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郭加强老师的毕生经历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他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充满爱国热情。年轻时期的他就以国家、民族兴亡为己任,积极投身于爱国学生运动;一九四九年后,心怀解除大众疾苦的壮志,在贫穷落后的国情下,艰难地开创和发展我国的心血管外科事业。在探索心血管疾病外科治疗
1974年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手术室里
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手术正在紧张进行
郭加强教授带领团队
在资源匮乏、环境艰苦的情况下
首次为一位被严重心绞痛折磨的患者
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中国首例冠脉搭桥手术成功实施
2024年
中国首例冠脉搭桥手术成功实施50年
我们学会了什么?
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忆我的导师郭加强
郭加强老师的毕生经历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他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充满爱国热情。年轻时期的他就以国家、民族兴亡为己任,积极投身于爱国学生运动;一九四九年后,心怀解除大众疾苦的壮志,在贫穷落后的国情下,艰难地开创和发展我国的心血管外科事业。在探索心血管疾病外科治疗的崎岖道路上,艰辛地跋涉了五十多个春秋,取得了不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更为突出的是为我国心脏外科文革后的复苏、普及、提高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我国心血管外科重要创始人之一。
郭加强教授出生于1923年,他的青少年时期,正值国难当头,民不聊生。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政府的昏庸、人民生活的惨象强烈地震撼了他那颗年轻的心,激化了他炽热的爱国热情。就读于中央大学医学院的他,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治病必须先救国。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毅然暂时放弃学业,参加国民党青年军,远征中缅边境,抗击日军。抗战胜利后回到医学院继续学业,同时积极地参加各种爱国活动。
1949年,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地从事地下活动并出色地完成党分配的各项任务。他曾担任中大分校(丁家桥)学生应变会主席,并且被任命为应变会公开党组组长(这是当时地下党唯一不是单线联系的组织),负责应变会秘书、宣传、组织和联络工作,和广大师生一起冒着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和暗杀的危险,积极地开展宣传、组织和发动群众的工作,投身于护学校、反迫害的各项政治斗争。
1951年,刚从医学院毕业的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心怀报国大志,参加了抗美援朝手术队,接受了保家卫国战争的洗礼。回国后,他在协和医院完成了住院医师的培训,为日后成为杰出的医学专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6年,他奉命调到了解放军310胸科医院,在该医院完成了主治医师的训练。1958年,他随院迁至阜外医院,开始了他的心脏外科生涯,从师于当时阜外医院心脏外科主任侯幼临教授。
在名师教导下,他虚心好学,勤学苦练,勇于开拓。当他刚刚步入我国心脏外科领域不久,全国暴发了文化大革命,我国刚刚起步的心脏外科事业遭受灭顶之灾。在那“反对技术权威、打倒‘臭老九’”的年代,导师同许许多同道一样,被迫离开自己心爱的专业,下放至江西永修县卫生部干校,接受“再教育”。
1971年9月重病缠身的侯幼临教授意外的病逝,使本已重创的阜外医院心脏外科雪上添霜。1972年7月,导师被当时的革委会紧急应召回到阜外医院。当时中国大地的上空仍布满阴霾,阜外医院和全国各地的医院一样,诊疗工作几乎完全停顿,技术人员散失,设备条件凋零不堪。他本人的党籍和职务也均未恢复,但是他不计个人得失,冒着被再次“打倒”的危险,艰难地开始了恢复和发展心脏外科的工作。当时我国刚起步的人工心脏瓣膜外科已完全停顿,婴幼儿先心病外科和冠心病外科都属空白,与国际相比有极大的差距。
为此,导师倡议组建了三个研究组:冠心病外科组(1973年)、心瓣膜组(1974年)及婴幼儿先心病组(1978年),亲任组长并直接参加临床科研工作。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和同道们披星戴月、艰苦奋斗,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成就。
1972年成功地开展了我国第一例室壁瘤切除术;
1973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正式的心脏外科术后ICU;
1974年成功地完成了我国第一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开创了我国冠心病的外科治疗。
心瓣膜组与703所合作,研制出我国第一枚牛心包生物瓣(BN型),并于1976年成功应用于临床,BN型牛心包瓣置换成功填补了我国瓣膜外科生物瓣置换的空白。
同时,积极地将此项技术推广至全国六十多家医院,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瓣膜外科的发展,及时地挽救了大批急待治疗的心脏瓣膜病人。
1974年11月,郭加强主任(左二)正在实施我国首例冠状动脉搭桥术
“BN生物瓣膜及临床应用”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经受了磨练的导师如鱼得水,一心扑在发展我国心脏外科事业上,并进一步取得了丰硕的临床成果。
1976年及1982年分别成功开展体外循环下2岁及1岁以下小儿心内直视手术;
1985年他组建了婴幼儿专用病房、专用术后ICU和手术室,使阜外医院婴幼儿先心病外科步入正轨;
1988年他成功开展了体外循环下新生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从而明显提高了阜外医院婴幼儿先心病外科治疗整体水平,为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7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液氮保存的同种瓣膜和血管库并将同种血管和瓣膜应用于临床;同一年,他在国内首次成功完成了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动脉Switch手术,用外管道矫治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合并肺动脉狭窄,用Rastalli手术矫治右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狭窄;
1989年在国内首次将同种带瓣血管片应用于法鲁氏四联症根治术;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确定了我国法鲁氏四联症患者右室流出道重建标准并在国内推广;
1990年首次在国内应用心尖-降主动脉外管道的方法治疗先天性左室流出道及主动脉发育不良的复杂畸形。上述开创性工作明显提高我国复杂先心病的外科治疗水平。他所领导的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旁路手术以及溶栓疗法等的研究和推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创了冠心病的综合治疗,使当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死亡率下降接近国际水准。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冠心病外科的发展,他积极开展新技术,1987年及1988年先后成功开展国内第一例胃网膜右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巨大室壁瘤左室腔内成形术,使阜外医院冠心病外科在国内保持了领先地位,为我国冠心病外科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生物心脏瓣膜的研制及临床应用”1980年获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11月6日吴英恺教授(右二)与郭加强(右一)、朱晓东(右五)、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姚震(右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一山(右三)教授合影
导师一生曾有过两次临危受命:第一次是1973年,他受命担任阜外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在中国正处于历史的特殊时期,医学领域同样面临着重重困难的情况下,以过人的胆识含辛茹苦地开拓心脏外科事业及奋力弥补我国心脏外科尚属空白的领域。
第二次是1983年,他受命担任阜外医院院长。1982年,安贞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成立,本就缺乏的业务骨干大部分被抽调出支援这两家医院,此次人员的调动给医院造成巨大的困难,当时心脏外科工作的各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每天的心脏手术虽然只有两三台,时常是他自己的手术还未完,其他年轻大夫的手术就告急,此时的他心急如焚。
坚强的导师,没有被暂时的困难所压倒,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阜外医院只能发展,决不能垮下”。
他坚持管理和业务两不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休息时间,亲自给年轻大夫讲课,对照心脏标本传授手术技术。如此苦心教导,阜外医院年轻的一代迅速成长。他廉洁正直,正派公道,励精图治,不辞劳苦,充分调动各职能科室的能动性,共同为医院的发展鞠躬尽瘁。在他和全院同事的共同努力下,阜外医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业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阜外医院的科研整体水平提高了,但他没有忘记中国心血管外科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没有忘记上任伊始的誓言:阜外医院要立足院内、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为此,他组建了中国心血管技术协作培训中心。与此同时,他没有忘记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更好地造福于我国的心血管病人。
他担任院长的九年中,共接待来自33个国家423批2326人次外宾参观、访问;与美国的罗马林达大学医学院建立了姊妹医院;与日本大学医学部第二外科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聘请了6个国家10位著名专家、教授担任医院的名誉顾问,极大的拓展了阜外医院在国际上的影响。他还先后派出321人出国进修和参观访问。
老一辈专家取得的一系列开创性成就,加之中国心血管技术协作培训中心的巨大影响以及对外交流的丰硕成果,铸造了阜外医院的辉煌。阜外医院也因此成为了具有国际影响、全国一流的心血管病专科医院。
1991年做复杂手术
心怀苍生,福赐九州。七十年代末,我国的心脏外科事业历经了十年政治动乱后,整体水平较低。当时全国不少省市心血管外科还处于空白或停顿状态,即便是勉强坚持过来的医院,常规的心脏手术都经常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出现严重出血,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出现主动脉瓣损伤,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缺修补术后残余漏等等。
针对这些情况,导师带领大家及时总结了1016例动脉导管闭合术、1187例室缺修补术、1083例房缺修补术的经验,这些大量报告在国内外当时均属罕见。通过深入的临床研究和总结,为心脏外科常规手术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且通过这些经验的推广,明显提高了上述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心脏外科病人众多,单靠大城市的几家或十几家医院,手术量远远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当时全国所能完成的心脏手术量尚不及心血管病人的1%。很多病人,特别是边远地区的病人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手术治疗早早地死亡。在阜外医院等上半年或一载而得不到手术的病人,那一双双无助的眼神,在全国各地挣扎于生死线的心脏病人的痛苦呻吟,深深地刺痛着导师的心。“早年革命,不就是为了劳苦大众能脱离苦海吗?”。
学运所铸就的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处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他,没有满足于个人所取得的成就,没有满足于自己医院的进步,而是以对人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切地关注着全国心脏外科事业的发展。身为阜外医院院长的他发誓,要竭尽所能为更多的心血管病人解除痛苦。他以阜外医院为基地,于1982年组建了中国心血管技术协作培训中心,近二十年来,他所领导的培训中心与全国26个省(市)103家医院形成协作网络。
通过派出技术队伍、培训当地专业人员以及向基层引进国外专家及技术等措施,促进全国44家医院建立了心外科,使30家医院的心外科得以复苏,29家医院已解体的心外科得以重组和发展,培养了各类专业人才2000余名,为数十万心血管病人解除了痛苦。使我国的心脏外科事业从瘫痪到复苏,从停滞到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心脏外科的发展。
1992年10月河北省丰宁县
手术示范
导师教育培养学生遵循古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在传授技术和经验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人文和求学精神的培养,经常告诫学生们:从医,为官,首要的是学会做人。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自己宽阔的胸心。要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病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这就是激励你们不断探索的永久动力。他对学生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学生们:在治学的道路上,一定要不畏艰难,勇于开拓。
导师一生共培养了二十六名研究生。这其中包括:德国柏林心脏中心副院长翁渝国教授,原医科院党委书记现天津泰达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刘晓晨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吴清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何国伟教授,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阜外医院现任院长胡盛寿教授。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阜外医院和全国各地,亲聆他的教诲,由他手把手教导的学生成千上万,他们大都已成为各自岗位的业务骨干,真是桃李满天下。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