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智观察所:金先生您好。很高兴有这次采访机会,谈一谈您这本大作《英伟达之道》。根据书中“致谢”这一章节的阐述,您写这本书的动机来自一封电子邮件?从敲出第一个单词到书最后出版,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对话/观察者网 心智观察所】
心智观察所:金先生您好。很高兴有这次采访机会,谈一谈您这本大作《英伟达之道》。根据书中“致谢”这一章节的阐述,您写这本书的动机来自一封电子邮件?从敲出第一个单词到书最后出版,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金泰:我这本书是从去年5月开始写的,我想大约在今年8月左右提交了本书的书稿,所以前后一共15个月左右。整个过程的时间表非常紧凑,我必须非常努力地按时完成,就像英伟达员工努力工作的那种感觉差不多。
金泰与其著作《英伟达之道》
心智观察所:您在动笔之前,和英伟达CEO黄仁勋有过交谈?
金泰:我是在华尔街从事投资基金工作时认识他的。当时大约是2000年代早期,他正在为英伟达筹集用于二次发行的资金。当时黄仁勋就已经让业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他交流时,确实会感觉正在和一个真正了解技术和业务的人交谈。
具体到这本书,一开始的几个月,英伟达没有给予什么资源信息上的承诺,他们也没有告诉我他们是否会在成书过程中帮助我。但在我采访了大概十几位英伟达的前员工之后,一个消息开始传回英伟达内部——一个叫金泰的记者正在做一份非常严肃和实质性的写书的工作,于是英伟达方面决定全力合作。他们对本书贡献颇多,比如安排采访他们的高级管理团队、联合创始人、早期其他合伙人和入职公司的老员工等等。而且,我获得了很多和黄仁勋一起交流的机会。
我上一次遇到黄仁勋是2024年6月份——那时其实是见他的最佳时机,因为我当时已经做好了几乎所有的事前研究,也准备了要问的问题。他非常友好,而且回答问题时非常坦率。很多时候他会重复其他会议上讲过的十几个故事,我一开始担心他在交谈时会和在会议上发言一样,会去重复那些故事,但是并没有。他对我提问的有关英伟达历史上的问题几乎直言不讳,他非常不想让这本书把英伟达描绘得过于积极正面。
他说英伟达历史上前15年的管理非常糟糕,他也犯了很多错误。他开玩笑说,如果他不必与英伟达历史上的前15年有什么关联,那对他来说就真的没啥问题了。
他其实不想把公司前15年的业绩算到自己头上。我认为这有点太消极了,因为尽管英伟达有起有落,但在前15年里也仍然是一家让业界瞩目的半导体公司,而且是美国历史上增长最快的芯片公司之一。可以说英伟达开始的十几年就给未来打好了一个基础。
虽然英伟达取得了巨大进步,达成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目标,但他并不满意。我认为黄仁勋成功的部分原因在于永远不会对企业的进步感到满足,他总是在寻找让事情变得更好和改善公司的方法,以及不断地探索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所以每当他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高管在电话里和他交谈时,他首先会说“你还有什么可以做得更好的”。他从来不太把“我们获得了一份大订单”“我们有了一次惊人的产品发布”等放在心上,他也总是关心你如何改进眼下的事情,他非常谨慎,不会故步自封,也不会自满。
因为他知道,科技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颠覆的历史,大公司可能一度处于领先地位,但经常会被后来居上的初创公司或竞争对手超越,所以他一直对此非常警惕。
黄仁勋 资料图心智观察所:所以说这本书至少在事实核查方面肯定有所保证,毕竟英伟达和黄仁勋本人给你提供了很多一手资料。你还有什么特殊的信息源渠道吗?
金泰:这就是互联网的神奇之处,我不知道人们是如何在二三十年前写书的,那时候你得给人们打电话,然后问“你在家吗?”。
现代社会的奇妙就在于有社交网络和LinkedIn。我几乎能够在社交平台上找到每个人,就像你在美国使用LinkedIn一样,这是一个面向行业内专业员工的社交网络。所以几乎每个美国人都有一个LinkedIn账号和页面。在过去30年里,我给想与之交谈的几乎所有人发消息说“我想和你聊聊”,很多时候我都会得到肯定的答复。所以每当英伟达发生重大历史事件时,我都能与负责那个项目的顶级的两三位高管交谈。
就我能获取的实际历史事实而言,我不会说这个过程很容易,因为我必须亲自和他们深入交流,比如与他们进行数小时的视频会议,这样的方法是可操作、可实现的。
我对目前手上的这个项目充满了憧憬,部分原因是之前还没有人写过关于英伟达的书。而且所有的英伟达员工都为公司取得的巨大成功感到自豪,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让我们知道那些故事和历史。英伟达的崛起是现代科技史上最令人难以置信的商业成功故事之一,但还没有人为此写过书,这本身就让人有些诧异了。而且所有英伟达的员工都想让他们的故事能被公开讲述。
心智观察所:您的书中提到了黄仁勋提倡的“使命才是老板”(mission is the boss),他的管理行为和为英伟达塑造的扁平化组织明显有别于许多美国科技巨头,您在书中也已经提到了很多后者遴选CEO的弊病,那么为什么黄仁勋有如此强烈的使命感?
金泰:我认为“使命才是老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确实与很多大公司有很大的不同,这一概念意味着把公司和客户利益放到突出的位置上。
在美国,许多大型公司都存在一个问题,而且在中国可能也是如此,那就是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不同项目经理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而且员工的决策往往和直接上司的利益挂钩,他们在想,我怎么能让我的老板在其他老板面前看起来更好?对CEO来说也是如此,玩一种让数字看起来更好看的游戏。高管之间也有很多内部斗争,谁为某事赢得了荣誉,谁来背锅,等等。
因此,这些行为意识成了推动公司决策方向的动力,导致的结果就是公司经营不断瘫痪和缺乏决断性。你想开一个会,想推动一个议程,需要得到五个不同的经理点头才能前进,这种机制减缓了决策进程,这就像在流沙中游泳一样困难。
英伟达喊出了“使命才是老板”,要求一切都在某一次会议上完成。黄仁勋要求去除那种缓慢臃肿的要开五次会才能决定一个事项的官僚程序,鼓励尝试不同项目经理在争辩中推进工作进程,在其他公司,这些项目经理往往为了邀功和操纵数字指标而互相争斗。
黄仁勋领导下的企业文化,如果发现有人试图玩弄内部办公室政治,即为了升职或加薪试图让自己看起来业绩很好,那么他会当着所有人的面羞辱那个人。他会质问:“你在做什么?这是在完成任务吗?这样做是为了帮助你,还是为了帮助公司?”他告诉我,有了这样的工作心态和企业文化,被当场斥责的人就不会再那样做了,因为他们会在整个公司的员工面前感到尴尬。
当然英伟达的员工也有不少从其他大厂跳槽来的,比如惠普和IBM。一位英伟达的高级工程师告诉我,你几乎必须对这些从其他公司跳槽来的员工心态进行重新“编程”,因为他们太习惯生意场上的人情世故,比如在背后给别人捅刀子,把本不属于自己的功劳揽为己有,等等。大公司内部发生着太多糟糕的事情,充斥着各种官僚主义的弊病。
黄仁勋能够重组公司管理架构,使其扁平化,摆脱这种功能失调的办公室政治。这种办公室政治就像一种疾病,随着公司越来越大,它会在公司内部蔓延,而且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这种病症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心智观察所: 所以保持决策信息的透明度很重要。
金泰:是的,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讨好你的老板,试图让他看起来更体面。
心智观察所:我看过一些媒体的报道,说英伟达内部直接向黄仁勋汇报的人多达60多个,这是很让人震惊的,这意味着他必须精力充沛。感觉美国的大公司很少采用英伟达这样的管理体系。
金泰:英伟达的一位高管告诉我,经常来英伟达参加董事会的人都会说,黄仁勋需要一个办公室主任。但他不会这么做,他需要和下属直接交谈。过去向他汇报的人有40个左右,但现在变成了60多个。
英伟达能以信息透明的方式来运作自身的管理,而且黄仁勋很少一对一和下属交谈——他不会像大多数公司的CEO那样与COO、人力资源部门开会,并进行一对一的沟通,问“你的职业发展如何,如何提高职业技能”等。黄仁勋说他手下的这些人都是圈子里的佼佼者,是各自领域最优秀的专家,“我信任他们”,他每天所做的就是给高管等人发大量的电子邮件。
此外,英伟达还有另一个非常独特的做法,我认为没有其他公司这么做,就是“top 5 Emails”(公司中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黄仁勋发送他们最关心的“五件事”),公司的每个员工每周或每两周给他们的团队和老板发一封电子邮件,讨论和询问市场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通过这个方法,黄仁勋就可以知悉“我正在做什么,竞争对手在做什么,我看到了什么趋势,我应该让我的队友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事情”等五件最重要的事情,还包括公司是否在项目上落后了,或者AMD是否在与竞争对手合作。黄仁勋每天收到和阅读来自全公司的100封最热门的“top 5 Emails”,让他几乎对公司可以有非常全面和完整的了解,他可以将公司的发展方向转移到重要的事情上。
资料图黄仁勋的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在技术方面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他会阅读大量有关人工智能和图形渲染技术的论文,并且将这些文章发送给英伟达的其他员工,他始终关注最新的技术趋势。因此,凭借这些知识,他能够告诉员工们该做什么,并以此方式加以引导。
我认为大多数美国公司只善于开会,让COO或业务集团的高级管理人员通过开会的方式告诉领导人最新信息,但实际上这些人往往只会告诉CEO好消息。黄仁勋领导的公司文化是让每个人都必须对他诚实,希望员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所有实时信息,诚实地向上层传递最新的状态报告。所以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管理公司的方式,我认为这种方式非常独特,并且对英伟达很有效,而且我认为更多的公司应该效仿这种做法。但问题在于,绝大多数的公司领导没有像黄仁勋这种思想火花和技术智慧来管理公司。
心智观察所:您在书中也叙述了黄仁勋的个人身世,包括他的青少年时代,以及从中国台湾地区移民到美国的经历。黄仁勋的工作纪律、热情和管理方式,是不是和东亚文化的根基息息相关?
金泰:培养直率而质朴的诚实教育非常重要。黄仁勋做生意时,他依靠这些品质一直在不断改进,一直在学习和阅读。这是一种非常东亚的心态,非常注重公平和以任人唯贤为基础,根植于东亚文化的价值观。
很多美国公司的做法是,他们提拔员工是因为员工工作了很长时间、资历老,而不是因为员工表现优异;英伟达不这样做,如果某员工真的很年轻,而且表现出很大的潜力,黄仁勋会给他更多的报酬和更多的股票激励,并迅速提拔他。
有一位工程师叫乔纳·阿尔本(Jonah Alben),加入英伟达团队时很年轻,大家从一开始就知道他有着天才级别的技术水平。黄仁勋说有一天我可能会在乔纳·阿尔本手下工作。所以他总是关注员工的潜力,如果你有才华,他就会迅速提拔你,并给你丰厚的报酬。
所以我认为,这种任人唯贤、直言不讳、不太顾及个人感情的管理方式更多的是基于诚实沟通,而不是过分关注“我不想让对方难堪”。亚洲父母往往会告诉他们的孩子“我不想让你难堪”,不会指出孩子们到底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在英伟达,黄仁勋管理公司的方式是,他会告诉员工他们做错了什么,以及他们如何改进,所有这些都是来自东亚文化教养。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出身相对卑微,他并非来自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职业道德和努力工作的方式就源于此。
他曾开玩笑地说,他打扫的卫生间比历史上任何一位CEO都要多。他在丹尼餐厅、在肯塔基教会学校上学时都打扫过卫生间,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比如在俄勒冈乒乓球中心打扫地板,通过打扫卫生赚来的钱参加比赛,他获得了美国乒乓球公开赛青少年双打比赛的第三名。我和一个失去父亲的女孩聊过,她给《体育画报》写了一封信,表示“我见过一个球员名叫黄仁勋,未来肯定大有可为,你们应该重点报道他而不是那些参加比赛的富家子弟”。
黄仁勋从十几岁时就形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在他后来的职业发展中真正显现了出来。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故事——一个出身卑微的人通过努力工作,凭借自己的天赋获得了成功。
年轻时的黄仁勋
心智观察所:这确实和勤奋的东亚文化有紧密关联。这五年来该公司的股价可以用飙升来形容。持股的很多员工成了百万富翁,有媒体说这些人多半处于“半退休”状态。他们是否需要额外的动力去努力工作,这会不会让黄仁勋产生困扰?
金泰:有些媒体文章确实有这种说法,我不知道我是否同意这种说法。我采访过很多人,比如黄仁勋本人其实已经非常富有了,但他比任何人都努力工作,他整个周末都不会闲着,他一直工作到周日晚上。当我和这些资深员工、高级管理人员交谈时,他们都想成为下一个黄仁勋。
所有这些人都已经足够富有,他们看起来再也不用工作了,但他们想追随黄仁勋的步伐,因为他们看到英伟达正在改变世界。所以他们和黄仁勋一样努力工作,想成为像黄仁勋那样的人。
我喜欢很多留在英伟达的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英伟达供职了十多年甚至二十五年,我不认为他们的职业道德发生了太多改变。如你所知,英伟达的市值越来越高,是美国历史上表现最好的股票,如果按年回报率来算,它确实是排名第一的股票。如果你在1999年的英伟达股票中投入10000美元,即便你之后不再投入资金,现在就已经价值4000万美元了,这太疯狂了。
这么多人一直选择留在英伟达,公司每年都会公布离职率,只有3%,这些人要么辞职,要么在休息日退休。而加州和硅谷的平均离职率约为15%。所以,绝大部分员工都愿意留在公司,因为它一直在不断前进,取得胜利。公司正在业界产生巨大影响,员工的财务状况也非常好,所有这些事情几乎就像一个良性循环。
英伟达股价近几年来急速增长
心智观察所:半导体是一个周期性的行业,有起有伏,在行业下行压力之下,我们确实看到英特尔等美国头部的半导体企业都有不少裁员。刚才谈到离职率,英伟达确实给人感觉很少有裁员的情况出现。
金泰:英伟达在起步早期的时候有过裁员,比如在他们刚推出第一批芯片时,就遭遇了惨痛失败。在公司初创期,英伟达的前两款产品都失败了,它不得不解雇一半以上的员工。2008年左右,它又一次裁员了。30年的历史中大约裁员了两次。
我听说黄仁勋仍然对此感到难过,因为他把英伟达员工视为自己的家人,他觉得他让“家人”失望了。甚至两三年前也就是2022年,在ChatGPT问世之前,高科技行业正处于艰难时期,很多美国科技公司都在裁员。黄仁勋说,我们真的不想裁员,我们会削减开支——那是在人工智能热潮之前。所以他确实不想把裁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心智观察所:您的书中详尽描写了CUDA生态壁垒形成的过程,您认为这种如同当年X86般的事实性垄断地位会延续多久?可能的创新颠覆者会从什么环节或领域涌现?
金泰:CUDA这个话题确实非常有趣,虽然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表现不佳,但这实际上反映了黄仁勋的长远考虑。GPU可以分解很多计算工作负载,黄仁勋认为有一天业界会意识到这一点,高性能计算的未来是GPU而不是CPU,他希望在这种转变发生时英伟达在场。当时预判这可能需要15年的时间才能实现,但黄仁勋不想放弃。
他继续投资CUDA,华尔街分析师给他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比如“这会损害你芯片的毛利率”、“你花了很多钱在芯片设计上,如果你砍掉所有的CUDA项目,你就可以制造出更便宜的芯片”,等等。而他坚持要投资这个项目,坚信这是行业的发展方向。后来证明他是对的。
大多数其他公司会在两三年之后放弃产生不了经济效益的项目。黄仁勋与此相反,因为他非常害怕长远计划被打乱。他知道在硬科技发展历史上,存在很多好项目遗憾地被中途砍掉的情况。他希望在计算行业转向时CUDA能发挥作用,这也能让英伟达处于业态转变发生时的最佳位置。
从之前的计算机游戏3D图形的技术进展到2000年年初的可编程GPU等,以及当人工智能浪潮出现前夕,CUDA的作用就已经开始显现。英伟达教全世界所有的学生、教授和大学如何用CUDA编程,并向所有人传播这种意识。所以当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起飞时,英伟达的CUDA在软件库和开发者编程体系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长远规划在英伟达和黄仁勋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在计算机历史上,很多大公司都有在某一方面的独特研究,但能否走得长远就是另一回事了。Xerox PARC因创造Windows等闻名,但它们从未将这些研究成果商业化。柯达制造了数码相机,但从未成功在数码相机领域有所建树,因为他们主要通过销售实体胶片赚钱。英伟达则是要创建有用的技术且能为自身带来后续收益的研究。
我在书中重点写到的几件事情之一就是光线追踪技术,他们在这项技术被整合到游戏GPU之前已经研究了10年。还有DLSS 3.0(注:神经图形技术,可利用AI成倍提升性能,从而在图像重建过程中创建全新的帧并显示更高的分辨率),他们研究了6年。
“光线追踪”开启/关闭画面对比
如果你问现在的电脑游戏玩家为什么宁可溢价也要为图形渲染GPU支付数百美元甚至更多,他们会说因为有光线追踪和DLSS,这是英伟达分别研究了10年和6年的两项技术。黄仁勋愿意持续投资,持续改进,实施技术储备。而大多数其他公司是由华尔街、MBA和金融人士运营,它们不理解技术,只关注季度性和年度的收益,所以它们可以操纵股价,英特尔很长一段时间都这样做,这破坏了公司的成长前景,只专注于短期收益。他们用赚来的宝贵资金进行股票回购和支付股息给股东,而他们本应该用这些钱投资新技术,他们落后了,遇到了大麻烦。
心智观察所:既然提到英特尔,它的CEO,帕特·格尔辛格,我现在不得不称之为前CEO,因为几天前他刚刚退休了。他之前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英伟达的CUDA护城河其实没有那么高深,是很浅的。他这个说法当时让业界很诧异。
金泰:他之前在英特尔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并且一度是英特尔Larrabee项目(注:英特尔公司的通用图形处理器GPGPU的开发代号/核心代号)的负责人,是英伟达的直接竞争对手,但后来他被公司踢出去了。帕特·格尔辛格本人其实非常懂技术。英特尔后来取消了Larrabee项目,因为它短时间内没有创造收入,也不会立即获得成功。
就像我所说的,CUDA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黄仁勋愿意投资15年。出于某种原因,英特尔不想长期投资于现在成为计算模式中心的产品。大约从两年前开始,整个计算基础设施正在从CPU转移到GPU,这个过程主要由英伟达来带动。英伟达看到了计算机行业的未来。
大量的科技公司都在支付数十亿美元将10万台英伟达GPU连接在一起,支撑惊人的计算能力来运行AI工作负载。而黄仁勋在2019年就看到了这一点,即世界高性能计算的未来在这些庞大的服务器内部的数据中心里。
无论是通过投资还是收购,当下一个大事件发生时,英伟达都能完美地定位自己。我认为下一个大事件将是数字生物学和机器人技术,英伟达目前正在进行数字生物学以及研究可以治愈癌症的药物,同时也在研发机器人技术,创造可以在工厂甚至个人工作中使用的机器人,为下一个科技革命浪潮提前布局投资。
心智观察所:但在你的书中,你提到即使英伟达的一些员工也不相信公司的成功是自然演变的结果。帕特·格尔辛格之前声称英伟达的成功是一种偶然。
金泰:纵观英伟达的历史,他们在1990年代第一次推出视频游戏渲染工具时有一定的幸运色彩。如果约翰·卡马克当时没有编程Quake,那会让英伟达的产品推出花费更长的时间。我不知道你是否玩过那个时代的视频游戏——Quake是约翰·卡马克制作的视频游戏,极大地拓展了计算机游戏的市场空间。如果在平行世界里,约翰·卡马克没有制作Quake视频游戏,英伟达可能会减少10%的制造力,但那可是推动英伟达“飞向月球”的关键催化剂。
《雷神之锤》(Quake)游戏页面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ChatGPT上。如果没有人创建Transformer架构,ChatGPT就不会被制造出来。如果ChatGPT没有出现,大家可能不会意识到AI有多么强大,可以在很多丰富的场景中如此有用。但在过去的30年里,每一次大事件发生时,英伟达都有最好的解决方案。
部分原因来讲,英伟达是幸运的,但另一部分原因是,在很多时间节点上,英伟达擅长拥有可以帮助新生态起飞的最佳产品。
心智观察所:1999年,英伟达用“GPU”命名GeForce 256,在半导体行业中也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这是英伟达营销团队打破工程师思维、力排众议的结果,如何看待芯片行业“营销”这个概念?马斯克很排斥营销,他的观点有没有道理?
金泰:我在书里提到了两派的分歧,市场营销人员坚持认为GPU这个概念就是“下一艘船”。当时业界的焦点都在CPU上,而英伟达的营销团队非常聪明,他们希望买家为其GPU芯片支付更多的钱。当时GPU和CPU的晶体管数量已经差不多了,那为什么不创造一个与CPU相匹配的术语呢?英伟达是GPU的创造者,并且打造了GPU开发者平台CUDA。
心智观察所:今天的英伟达不仅仅是一家半导体公司,如前所述,他们在生物技术领域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他们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连接了半导体芯片设计与药物设计,你是否相信未来英伟达会打造成一个芯片设计、药物创新和一些机器人开发的商业帝国?
金泰:有一些业务范围,英伟达过去并没有尝试优先发展,而是喜欢与合作伙伴一起来做,他们没有像Bristol-Myers Squibb这样的公司拥有30年的药物数据。对英伟达来说,开发药物疗法等将会很困难,因为他们没有经验和所需的所有数据。但他们将与这些公司合作,比如他们正在与一家名为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的初创公司合作,该公司利用GPU设计和研发药品。英伟达可以帮助这些公司改进AI模型和算法,比如如何生成在药物设计行业中效果更好的AI模型。
对于很多赛道,英伟达其实不太擅长,比如他们制造了一款名为Nvidia Shield的游戏机,但并不成功。英伟达大多数成功的点都在硬件和芯片领域。
心智观察所:是的,英伟达的图形渲染工具在目前的数字孪生技术中也大有可为。
金泰:英伟达做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作之一是与许多EDA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些3D机器学习技术,这家公司本来也是从游戏图形计算起步的。原理非常相似,因为在许多视频游戏中有很多相互射击的场景,如何模拟子弹在空中传播,以及如何击中墙壁或击中人,所有这些都是物理模拟,而这正是数字孪生所做的。如果需要设计一辆汽车或建造汽车的工厂,可以通过算法建模,先看看布局是否有效,换言之,可以先在计算机中完成模拟仿真,而不必实际建造汽车或工厂进行测试,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建造成本。
心智观察所:现在业界对英伟达有不少批评的声音,主要是担心采用英伟达GPU集群的数据中心会产生大量能源消耗,需要用到大量的水和电力。
金泰:它确实使用了大量的电力,但它创造了我们以前从未拥有的能力。当前的Blackwell GPU比他们一直在销售的Hopper GPU强大30倍。
它消耗了更多的电力,但这些电力也转化为了更多性能,利用AI做更多的事情来造福大众,也创造了更多的需求,因为人们想出了更多使用这种大量计算能力的方法。如果所有这些计算能力需要更多的电力,但能带来巨大的生产力提升,那么它是值得的。如果它能带来改进癌症的治疗方法,能提升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如果所有这些事情都能实现,那么哪怕有一些能源消耗,也是值得的。
心智观察所:如果让你来向广大读者传达一个信息,给他们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去购买和阅读你的这本书,那理由会是什么?
金泰:在我的研究和写书的过程中,我感觉我的肩膀上“扛着一个黄仁勋”,他告诉我个人生活和工作生活中如何聪明理智地做事。如果你读我的书,你将学到黄仁勋用来建立一个成功公司的所有秘密管理哲学,每个人都可以从学习这些成功经验中受益——黄仁勋在过去三十多年是如何掌管这家世界上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公司的。如果你读我的书,你也会找出这些秘密。我已经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了这些成功经验,我真的感觉到我的肩膀上有一个“AI黄仁勋”,通过学习英伟达公司运营的方式,我明白了如何更好地做事。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