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山市中医院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头雁”,紧抓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和试验区的宝贵机遇,以提升疑难复杂重症的医疗技术能力为核心,积极构建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西翼的高水平中医医疗中心,为中山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持续推动贡献其“独家秘方”。每月举办
“效果立竿见影!”在火龙罐疗法的体验现场,饱受肩颈疼痛之苦的李阿姨在完成治疗后,疼痛显著缓解,连声赞叹其神奇。
“治疗过后,我的腰部灵活多了。”张先生因打篮球过度导致腰部酸痛,体验完针刺运动疗法后,感觉舒畅了许多。
中医药健康夜市的摊位挤满了前来体验的市民,多种别具一格的中医疗法展示,让市民们眼界大开,纷纷发出由衷赞叹。
中山市中医药健康夜市。
自2023年6月以来,中山成为获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的城市。一块“国字号”招牌落地的背后,积淀了中山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努力探索与实践。
中山市中医院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头雁”,紧抓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和试验区的宝贵机遇,以提升疑难复杂重症的医疗技术能力为核心,积极构建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西翼的高水平中医医疗中心,为中山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持续推动贡献其“独家秘方”。每月举办两期的中医药健康夜市,正是中山市中医院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秘方”之一。作为全省首个中医药健康夜市,中医药健康夜市已成功举办16期,惠及超过8万名群众。
构建标准,创新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模式
中山市中医院的另一个“独家秘方”是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模式创新。
在中山治未病模式的基础上,中山市中医院正式首推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模式创新。该模式将中医治未病、中医诊治、中医康复有机串联,致力于构建一个以紧密型中医医联体为纽带、以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信息平台为支撑的标准化中医药“防治康”中心。在该中心内,遴选中风病、胸痹病、骨痿病等发病率高、中医药诊疗优势明显的病种作为试点病种,将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健康服务与慢病管理相融合,引导试点病种患者在管理网络中参照分级诊疗原则合理流动,打造“防”“治”“康”三个环节高效协作的运行机制,发挥中医药优势,为中医药服务医改新方向提供借鉴。
“以胸痹病为例,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数量庞大,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健康服务模式将成为应对此类疾病的关键策略。”中山市中医院党委书记赖海标表示,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健康服务模式的重点是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优势,将中医药介入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全流程,全面打通关键节点,全力构建“重预防、精治疗、快康复”的一体化中医药医防融合新机制,实现将“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的转变,最终达到减少疾病发生的目的。
据了解,中医药“防治康”中心的构建尤为严谨。医院会参照标准化中心建设模式,根据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分层级制定建设方案、建设标准、验收标准,并对试点医疗机构进行技术培训、建设指导和质量把控。赖海标表示,中医药“防治康”中心的资质证明必须由中山市卫健局组织专家开展验收后颁发。
针灸科·推拿科·传统治疗中心。
合作赋能,开创中医药创新融合发展之路
在中医药研究及成果转化方面,中山市中医院也开辟了一条中医药创新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中山市中医院以现代科学技术(代谢组学、真实世界研究、循证医学等)系统化诠释中医药科学问题,科学阐释中医药机理。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山市中医院通过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等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学开展院校合作,引进了高水平科研团队。同时,通过校地合作、省市合作等多方合作方式,该院打造了多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和中心,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赋能。
“与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合作交流也是中山市中医院的重点工作之一。”赖海标表示,中山市中医院各工作室通过全面收集整理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医案、笔记、读书临证心得、论著、论文等原始资料,总结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运用于临床实践,并基于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等开展系列中医药研究及中药制剂、新药研发,推动优质中医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实现落地转化,助益更多临床患者。不仅如此,中山市中医院还利用紧密型医联体作为连接点,设立名医工作室落户基层,将优质的中医药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强化中医药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中医药科研思维。据悉,中山市中医院已在13个镇街的18家基层单位成功建立了51个基层名中医工作室。
引育技术,打造“传—诊—治”集成化平台
为了传承好中医传统诊疗技术,中山市中医院设立了中山市中医药技术中心。作为收录着众多中医传统诊治技术的“聚宝盆”,该中心具有独特的中医特色内涵以及成熟实用的中医医疗技术治疗体系,是经全面整合中医院中医传统疗法资源而成立的一站式传统治疗中心。
以“传”字为牵引,该中心锻造“1+6+N”中医特色疗法技术链。刘氏毫火针疗法作为标志性技术,于2022年获广东省及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医院积极推进非遗传承项目保护应用,在省内外成立4家非遗传承实践基地。以“诊”字为驱动,该中心建设了“针灸—专科”中医特色科间协作诊疗模式。经过十多年的跨学科协作与探索,针灸科与全院各科室共同形成了一批成熟、疗效突出的中医特色技术诊疗方案和一套成熟实用的中医医疗技术治疗体系。同时,以“治”字为核心,该中心还凭借180余种中医特色疗法,每年为大量患者提供精准、个性化的中医特色技术服务,广受就诊患者青睐。
通过特色技术传承工作室、成立学术委员会、举办面向基层开展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培训班等形式,中山市中医院致力于将该中心打造成中山市中医药适宜技术孵化培育基地及中山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地。
智慧共享,推动“互联网+中医药”服务
在提升用药便捷度和安全性上,中山市中医院积极开展智慧共享中药房建设,实现中药的共享配送和全链条质量溯源。
目前医院与药企合作共建中药配剂中心,首创并大力推行“院企合作·共享中药”新模式,为市民提供智慧共享中药服务,服务范围主要为32家中山市中医院以及市内外医疗机构单位,每年为市民调配、煎煮、免费配送中药超过500万剂。据了解,目前中山市中医院开展的个性化中药临方加工种类主要包括膏方、胶囊剂、水丸、蜜丸等药物制作以及中药打粉。
“将制作和服用复杂的药物制成方便携带和服用的剂型,不仅能提升患者的用药体验,也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便捷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赖海标表示,医院开展的个性化中药临方加工服务在满足患者特殊用药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医院还推出中山市首家中医互联网医院,提供在线咨询、在线问诊等服务,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中医诊疗体验。目前,中医药互联网医院平台已涵盖30多个专科、超130名医生,提供疾病咨询、在线复诊、药品续方等服务。患者可通过手机绑定就诊卡,在小程序上选择科室及医生发起咨询或问诊,并可在24小时内得到专业医师的回复。
中山市中医院中药配剂中心+智慧共享药房。
改善体验,推动中医服务模式创新
中山市中医院预住院中心。
“一床难求”曾让不少患者苦恼。而如今,中山市中医院忧患者所忧、想患者所想,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为了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中山市中医院推出了一系列细致暖心服务措施。其中,“一次挂号管三天”政策,确保患者在初诊后因检验、检查结果未出而未能完成治疗时,三天内复诊无需再次挂号。同时,通过“全院一张床”和“预住院”模式,缩短候床时间,有效缓解“住院难”问题。针对部分疾病诊断明确、病情相对稳定,需择期住院治疗(特别是部分手术治疗)的患者,“预住院”先检查后住院这一做法得到了患者的点赞。
赖海标表示,下一步,医院将在“预住院”期间,提升中医药健康科普、中医治未病诊治等方面的服务能力,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在中医医保支付改革创新方面,医院积极推动医保支付改革创新,协助市医保局在全省率先实施中医特色治疗病种、中医日间治疗病种、中医康复治疗病种等多种中医医保支付方式,减轻患者负担。
活态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形式
作为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示范项目,中山市中医院担当着高水平传承中医药技术与经验的主体责任。对此,赖海标透露,“医院正积极开展对多层次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治疗精粹的传承、发展创新、推广普及工作。”例如,中山市中医院积极与校地合作,通过建设临床医学院、创建国家中医师规培化培训基地、开设杏林学院、布局多层次名老中医药工作室、设立名老中医传承平台等措施,采用师承教育、培训班以及向基层工作室辐射延伸等多种形式,构建了一套完备的人才培养机制,确保中医药传统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同时,在民间中医药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的挖掘上,中山市中医院也下了不少功夫,不仅梳理和挖掘广东岭南古典医籍精华,形成富有独特学术思想和治疗精粹的一系列中医药传承项目系列丛书,推动中医药活态传承,而且还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如通过“六进一市”活动和打造网络平台等措施,或是开展中医药健康夜市、科普集市等活动,创新传播形式,将中医药与群众生活紧密融合,提高群众接受度。
不仅如此,中山市中医院还计划用5年时间,牵头开展中山市中医药“百技千方”挖掘引进传承工程。“通过遴选引进中医特色疗法,挖掘筛选传统验方偏方,让中华民族千百年所形成的健康智慧一一再现,把这些绝活进行传承推广,造福更多群众。”赖海标表示,截至目前,中山市中医院助力构建了“国字号”“粤字号”和“中山号”三层次名老中医以及老药工工作室,完成名中医工作室网站15个,让传统的中医药技法和药方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赖海标表示,下一步中山市中医院将继续聚焦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诊疗模式、中医药技术和验方的挖掘传承、中医药科研创新以及治未病模式等方面进行重点创新,在强化现有疗法与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成为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典范。
撰文:张燕冰
【作者】 张燕冰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