沉默窥知真相,以爆发护卫良知。
7.适时沉默,不畏发声。
【参考范文】
理性发声,于喧嚣中觅真知
在网络普及的后真相时代,信息如潮水般汹涌而至,表达与沉默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选择题。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方面,我们被鼓励在符号系统中争取话语权,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质疑;另一方面,又有人提醒我们,智者寡言,言多必失,发声可能会带来混乱与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抉择?我认为,理性发声才是于喧嚣中觅得真知的正确路径。
理性发声,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武器。当遇到不公之事,若人人都选择沉默,那么不公就会如野草般蔓延,吞噬社会的良知与正义。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们不能对他人的苦难视而不见,不能对社会的不公充耳不闻。当“小悦悦”事件引发社会对道德冷漠的反思时,是那些勇敢发声的人们,让社会开始关注公共道德的重建;当“疫苗造假”事件震惊全国时,是那些坚持揭露真相的声音,推动了相关法规的完善与监管的加强。他们的发声,虽然可能会遭遇质疑与攻击,但正是这些声音,成为了社会进步的催化剂,让公平正义的阳光能够照进每一个角落。
然而,理性发声并非是情绪化的宣泄,而是在深思熟虑后的表达。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会受到各种情绪的裹挟,盲目地跟风发声,却未曾思考自己所言的真实性与合理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声之前,要保持冷静与理性,对信息进行甄别与筛选,避免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不同的意见与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与背景,悲欢并不相通,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无端的攻击与谩骂。只有在平等、理性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讨论,才能真正达到沟通的目的,增进彼此的理解与共识。
此外,理性发声还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与思辨能力。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问题往往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我们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才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例如,在面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愤怒与指责,而应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角度去探讨问题的根源与解决之道。只有这样,我们的发声才能真正有价值,才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发声并非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力量。在一些复杂的情况下,过度的发声可能会加剧矛盾的激化,而适时的沉默则可以为问题的解决创造更多的空间与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对真理的追求与对正义的坚守,而是在权衡利弊后的明智选择。
总之,在这个后真相时代,我们既不能盲目地沉默,也不能冲动地发声。理性发声,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让我们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又保持谦逊与包容,以建设性的态度参与到社会的讨论与发展中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觅得真知,让社会在多元的声音中不断前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声音与沉默:在表达与沉默之间的抉择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后真相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声音所包围。网络的普及使得每个人都拥有了表达观点的渠道,然而,在这片喧嚣的海洋中,表达和沉默的选择却变得愈加复杂。面对不公与矛盾,我们究竟应该站出来发声,还是选择沉默以图安全?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表达的力量在于它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与改变。当面临不公时,沉默往往意味着纵容与默许。历史上,无数次的社会运动与变革,都是因为有勇敢的人站出来发声,抗击不公,争取权益。无论是民权运动、女权运动,还是环境保护运动,都是一些个体通过表达来唤起公众意识,推动社会变革的典范。每一次发声都有可能为无声的人们带来希望与改变,因此,在面对不公时,站出来争得公道,无疑是一种责任与义务。
然而,表达的自由并非没有代价。在社交媒体的世界里,发声可能带来误解与攻击。网络的匿名性使得许多人在评论区中肆意发言,言语的伤害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尤其是在涉及敏感话题时,倾诉自己的看法可能会引发激烈的对立与冲突。这种环境下,发声的人可能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面临人际关系的破裂与社会的孤立。因此,有人选择沉默,认为“智者寡言”,宁愿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沉默,以求自我保护和内心的平和。
在这两种选择中,我们该如何权衡?我认为,首先需要明确表达的动机与目的。发声是否出于对真相的追求,是否希望通过自己的声音引发更多人的关注与思考?如果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与对他人权益的关切,那么发声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若仅仅是出于情绪的宣泄,或者是在没有深入思考的前提下随意表达,那么这种发声可能更多地带来混乱与对立,而非建设性的对话。
其次,我们还需要考虑表达的方式与场合。有时候,表达并不一定要通过公开的方式进行,而是可以选择更为私密的渠道,比如和朋友进行深入的交流,或者在小范围内进行讨论。这种方式不仅能减少误解,还能让我们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在一些情况下,适当的沉默可能是为了更好地倾听他人的声音,理解不同的观点,从而形成更全面的判断。
此外,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也要学会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与判断。在后真相时代,信息的真伪往往难以辨别,而流言与谣言的传播也时常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表达与反驳可能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误解。因此,我们需要保持一种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和反思,确保我们的发声是建立在真实与理性的基础之上的。
最后,我认为,个人的声音与沉默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也有选择沉默的自由。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会在表达与沉默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发声并不等同于盲目的参与,沉默也并非是对不公的放任。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合,选择用声音去捍卫正义,也可以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选择沉默,以求更深入的理解与反思。
总之,在表达与沉默之间的选择,反映的是我们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在这个复杂的时代,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不公,也要学会理性地表达自己,努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与位置。
在后真相时代中寻找表达的平衡
在这个网络普及的后真相时代,信息的洪流如潮水般涌来,真相与假象交织,理性与情绪碰撞。我们时常面临着表达与沉默的两难选择:是该在遭遇不公时挺身而出,还是保持沉默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面对自己反感的事物,是该直言不讳,还是选择隐忍?是否应该积极参与到他人的讨论中,还是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
表达,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社会公正的呼唤。当目睹不公,我们内心的正义感会驱使我们去发声,去争取公道。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表达,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对不公说“不”的勇气,是我们对正义的坚守。
然而,表达并非总是带来积极的结果。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声音太多,真相往往被掩盖在无数的噪音之下。有时候,我们的发声可能会因为缺乏足够的证据或理性的分析而被误解,甚至引发更多的混乱与冲突。智者寡言,言多必失,这句话提醒我们,在表达之前,需要深思熟虑,确保我们的言论是基于事实和理性的。
此外,人们的悲欢并不相通,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价值观和生活经历都各不相同,这导致了对同一件事物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当我们试图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很可能遭遇他人的不解甚至反对。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表达,而是要学会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不同的声音,去寻求共识。
在后真相时代,找到表达的平衡至关重要。我们既要有勇气站出来为正义发声,也要学会在表达之前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准备,确保我们的言论是负责任的、基于事实和理性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尊重不同的观点,通过对话和交流来增进理解和共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不被表面的信息所迷惑。我们还要学会自我反思,审视自己的言论是否过于冲动或片面,是否有可能给他人带来伤害。
总之,在后真相时代,表达与沉默的选择并非易事。但只要我们以负责任的态度去表达,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就一定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以智慧和勇气,共同守护这个时代的真相与公正。
在表达与沉默之间——网络时代的言说艺术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前所未有的发声机会。互联网不仅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垄断,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然而,随着“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事实和情感似乎经常被混淆,人们在面对不公、反感之事时,是否应该站出来发声成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方面,有意见就应提出,质疑也应当直面。当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或社会正义遭到扭曲时,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方式。通过积极参与公共讨论,我们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不同观点间的交流碰撞,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例如,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起关于环保议题的讨论,能够吸引更多公众关注环境问题,进而促使政府采取更有效的保护措施;又如揭露某些不良商业行为,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
另一方面,“智者寡言”的古训也有其道理所在。过度频繁地发表言论可能会导致信息过载,反而不利于有效沟通。此外,由于立场差异和个人认知局限性的影响,有时候即使出于善意的表达也可能引起误解甚至冲突。因此,在决定是否发声之前,我们需要审慎思考: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是否足够全面?是否有能力以理性平和的态度参与讨论?以及我们的声音是否能真正为解决问题贡献力量?
对于那些可能带来混乱和冲突的敏感话题,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同样重要。如果直接对抗式地提出批评容易引发对立情绪,那么不妨尝试用建设性的建议代替指责;若担心个人隐私泄露或遭受网络暴力,则可以通过匿名渠道反映情况;当觉得自身知识不足以支撑论点时,先倾听他人意见,再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总之,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网络时代,如何平衡好表达与沉默的关系是一门需要不断修炼的艺术。我们要敢于发声,但也要懂得适时保持沉默;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网络世界中既不失自我,又能和谐共处,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社会舆论空间。
在表达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学会甄别信息真伪,避免盲目跟风或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同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轻易被煽动性言辞左右,努力做到理性发言。最后,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虚拟世界里,都要遵守法律法规,尊重道德伦理底线,让每一次表达都成为推动社会向善的力量。
《权衡表达与沉默,点亮理性之光》
在这个信息如洪流般奔涌的网络普及的后真相时代,表达与沉默犹如天平两端的砝码,时常让我们陷入两难的挣扎。是在面对不公时挺身而出,还是在纷扰中选择缄默不语?这一抉择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对自我价值、社会责任以及复杂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诚然,表达赋予了我们捍卫正义、展现自我的力量。当目睹不公,勇敢地站出来争得公道,是对正义的坚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而表达则是实现正义的关键路径。在历史的长河中,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他用激昂的话语,向世人控诉种族歧视的罪恶,为黑人争取平等的权利,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民权运动。在当今社会,网络曝光的各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环境污染等事件,正是因为有人勇敢地表达出来,才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同样,当我们对某些事情感到反感时,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在捍卫内心的价值观。参与到他人的讨论之中,在符号系统中争取自我的话语权,能够让我们的思想得以碰撞,智慧得以启迪。艺术家们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学者们在学术研讨中阐述独到的见解,这些表达都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然而,一味地盲目表达也可能带来诸多弊端。诚如古人云:“智者寡言,凡事言多必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在未了解事情全貌时,就急于发表言论,结果不仅未能解决问题,反而引发了更多的混乱与冲突。网络暴力便是典型的例子,一些网友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仅凭片面的信息就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给当事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此外,由于人们的生活经历、价值观等存在差异,“人们的悲欢并不相通”,表达者的意图很容易被误解。在这种情况下,不恰当的表达可能会适得其反,加深矛盾。
那么,面对表达与沉默的抉择,我们应如何权衡呢?这需要我们保持理性与冷静。在决定是否表达之前,我们要深入了解事情的真相,全面分析问题的本质。当面对不公时,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证据和能力去改变现状,那么勇敢地表达就是我们的责任;但如果情况复杂,我们的表达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混乱,此时,我们可以选择暂时沉默,等待合适的时机。在参与讨论时,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避免陷入无谓的争论。同时,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减少被误解的可能性。
“言论的花儿开得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 在表达与沉默之间,我们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能因害怕被误解而选择沉默,也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口舌之快而盲目表达。让我们以理性为指引,在合适的时机发出最有力的声音,用表达传递爱与正义,用沉默沉淀智慧与力量。如此,我们方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点亮理性之光,为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