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疫苗要来了?打一针以后就可以不吃降压药了?告诉你实情

360影视 2025-01-15 08:16 1

摘要:在现代社会,健康问题始终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当我们谈及那些隐匿在日常生活中,悄无声息影响着无数人生命质量的疾病时,高血压无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首个《全球高血压报告》宛如一记警钟,向世人揭示了高血压的严峻现状:全球范围内,约三分之一的成年人

在现代社会,健康问题始终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当我们谈及那些隐匿在日常生活中,悄无声息影响着无数人生命质量的疾病时,高血压无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首个《全球高血压报告》宛如一记警钟,向世人揭示了高血压的严峻现状:全球范围内,约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深受高血压的困扰,患病人数竟高达 13 亿之多。

而我国,同样未能幸免,已然成为高血压发病的 “重灾区”。依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2》的数据,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已攀升至 2.45 亿,更为严峻的是,高血压的发病趋势正朝着年轻化迈进,患者数量持续呈现增长态势。这一数据的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担忧,以及对社会医疗资源的巨大挑战。

高血压疫苗:希望之光初现,却仍需漫长征途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慢性疾病,犹如一颗隐藏在体内的 “定时炸弹”。它不仅显著增加了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还可能引发肾脏疾病、视力下降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目前,临床上控制血压的主要手段依旧是药物治疗,患者需要日复一日地按时服药。这一过程,对于许多人而言,不仅繁琐,还伴随着对长期服用降压药可能产生副作用的担忧。然而,若停止用药,血压失控,对健康的危害更是不堪设想。

就在众多高血压患者为此苦恼不已之时,一则消息如同一束希望之光,照亮了大家前行的道路。2023 年 7 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刊登的一项新药临床试验结果显示,RNA 干扰药物 Zilebesiran 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安全性以及具有剂量依赖特性的降压效果。最为关键的是,仅仅一次给药,就能实现长达 6 个月的持续降压。

这款被寄予厚望的 Zilebesiran 高血压疫苗,其降压原理在于抑制血管紧张素原,而血管紧张素原正是血管紧张素唯一的前体。通过这种方式,它能够有效限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所导致的补偿性血管紧张素激活,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并不意味着高血压疫苗已能立刻投入市场,造福广大患者。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汪芳明确指出,当前高血压疫苗仅仅通过了一期临床试验,距离真正上市,还需跨越二期、三期试验这两大重要关卡。据保守估计,这一过程大约还需要 4 至 5 年的时间。这期间,研发团队需要面对无数的挑战与未知,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即便未来高血压疫苗成功上市,也并非意味着患者就可以高枕无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高血压疫苗属于治疗疫苗,并非预防疫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替代部分降压药物,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但并不能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并且,这种疫苗需要定期注射,一旦抗体活性减弱,就必须再次注射,绝非打几针就能一劳永逸地永久替代降压药。

长期服用降压药,务必避开五大认知误区

在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庞大,每 10 个成年人中,大约就有 3 人患有高血压。而高血压,已然成为诱发心脑肾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一旦确诊,患者往往需要终生服用降压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然而,在长期服用降压药的过程中,很多患者存在着诸多认知误区。

误区一:无症状,便无需服药

在高血压患者群体中,存在这样一部分人,他们认为只要身体没有明显症状,血压就不会高,自然也就无需服药。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实际上,很多高血压患者即便血压处于很高的水平,身体也可能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这主要是因为患者的身体逐渐适应了较高的血压水平。但这种表面的 “平静” 实则暗藏危机,如果此时不及时服药降压,极有可能引发一系列心脑血管不良事件,诸如脑出血、急性心梗等严重疾病,这些疾病一旦发作,往往会给患者带来难以挽回的伤害。

误区二:惧怕药物依赖性,拒绝服用降压药

相当一部分确诊高血压的患者,因害怕药物的依赖性,担心一旦开始服用降压药,就再也停不下来,从而对服药产生抵触情绪。但这种观念是极其错误且危险的。实际上,降压药本身并非成瘾性药物,不会让身体产生依赖性。之所以需要长期用药,根源在于高血压是一种无法彻底治愈的慢性疾病,患者只能通过按时服药,将血压稳定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以此来预防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倘若盲目停药或拒绝用药,血压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大大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几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误区三:随意增减降压药剂量

在服用降压药的过程中,有些患者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随意增减药物剂量。但他们却不知,任何降压药都有其规定的最高剂量,一旦盲目加量超过这个限度,很容易引发危险。此外,不同的降压药之间可能存在成分重复的情况,若叠加服用,相当于进一步加大了药物剂量。这会导致患者血压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进而引发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诱发脑梗、心梗等严重疾病。

误区四:照搬他人治疗方案用药

每一位高血压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对药物的反应都不尽相同,因此,适合的降压药种类以及剂量也存在差异。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患者为了图方便,会按照别人的治疗方案盲目用药。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用药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嘱咐,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确保用药的安全与有效。

误区五:血压正常后擅自停药

一些患者在服药后,发现血压降至正常值,便自行决定停药。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服药后的血压下降只是暂时的,随着药物在体内的浓度逐渐降低,血压会再次升高。因此,患者不应在血压恢复正常后就擅自停药。若需要调整药物或增减药量,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擅自行动,以免影响病情的控制。

高血压元凶揭秘:并非食盐,而是钠元素

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除了按时服用降压药,饮食控制同样至关重要。在大众的认知中,往往认为食盐是导致高血压的罪魁祸首。然而,真相并非如此简单,高血压的真正元凶并非食盐本身,而是食盐中所含的钠元素。

钠离子在人体中承担着参与细胞外渗透压调节的重要职责。当体内钠离子含量过高时,会促使血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导致组织间的水分通过血管壁大量涌入血液。这一过程会使得血容量显著增加,最终导致血压升高。

实际上,食盐中的钠仅仅是我们日常摄入钠元素的一小部分来源。在生活中,还有许多食物的含钠量同样不容小觑,尤其是以下几类食物,高血压患者最好尽量少吃。

调味品:“隐形盐” 的藏身之处

酱油、烧烤酱、豆瓣酱以及味精鸡精等各类调味品,看似用量不多,但其中却蕴含着较高含量的钠元素。在日常烹饪过程中,如果不加以注意,随意添加这些调味品,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量的钠。因此,在做菜时,一定要注意控制这些调味品的使用量,警惕这些 “隐形盐” 对血压的潜在影响。

腌制食物:高钠的典型代表

咸菜、腐乳等腌制类食物,以其独特的风味受到不少人的喜爱。然而,这类食物却是高钠的典型代表。以 10g 腐乳为例,其含钠量竟占了人体一天盐分摄入的 83%;而一颗咸鸭蛋的含钠量,更是超过了人体一天盐分摄入量的一半。由此可见,这类腌制食物的钠含量之高。因此,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严格控制这些腌制食物的摄入量。若实在想吃,可以搭配香蕉、橙子等高钾的水果一同食用,以平衡体内的电解质。

面制品类:高盐 “隐藏者”

挂面、面包等面制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也是很多人餐桌上的常客。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面制品同样是高盐的 “隐藏者”。例如,100g 挂面中大约含有 3g 的盐分。这是因为在制作面点时,加入适量的盐可以增加面筋的强度,使面点更具弹性。因此,高血压患者在日常食用面食时,要尽量少喝汤,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同时,在购买面点时,一定要仔细查看配料表,优先选择钠含量较低的产品。

加工肉类:盐分 “重灾区”

香肠、培根、腊肉、午餐肉罐头等常见的加工肉类,在制作过程中,为了延长保质期、提升口感,往往会添加大量的盐分。这些加工肉类虽然美味,但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却是健康的 “大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高血压患者要尽量减少这类加工肉类的食用量。如果想吃肉,可以多选择新鲜的蔬果进行搭配,以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减少钠的摄入。

零食:钠元素的 “隐藏角落”

薯片、薯条、炸鸡、蔬菜干、饼干等零食,是很多人休闲时光的最爱。然而,这些零食中的钠元素含量同样不低。虽然偶尔吃一点不会对血压造成太大影响,但如果经常食用,且不加以控制摄入量,很容易导致体内钠元素超标,进而影响血压的稳定。因此,高血压患者在享受这些零食的美味时,一定要注意控制食用量,不能让它们成为危害健康的 “定时炸弹” 。

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虽然目前无法完全治愈,但只要患者能够正确认识它,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治疗,同时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就能够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来源:辽沈晚报辽阳时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