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非遗版”春节,我们怎么过?代表委员热议海派春节习俗传承与保护

360影视 2025-01-15 11:45 2

摘要:去年12月初,“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农历乙巳年将迎来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与此同时,我国过境免签政策全面放宽优化,努力打造“中国入境游第一站”的上海,如何将游客流量转化为促进消费、发

春节,中华民族传承千百年的传统习俗,每个“小我”与“大家”共同书写的文化记忆。

去年12月初,“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农历乙巳年将迎来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与此同时,我国过境免签政策全面放宽优化,努力打造“中国入境游第一站”的上海,如何将游客流量转化为促进消费、发展经济的增量,这是一篇值得研究的大文章。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

2025上海两会现场,“首个‘非遗版’春节,上海怎样过?”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结合工作本职或是调研所得,代表委员们提出,应从人文经济学角度进一步研究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及其蕴藏的魅力、潜力、活力,上海应在保护与传承好海派民俗的同时,以全球化的视野做好产品供给、场景供给与情绪供给。

古老而灿烂的海派年俗,站在开放的大门口,邀请世界游客共同奔赴这场海派年味,让全世界都来过中国节。

打响“新海派春节”IP,提升文化认知情感共鸣

象征着团圆的年夜饭,众多年俗中最郑重的时刻之一。

“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年夜饭套餐预订人次同比增长近50%。”市人大代表,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周卫红带来一组数据:春秋旅游2025年春节的预订人次、营收等指标已超去年同期,总预订人次增长17%,总营收增长47%。

“春节申遗成功,对大家来说很自豪。就像是全世界人民跟我们一起过节,把仪式感拉满”。周卫红提及今年春节,多项免签政策红利释放,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境外流量接踵而至。为此,春秋推出了遍布中国各地的25条春节非遗文化旅游线路产品。与往年相比,文旅方面在延续了去年民俗年味产品设计的基础上,特地挖掘各地的非遗传承和体验活动,融入文旅产品中。

“大家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春节年俗喜闻乐见,将传统文化与时尚气质衔接,上海是做得最好的一个城市。”周卫红说。

市政协委员、台盟市委委员陈乐介绍,当前上海已经列入非遗名录的春节习俗有30多项,包括本帮菜烹饪技艺、海派剪纸、崇明水仙传统栽培技艺、闵行区的马桥手狮舞、上海黄酒传统酿造技艺、龙凤旗袍制作技艺、鸿翔中式女装制作技艺等等,海派年俗在做好传承脉络梳理的同时,还应当进一步思索,如何做好产品化、精细化、定制化,从而将体验感做到极致?

陈乐认为,扣住拜年、守岁等节日仪式感细节的同时,应当注意文化传承、情感链接。对技术的应用需抱谨慎态度,不应仅流于表面形式,更应该注重非遗背后的文化故事,提升游客的文化认知和情感共鸣。

“在春节演艺文化和体验产品中,可以将传统技艺、习俗特色与当代审美、时代愿景和人们的情感需求结合起来”,市政协常委、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思考的是传统文化习俗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海派文化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当代性特征,应当打响“新海派春节”IP品牌,发挥海派文化跨界创新的特色与优势,创作“小而精”数字化体验式场景,与当代审美同频共振。

提炼年味文化符号,牵引文旅商体展联动创新

近年来,每逢春节临近,就有众多身着汉服、手提灯笼的游客穿梭于豫园九曲桥上,一轮明月映照古今。

翻看明朝县志,就曾记载上海城隍庙、豫园地区举办新春灯会的热闹场景,“花灯高照,灯市红火,街上红男绿女,人潮汹涌”这样的春节场景,代际传承,定格在古人与今人的记忆中。

市人大代表、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徐晓亮认为,在当下,无论是非遗记忆还是海派年味,都要注重打造文旅商体展联动创新发展的业态与场景。“要把更多好的年味文化符号提炼出来,同时也要通过消费,让一代代的匠人、一代代的文化能传承下来。”

以走过30年的豫园灯会为例,从传统文化、古老典籍中汲取灵感,去年豫园灯会首次出海,在法国亮相,今年则开启“山海奇豫记”丛林篇,展现美美与共的文化理念。开园至今,平均每日客流量近8万人次。牢牢抓住豫园灯会这一文化IP,黄浦江畔老城厢“大豫园片区”,成为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承载场景。

与此同时,也有代表、委员提出,尽管灯会等场景化的海派年俗已成为上海地区独特的春节文化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口碑,但与一些享誉全国的春节年俗相比,上海的春节文化特色尚显单一,未能充分展现其独有魅力。建议在豫园、罗店、莘庄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海派年俗地标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各区域特色,打造差异化的春节体验。

IP短剧出道,做好春节文化的世界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寄托了意涵丰富的情感表达。

陈乐说:“春节是一种感觉,每个人心里的春节都可能有一个特别的故事。”

要做好春节文化的世界级传播,内容表达至关重要,而火热的短剧兴许是个不错的载体。“打造短剧+春节主题+海派年俗+文旅目的地系列IP短剧,用镜头故事赋能上海讲好海派年俗的故事,并进一步将这些IP短剧场景与上海本土特色商品相结合,如老字号糕点、手工艺品等,以及具有上海特色的纪念品,实现文化与商业的双赢。”陈乐建议。

听到春节申遗成功的消息,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凯捷颇为兴奋。从扫尘、贴春联、挂年画到吃年夜饭、拜年,春节包含的一系列年俗活动,蕴含的都是人们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期许和向往。近几年,她发现欧美、澳大利亚等地也会组织烟火表演、舞龙舞狮,贴合中国游客的需求。

回到上海,各大热门商圈虽挂起喜庆的春节装饰,但总感觉时尚有余、韵味不足,距离心中的年味还差了一分。“城市发展要承载更多文脉民俗。”郑凯捷认为,在城市中传承春节等年俗文化,就要丰富提升节庆文化的深刻感知体验,激发群众热情,改变行为轨迹,释放烟火活力,带动节庆消费。

来源:文汇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