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易激惹现象较为常见,它既可能是个体发育阶段的正常情绪反应,也可能是潜在精神病理的外在表现。深入探究青少年易激惹的相关问题,对于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如果您也为孩子ADHD、学习问题、情绪问题等而忧虑,可以微信搜索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易激惹现象较为常见,它既可能是个体发育阶段的正常情绪反应,也可能是潜在精神病理的外在表现。深入探究青少年易激惹的相关问题,对于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如果您也为孩子ADHD、学习问题、情绪问题等而忧虑,可以微信搜索关注金博智慧公众号咨询。
易激惹涵盖情绪 / 情感和行为两个层面的表现。在情绪方面,愤怒是其核心体现,通常由沮丧或挫折感引发;在行为上,则表现为攻击,如脾气爆发。反应性攻击作为攻击行为的一种,与易激惹紧密相连,它是个体在遭受挫折或威胁时,因愤怒而产生的冲动性情绪反应,可视为易激惹的极端行为形式。
依据持续时间,易激惹可分为慢性和发作性两类。慢性易激惹持续存在,与儿童的基本情绪变化并无直接关联,在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DMDD)和对立违抗性障碍(ODD)中较为常见。DMDD 通常在 10 岁前发病,其诊断需满足一系列严格标准,如脾气爆发严重且反复,与所处情境或挑衅程度不成比例;爆发频率每周 3 次及以上;爆发间隙心境持续处于愤怒或易激惹状态,且能被他人察觉;症状持续至少 1 年,并在家庭、学校、同龄人等至少两种环境中出现。ODD 作为一种破坏性行为障碍,其特征为至少 6 个月的愤怒情绪和 / 或违抗行为,患者的慢性易激惹表现多样,如过分敏感、情绪失控、愤怒爆发等,且强度和持续时间与诱发刺激常不相称,在多个场合频繁出现。
发作性易激惹则多见于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常伴随个体基本情绪的显著改变,如抑郁发作时可能表现为过度易激惹,躁狂发作时易激惹程度加剧,甚至出现身体攻击行为。在儿童青少年中,由于其情绪表达的复杂性,此类易激惹症状在诊断时需综合考虑发作病程、认知及行为改变等因素,如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以准确判断是否符合相应疾病的诊断标准。
按照体验和表达形式,易激惹可区分为紧张性易激惹(严重的脾气爆发)和阶段性易激惹(脾气爆发之间持续存在的愤怒情绪)。这两种形式在临床上高度相关,难以精确区分。研究发现,紧张性易激惹对成年期的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具有独立预测作用,阶段性易激惹则与 ODD、物质使用障碍以及危险性行为和攻击行为相关。此外,ODD 的易激惹维度与后期的抑郁和焦虑存在联系,挑衅维度与注意力缺陷 / 多动障碍(ADHD)和品行障碍有关,伤害维度与攻击行为密切相关。
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易激惹主要由奖励和威胁处理异常所引发。在奖励处理方面,存在多种功能障碍。奖励学习和预测错误缺陷较为常见,这使得易激惹青少年在面对奖励事件时,无论是初始学习阶段,还是在奖励情况变化需要调整行为的反向学习过程中,均表现出明显不足,例如 ODD 儿童在奖励学习中纹状体和额下回调节减少。认知控制缺陷也不容忽视,当预期奖励被拒绝或意外获得奖励时,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反应异常,抑制性控制水平低的儿童愤怒水平更高,且易激惹和攻击的青少年在事件相关电位测量中表现出 P3 振幅降低和 N2 振幅降低等异常电位。此外,易激惹的学龄儿童在接受奖励时情绪过度积极,且在奖励遗漏时,转移空间注意力的能力下降,同时伴有杏仁核、纹状体、顶叶和后扣带等区域的功能障碍。
在威胁处理方面,易激惹青少年存在对威胁的注意力分配增加、敌意归因偏见和面部识别缺陷等问题。他们会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威胁、愤怒的面孔,在编码显著性刺激区域表现出过度活跃,且常将模棱两可或中性的社会刺激视为具有威胁倾向,这与高水平的愤怒和身体攻击密切相关。在面部情绪处理上,易激惹患者易将中性面孔误读为敌意面孔,对中性面孔产生恐惧,并伴有杏仁核功能障碍,在标记正面和负面情绪方面也存在普遍缺陷,需要更强烈的情绪信息才能准确识别。
在药物治疗方面,氟西汀可降低间歇性爆怒障碍成年患者的攻击性和易激惹性,帕罗西汀对女性经前期烦躁障碍的易激惹有效,但在儿童中的应用尚未得到有效验证。丙戊酸钠对伴有易激惹症状的躁狂患者治疗反应率相对较高,但这主要是随着情绪症状改善而带来的易激惹改善,总体而言,情感稳定剂在易激惹治疗方面仍需观察。
心理治疗对有愤怒和攻击问题的儿童青少年效果显著,通过帮助患者学会以适应性方式思考和应对引发愤怒和攻击的社会情境来发挥作用。
生物反馈疗法能显著改善易激惹青少年对社会刺激的偏见,国外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其可降低攻击性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及减少 DMDD 患者的易激惹。
目前,青少年易激惹的相关研究多是基于健康人群和精神疾病的背景下进行的,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对易激惹进一步细化,检查介导易激惹的大脑机制是否因不同的疾病诊断而异,以及不同表现形式的易激惹是否存在不同的生理机制。
来源:一周看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