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论:从传承到复兴,汉服产业发展迎来最好“春天”!

360影视 2024-11-23 23:32 5

摘要:汉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也是华夏文明的典型表征,不仅证实了华夏“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美称,还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趣味和伦理观念,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宝藏。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汉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也是华夏文明的典型表征,不仅证实了华夏“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美称,还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趣味和伦理观念,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宝藏。

11月22日-24日,第三届“衣起锦官城”(成都)汉服周在成都文殊坊盛大开幕。作为其重要配套活动,“蜀山论”开启了一场关于汉服产业的深度对话。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服产业专家学者齐聚“汉服第一城”,交流经验、共襄举措、凝聚共识。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服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与完善,却仍然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岁月流转,时至今日,正值汉服复兴运动蓬勃发展的第21个年头,汉服已历经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在设计上更加丰富多彩,整个产业也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

在这场关于汉服的全国性专业盛会上,与会嘉宾们激情澎湃,倾心交谈,投入汉服的时代“新命题”──当下,如何走出一条属于汉服的创新转化之路?如何实现汉服文化的多元化进化,共同书写汉服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创新新篇章?

从单一到融合——

如何以汉服赋能文旅产业发展?

11月22日夜晚,华灯初上,霓虹璀璨。伴随着第三届“衣起锦官城”(成都)汉服周的启动,成都文殊坊里,随处可见身着汉服、云鬓簪花的游人们结伴而行。在这里,汉服之美与千年底蕴交相辉映,仿若如诗画卷徐徐展开,引得文殊坊里游人如织,繁华热闹。

近年来,随着国民文化自信的提升与文化认同的逐步深化,汉服体验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历史文化背景的活动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同时,汉服产业还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汉服不再只具备单一的文化属性,而是顺应文旅融合发展趋势,将传统汉服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发展中。随着文旅融合步伐愈发深入,更多传统景区如同文殊坊一般,因传统文化而焕发新机。

“在光影之中,西安汉服旅拍就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西安的城市文化魅力。”在西安深耕汉服产业多年,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汉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安知行格传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莉娟(雲娘)就以《西安汉服旅拍与城市文化推广的结合》为主题,道出了汉服旅拍是如何为西安的文化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在吴莉娟看来,最近几年新兴的旅游方式里,汉服旅拍一定可以名列榜单前茅,“在西安,无论是大街小巷、古建筑群、历史遗址还是网红打卡地标,甚至公交地铁等城市交通工具中,随处可见身着汉服的游客,他们以古代的服饰,现代的视角,记录下自己在西安的点点滴滴。”

对于此,中国妆束复原团队创始人及负责人、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遗馆)汉服文化体验中心首席顾问杜峻(寒音馆主)也同样深有感触,“目前在热门的历史文化名城,如西安、洛阳、成都、南京、北京、杭州等地,古镇、古街,汉服租售店、旅拍店、妆造店随处可见,是文旅大热门,价格百多至几千不等。

为何汉服旅拍如此之火?吴莉娟以西安举例分析,首先,西安是一座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无论中华文明发展的哪一个时期,哪一类服饰,在西安穿着旅拍都能完美融入。其次,西安的汉服相关产业,经历了近二十年的积累和发展,到如今已有很长时间的群众基础沉淀。再次,汉服旅拍以及相关的汉服租赁、摄影摄像、化妆造型产业在西安的普及,极大推动了西安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基于以上几点分析,不难看出,西安的汉服旅拍,是在当下社会经济大环境发展到一定时期,被市场选择的自然产物。”

吴莉娟看到了汉服旅拍对文旅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通过汉服旅拍,可以将西安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打造出具有西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广大游客和文旅相关部门都在通过汉服旅拍展现西安的城市文化魅力,持续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同时,吴莉娟也敏锐地察觉到,当汉服旅拍成为了一种流行的网红风潮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冲突,例如,在一些人看来,当下的汉服旅拍风潮似乎存在商业化和娱乐化的现象。杜峻也坦言,“客观的说,一些店铺的的汉服服饰版型、风格各异,质量、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如何破局?在吴莉娟看来,随着旅游消费逐渐趋向个性化、年轻化、品质化,旅游市场的细分领域也在逐步走向成熟,尤其是作为一个城市文化旅游的标杆产业,更是有很多需要划定标准的地方。她举例,汉服旅拍,从服装、妆容造型以及拍摄场地来讲,都需要在有文化依据可考的范围内进行推荐和选择。而最为关键的是,是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只有从服装、妆造、摄影摄像等汉服旅拍这一文化产业链上的所有从业人员都能注重对其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清楚其对于城市文化推广的重要意义,避免将其仅仅作为一种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工具,那么汉服旅拍才能真正发挥其在城市文化推广中的重要作用,为游客带来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和价值观念的碰撞。”

肩负着一个致力于中国传统服饰妆容研究与复原的学术团体——中国妆束复原团队,杜峻也提到,团队的夙愿是还原华夏真正的风貌,“再现汉人先祖之精神面貌,还原古汉人之风采,近距离了解华夏,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能够让过去拥有它的未来。”

杜峻回忆,曾经,汉服市场主要是产业化的影视、影楼、现代化妆培训机构,“当时的汉服妆造都非常简单,也没有所谓的复原妆造的概念。文旅产业更多是跟影楼服装,影楼妆造结合。而随着团队作品的不断丰富,将自己的服饰和妆造复原成果及时对外公布。这些成果给很多汉服商家和个人重要的启发,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汉服款式、汉服产业的发展。”

杜峻表示,团队将不断推出更多的复原新作,包括复原服饰、复原首饰、复原配饰、复原妆造等,“我们也希望本团队的学术研究、专业度可以更好的服务各地的文旅机构,不断提升文旅产业的质量,不断促进文旅产业的发展。”

从热爱到专业——

如何走出汉服社团的多元化路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同袍”是当代汉服爱好者之间的称谓。

近年来,汉服文化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以此为契机,全国各地的汉服社群和社团逐渐兴起,以交流平台汇聚志同道合的“同袍”,通过举办各类汉服文化传承与推广活动,不仅展示华夏传统服饰的多样性,还弘扬汉服悠远的文化内涵,帮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汉服社团不仅是文化传承和推广的重要载体,更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在“蜀山论”上,1122汉服节发起人、“汉服新闻”主理人赵品君(听风)讲起他曾是最老的一批汉服复兴者。他回忆,当年接触到汉服的第一个途径,其实是网络,“在这里,我们结识了同样爱好汉服文化的一批人,大家相约一起参观博物馆、一起穿汉服过传统节日,这就是最初的汉服社群。”

后来,在一些大城市,如南京、上海、成都等地,开始出现了汉服爱好者自发组织的小型聚会和活动,这些活动多以穿着汉服、传统成人礼等形式为主,为汉服社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2014年以后,汉服社团的发展进入到了新的时期,也逐步开始了两个分化的过程:一部分的社团开始商家化,转型为文化传播公司;一部分社团开始正规注册,成为公益性社团。

赵品君介绍,从2019年开始,全国各地的汉服社团纷纷成立。根据汉服地图负责人的统计,当年全球共有1800家左右的汉服组织。而在汉服蓬勃发展的这些年,究竟是转型商业机构还是坚定的做公益组织,成为了许多汉服社团萦绕眼前的困惑与难题。

从热爱到专业,如何走出汉服社团的多元化路径?

由自身经历出发,赵品君提到,汉服复兴,原生力量的强大是最佳的途径,“原生力量是指亲自参与汉服复兴的过程,认可汉服基本理念,具有爱国主义热诚的汉服同袍。”他以成都为例说道,“我相信成都这样的城市,拥有非常多的汉服同袍。每年的‘成都汉服节’的成绩都非常亮眼。今年我更是看到了成都的‘衣起锦官城’成都汉服周这样的大型活动效果,我相信这就是原生力量本身强大带来的加持。”

针对汉服社团的商业话路径,赵品君表示,商业化需要的不仅仅是对汉服的一腔热爱,需要的是极强的策划运营能力、统筹执行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同样,绵阳蔓草汉文化社负责人、绵阳汉服春晚发起人陈丽萍(云想衣裳)也提醒,社团与商家在本质上就有着区别,“社团,通常是以共同兴趣、爱好或目标为基础,由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自发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团体。而商家则是以盈利为目的,通过提供商品或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的经济实体。因此,从社团到商家的转型,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更是一个从理念到运营模式的全面转变。”

如何实现汉服社团商业化的成功转型?陈丽萍认为,关键在于多个方面,包括明确转型目标、优化组织架构、创新商业模式、强化品牌建设、保持社团精神、应对潜在风险、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态度、注重团队建设与协作、创新与适应、强化品牌形象与口碑、拓展业务布局与多元化发展、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深化合作伙伴关系等十余个维度。她反复提到了“适应”一词,表示在从社团到商家的转型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技能,了解行业动态和趋势,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同时也要勇于尝试和探索,不断优化和改进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期望。

而针对公益组织,赵品君则提到,目前在他所接触到的团队里,有妆束复原、汉服世代、四川汉服团队,分别选择了服饰复原、汉服现代化研究和民众科普。“因为公益,看不到经济收益,但是他们总有自己热爱和希望去做的事情。”同时他也热心寄语,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的汉服社团找到自己的定位,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不管在座各位是如何选择,希望你们无悔且执着。”

从传承到复兴——

如何打造独具特色汉服文化盛宴?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

汉服,不仅仅是一种服饰,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古人的审美情趣、礼仪规范和生活哲学。汉服文化的传播,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如何以汉服为载体,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蜀山论”上,北京十三陵明文化节发起人兼导演、《封神三部曲》礼仪指导吉恩煦提出了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观点:将北京明文化节与成都明代文化遗产的联动,打造成一场独具特色的文化盛宴。

吉恩煦介绍,自2018年起,北京明文化节已在北京明十三陵景区成功举办多届,文化节以明朝历史为核心叙事线索,通过多场次的活动、情景剧、仪仗巡游、展览、礼仪典礼、讲座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优秀文化遗产,“文化节以历史为脉络、创新活动形式、注重文化传承、联动多地社团,不仅增强了互动体验,还弘扬了民族精神,可谓是打造了一场全球共襄盛举的文化盛宴。”

把目光投向成都,吉恩煦介绍,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成都同样拥有丰富的明代文化遗产,包括东华门遗址公园里,东华门是明代蜀王府的正门,也是成都仅存的明代城墙遗址之一。公园内保留了城墙、城门、敌楼等遗迹,是了解明代建筑风格和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场所;而明十陵则是明朝蜀王及其家族的墓葬群,气势恢宏,规模宏大,是明朝皇家陵寝建筑的典范;成都博物馆里也收藏了大量明代文物,包括瓷器、书画、铜器等,可以直观地感受明代的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这些文化遗产,是成都宝贵的文化资源,为举办明文化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借鉴北京明文化节的成功经验,结合成都市区内的明代文化遗产,我们可以策划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一场独具特色的文化盛宴,并深入探讨成都与北京明文化节联动发展的可能性。”吉恩煦提出,具体呈现有情景剧《大明十六帝》成都巡演、明文化论坛成都分会场、明代服饰巡游、古乐古风音乐会、民俗活动市集、明代文创产品开发、清明祭祀联动等。

吉恩煦表示,成都与北京明文化节的联动,将会是一场传承历史文脉、再现大明盛世的盛会。同时,他在现场激情呼吁,“让我们共同努力,将成都打造成一场文化盛宴,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明代文化,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贡献力量!”

力量的实现,源于一个个汉服产业领域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的奋斗和接力。据介绍,此次“蜀山论”盛会中,与会嘉宾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共同为汉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这对于弘扬汉服行业的精神内核、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多个嘉宾提到,当下的汉服发展已经迎来最好的时刻,书写汉服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创新新篇章,就在眼前。

汉服雅韵,繁花似锦。让我们一起期待汉服发展迎来最好的“春天”!

来源:四川行业动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