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综合征:厌工又厌人

360影视 2025-01-15 18:44 1

摘要:以往探究职场倦怠,常归咎于自身如同机械零件,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毫无情感的重复劳作,仅是庞大生产体系中的微小一环,又或者完全不认同所从事的工作内容,自然难以收获成就感。

作者 | 石头城平凡的鱼仔

岁末年初,这段日子仿佛被拉长,成了全年最煎熬的时光。此时,职场倦怠如潮水般涌来,达到顶峰。

以往探究职场倦怠,常归咎于自身如同机械零件,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毫无情感的重复劳作,仅是庞大生产体系中的微小一环,又或者完全不认同所从事的工作内容,自然难以收获成就感。

在社会学领域,这种制度被称作“层级制”。但随着时代变迁,工作折磨人的形式愈发多样,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业务的频繁变动等都成了新的“元凶”。

工作带来的痛苦,似乎自古以来便是不变的定律,然而,探究痛苦的源头、剖析人是如何被制度所异化的,始终具有非凡的意义。

· 01 ·

泰勒模式与福特模式 马克斯·韦伯提出层级制理论,约在1910至1920年间,彼时欧美社会的各类组织尚未广泛采用层级制,各组织因自身情况而有着不同的组织架构。组织的层级化、理性化趋势当时仅是初露端倪。

尽管韦伯条分缕析地描绘了理性层级组织的特征,但这些特征并非他率先发现,组织的层级化也非他一手推动。他只是精准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组织发展的前沿动态,并加以理论化阐述。

真正为现代社会的组织层级化奠定关键基础的,是与韦伯处于同一时代的美国人,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

泰勒如今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祖”,其在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则》(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中,首次提出商业生产组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厂,应当采用更科学的管理模式。

泰勒主张,工厂管理需科学地划分层级,并为各层级明确相应的职责与权限,再依据工人的专业技能进行分工,让每个人都能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如此合作方能高效。

他甚至提出,工厂应将一件商品的生产过程科学地拆解为多个步骤,精准测量并制定每个步骤最高效的标准流程,然后让工人根据自身专长或训练,负责相应环节,以标准化动作完成任务。后人将这套科学管理理念称为“泰勒模式”或“泰勒主义”。

泰勒提出此理念之初,并未迅速获得广泛认可,反而遭到工人和工会的猛烈抨击,他们指责这种管理方式完全不把工人当人看待,彻底丧失了人性。泰勒最终也在遭受诸多攻击后抑郁离世。但在现代社会理性化的大潮中,他的这套组织运作模式逐渐被更多人所接受。

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且大获全胜的代表人物,便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福特。

福特汽车当时订单众多,但产能却难以跟上。当时的汽车制造模式,是一组人共同完成一辆车的制造,这种方式不仅容易陷入混乱,还严重缺乏效率。

于是,福特借鉴了泰勒的做法,将汽车生产改造成在泰勒模式下已初具雏形的“流水线”模式,同时整个公司全面采用理性分层的层级制。

结果,福特汽车的产能实现了翻倍增长,企业运营也变得井然有序。这种借助科学管理的层级制进行大规模生产制造的方式,后来也被称作“福特模式”。自此,层级制才真正广泛地拓展到社会的诸多领域。比如餐饮行业。

像麦当劳这样的现代快餐连锁店,就采用了层级管理搭配流水线作业的模式。后厨根本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厨师,所有人甚至连学徒都算不上,仅有负责统筹管理的店长以及各层级负责相应机械性工作的员工。

员工们无需苦练刀工、培养味觉,只需知晓薯条炸制时长、面包烘烤时间,依照规定操作,便能成为“汉堡组装流水线”上的一员。

过去在餐厅后厨打杂,是为了有朝一日能独当一面成为大厨;如今在后厨打杂,却是为了能更精准地遵循理性计算设定好的规则,充当与其他员工无异的机械零件。

近代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瑞泽尔(George Ritzer),以麦当劳的运营模式为蓝本,将“理性化的层级制”或“福特模式”换了个更时髦的称呼:“麦当劳化”。

他提出了“社会的麦当劳化”概念,指出除了餐饮业,教育、建筑、医疗等诸多领域也都采取了与麦当劳相似的运作方式。

不过,相较于韦伯的理性化理论,“麦当劳化”这一说法其实并无太多新意。

· 02 ·

理性化的层级组织怎样抹去人性?

早在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理念时,就有人指出,这种组织运作模式不只是实现了“理性化”,同时也陷入了“去人性化”的困境。

在层级制与流水线的结合下,理性化使得各产业中的每个人,都沦为了在流水线上不断重复相同动作的机械零件,人被迫要像机器一样运转。甚至,人尚未被机器人所取代,仅仅是因为在当下,人比机器人更为廉价。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到,促使所有现代人必须采纳科学计算思维模式的理性化趋势,宛如一座牢笼,将所有人困于其中——用当下的话来讲——要么只能沦为机器人,要么只能变成计算机,却唯独失去了思考、情感以及人性。

其实,在理性化趋势中并非完全没有情感,只是连人的情感本身,也被当作商品来交易。也就是说,情感必须置于“成本 - 收益”的计算框架内进行考量与表演。

对此,韦伯的结论是,整个社会文化都转变成了“机械般的化石”,专业人士丧失了人本精神,消费者失去了内在心灵。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样的人已经什么都不是了,但现代人却误以为这是人类进步的体现。

如今学界普遍认同,正因为理性化的层级组织抹去了人性,仅依照预先经科学计算设定好的模式运行,虽然组织层级化的初衷是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但往往导致了僵化、不知变通,最终既没有效率,也不见得有多少效益。

韦伯对层级制和流水线的批评,起初并未受到太多重视。人们只是觉得层级制稍显不近人情,但毕竟是科学的成果。

后来,有几部著作将层级制与人类近代史上一件极为震惊三观的大事联系在了一起,这才使得韦伯的那句话被后人重新挖掘出来,当作先见之明的至理名言。

这些著作中较为经典的有两部,一部是由出生于德国、二战时期因犹太人身份逃至美国的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于1963年出版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另一部则是出生于波兰,后来在英国利兹大学任教的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于1989年出版的《现代性与大屠杀》。

这两本书都在探讨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事件。二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纳粹政府都被描绘成一个丧失人性的邪恶组织。因其丧失人性、缺乏理智,所以才如此邪恶。然而,这样的认知却被阿伦特所打破。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聚焦于二战纳粹政府中专门负责大屠杀事务的官员艾希曼。艾希曼在德国战败后改名换姓逃至阿根廷,后来被以色列秘密情报组织摩萨德发现,并被抓到耶路撒冷接受审判。

身为犹太人的阿伦特特意前往耶路撒冷旁听审判,目睹了一件极为奇特的现象。

艾希曼并非人们想象中的恶魔,在德国以及阿根廷,他的邻居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很有礼貌、容易相处的人。但艾希曼始终拒不认罪。他的理由是,他只是忠实地执行层级组织安排的任务。勤勉工作、认真生活,何罪之有?

对此,阿伦特提出了那个著名的概念——平庸之恶。真正可怕的恶行并非邪恶之人的蓄意行凶,而是官僚制剥夺了所有人的思维能力、是非判断力后所引发的行为。

而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类似的观点。

鲍曼指出,过去人们常认为战争中的大屠杀是丧心病狂的残杀行为,但纳粹的屠杀却并非如此,甚至完全相反。

纳粹的屠杀理性地追求效益与效率最大化,整个屠杀过程采用了科学管理方式,遵循层级流水线的逻辑进行。

此前,人们普遍认为层级制意味着科学管理,这种追求科学的精神,也是现代性的精神。鲍曼却认为,以理性、科学的层级制为标志的现代性,并不一定能为人类带来更美好的生活,反而可能完全相反,成为一种强大且可怕的破坏力量。

· 03 ·

层级制僵化如何得以缓解?

如今社会学对层级制基本没什么好印象,原因在于层级制过于理性地划分了各层级的权责,导致一方面个人责任被稀释成组织责任,另一方面组织的僵化无法灵活应对现实中各种出人意料的情况。

对于这种观点,我一直心存疑虑,因为它预设了人在层级组织中一定会严格遵循规章制度行事。

但凡有过上班族经历的人都明白,几乎所有人都会在上班时间偷闲。所以,组织成员严格遵守层级制的情况即便不是完全不存在,但若直接将其当作预设,当作组织效率僵化的必然原因,并不符合现实。

而且我们在与层级组织打交道时,有时会遇到一种情况,即对方以规则为借口拒绝办事。

比如办事人员要求我提供材料,可以无限制地层层加码。对方总有办法推卸责任。因此,官僚制的问题并非单纯的僵化,而是有人故意利用职权使其僵化。

层级制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权责明确导致组织参与者“踢皮球”,恰恰相反,是因为权责不明确,所以大家才会急于“踢皮球”。现实中的事务千奇百怪,很多都超乎想象,但组织规则的制定必然存在漏洞,所以层级组织总会遇到无法照章办事的任务。

此时,对于组织成员来说,准备越多能证明自己与此事无关的文件,他就越安全。层级组织的僵化很可能并非因为办事没效率,而是因为它根本不想办事,想方设法地不去办事。

但我们也不能预设所有人面对复杂事务都一定想逃避责任。很多时候,人是真心想帮忙解决复杂问题的。

层级组织在理论上常常强调其特征是职责清晰,但现实情况是,组织遇到的事务往往难以厘清到底该由谁负责。这个时候,层级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层级组织如何应对责任不清的情况。

如果一个社会中,人们习惯于遇到责任不清的事务就不去梳理清楚,而是只从自身利益出发,想着如何从中捞点好处就走,将最终后果推给下一个人承担,这种“替死鬼”逻辑就会导致一个结果:

由于这样的社会总是在惩罚负责任的人,因此当层级组织遇到责任不清的情况时,组织内外的人都会想着利用层级制的特点来推卸责任。

最终没人能从中获益,大家都宁愿“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谁倒霉谁遭殃。在“惩罚负责的人”的常态下,没人愿意去解决问题。

相反,如果一个社会中,大家愿意“讲道理”,即遇到比较复杂的事务时,愿意梳理头绪,善待负责的人,那么即便层级制有僵化的可能性,它也不一定就会产生僵化的结果,反而很有可能发挥出层级制背后理性的力量。

来源:石头城平凡的鱼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