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厂想做AI医疗?没那么简单

360影视 2025-01-16 09:14 2

摘要:在过去几年,AI对医疗行业的影响翻天覆地:基于AI大模型的先进预问诊系统在很多医院得到应用;借助5G技术和精密的手术机器人,可以在千里之外完成一台手术。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李子吉

在过去几年,AI对医疗行业的影响翻天覆地:基于AI大模型的先进预问诊系统在很多医院得到应用;借助5G技术和精密的手术机器人,可以在千里之外完成一台手术。

但仅仅如此,似乎还不能满足我们对“AI+医疗”的全部期待。

岁末年初,AI医疗领域新动作不断。

2024年12月31日,顶着“中国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的最大提供商”头衔的微医,继三年多前港股IPO未果后再次冲刺港交所。

2025年1月11日,蚂蚁集团正式公布收购“好大夫在线”,还发布了服务医生工作的新产品“AI助理”。

同样在1月11日,京东健康发布“AI京医”全系大模型产品,包括AI诊疗助手2.0、AI科研助手、AI医生智能体,为线上执业医生开展临床、科研全场景工作进一步赋能。

各路资本竞逐互联网医疗赛道

知名市场研究机构IDC预测,到2025年,全球AI应用市场总值将达1270亿美元。其中,医疗行业凭借庞大的用户数据和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将占总规模的1/5,成为最受市场认可的AI应用领域。

按此推算,2025年医疗AI全球市场总值达25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54亿元。

巨大市场空间刺激下,英伟达、谷歌、微软、亚马逊这样的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入局。

2024年3月,英伟达宣布推出20多款由AI驱动的医疗保健类工具,并将医疗保健称为公司下一个“数十亿美元级业务”。英伟达2024年还投资了10多家AI医疗企业,有关AI医疗的投资总额已达数百亿美元。

2024年5月,谷歌Deepmind发布AlphaFold3,能够高度准确地预测蛋白质如何在细胞内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此前,谷歌的医疗大模型Med-PaLM 2在美国医疗执照考试中达到专家水平,已进入梅奥诊所等全球顶尖医疗机构实测,并展示出与临床医生相当的回答水平。

在国内, 近几年也有不少互联网医疗企业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如2021年在港交所上市的医脉通,2022年在港交所上市的叮当健康,2023年在港交所上市的讯飞医疗、药师帮。

同时,前段时间再次冲刺港交所的微医也不是腾讯系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唯一一步棋:太美医疗,一家专注于医药及医疗器械行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2024年10月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方舟健客,2024年7月在港交所上市,这是国内最大的线上慢病管理平台;国内“AI制药第一股”晶泰科技,2024年6月在港交所上市。

除阿里、京东、腾讯外,不少互联网大厂也都不甘于人后,不过论及发展情况,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百度大健康,从2012年开始布局,2022年升级为该集团第五大事业群,后来又收购了国内首家医疗信息数据提供商GBIhealth,HCG的业务布局从此演变为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药企服务三大板块。

在近年来的探索中,百度先后布局了AI医疗影像、互联网诊疗、医药电商、医疗信息数据服务等多个领域,并在2023年以来着力推动大模型进展。在百度集团层面,对AI制药的布局也十分重视,百度风投先后投资了英矽智能、深势科技、索智生物等多家AI制药公司。在2020年,李彦宏还个人出资成立了百图生科。

不过百度医疗业务的商业变现却并不顺利,2024年10月8日,百度集团的一封内部信,宣告了成立不到三年的百度健康事业群组(HCG)将合并至移动生态事业群组(MEG)。这意味着百度健康业务从一个独立的事业群组降级为MEG下的一个事业部。

美团医药,借助O2O业务美团买药使得美团旗下即时零售业务获得重大突破,2024年7月1日,北京市正式放开线上购药医保支付,参保人员可在美团、京东两家购药平台,使用医保个人账户,在300家医保定点零售药店线上购买非处方药品。美团买药也透露,医保购药已经实现全城覆盖。

O2O业务走上正轨后,美团买药也开始布局B2C与互联网医疗业务,与线下药店开展合作、建设自营药房、在线问诊等,也逐渐形成了从药店的交易额中扣点、为药企做品牌推广、为药企和药店提供数字化服务三种盈利模式。

字节跳动2020年先后收购了百科名医网(2024年初停运)、互联网医疗公司幺零贰四,不过后来“科普视频+导流小荷健康+在线问诊+药品销售”的链路没能走通。

2023年抖音开始逐步试水线上药品销售,直播卖OTC类药、定向准入非处方药商家、定向邀约处方药商家、试水O2O业务,抖音逐渐成为核心的医药卖场,在内部直接完成流量转化。

快手在2020年6月成立四川快手互联网信息有限公司,其经营范围包括:第一类医疗器械销售、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后续有媒体报道其确立了两个全新的医疗业务品牌“小愉”和“轻蝉”,不过时隔三年,传说中的“小愉”和“轻蝉”至今仍未亮相,快手也还没能实现线上线下医疗资源整合。如今在快手APP首页侧边栏的健康板块中,仍设置有在线问诊项目,但点击进入后咨询渠道仅有京东健康一家,而非快手自建的医疗团队。

缺的不是AI,是不知道怎么使用AI

互联网大厂布局互联网医疗的结果喜忧参半,也可以看出互联网医疗并不能简单地和电商画等号,这些“玩弄流量于股掌之上”的互联网大厂,也还在探索商业化的路径。

互联网医疗的最大卖点是就诊方便,但方便其实只是医疗服务中的最后一个需求,排在前面的因素还有专业、质量、安全。以前大部分互联网医疗公司只研发了一个网络平台,借此能够吸引几万、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用户,但医疗质量需要充足的医疗资源做支撑,单靠一个平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医疗面临的流动性问题。医疗服务市场的核心资源是医疗人才,然而医生太少,优秀的医生更少,会使用AI的医生更是少之又少。

过去几年国内涌现出了很多医疗大模型,涉及智慧诊疗、医疗文本处理、药物研发和学术科研等多个方面,比如,神州医疗的“神州医疗大模型”、商汤科技的“日日新·大医”、医联的“MedGPT”、百度健康的灵医大模型等等。

但尽管技术发展得如火如荼,所有入局者都还没完全解答“AI+医疗”的根本问题:如何让AI医疗产品真正为患者、医生和医院所用?AI技术如何与实际医疗场景有序衔接?

2024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涵盖了医疗服务管理、基层公卫服务、健康产业发展和医学教学科研4大类84种具体场景,力求全方位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

12月24日,上海印发了《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提出支持在脑科学与脑机接口、计算生物学等医学前沿领域的创新探索,基于多模态大模型开展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提升医疗器械智能化水平,推动医学影像设备、可穿戴设备、医用机器人等创新医疗器械向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等多项举措。

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全职医生范卫群表示:“100多年前的那场工业革命,取代手工织布者的绝对不是机器,而是学会使用织布机的人。”

AI医疗的实现,不仅有技术的门槛,有硬件软件的门槛,还有与实际医疗需求结合的门槛。如今,行业缺少的就是探索AI大模型落地应用场景的专业人才,拥抱技术、会使用AI的医生,以及对AI医疗有信心的患者。

显然,医疗AI在国内的竞争已经从“比算力”“比模型”走向了更深的一步。

2024年12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团队打造的首家“AI医院”Agent Hospital正在进行内测,将于2024年年底正式上线,首批42个AI医生正在进行内测,将于2025年上半年对公众开放。

为了解决看名医难的问题,浙江省卫健委和支付宝合作推出的安诊儿进行了2.0升级,推出了智能名医孪生服务,能模拟医生诊疗思路,为患者提供拟真电话、健康问答、量表自测、智能随访、复诊配药等服务。为了解决报告难懂、线下就诊繁杂、医院间数据孤岛等问题,安诊儿2.0还对应升级了智能报告解读、智能云陪诊、智能健康档案服务。

上海某医疗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其研发的前沿计算机图像处理算法和快速三维重建构架的AI全自动术前规划系统,可在3分钟内完成一例复杂脏器的病灶、动静脉和周边相关组织的三维重建,帮助医生在三维重建基础上完成切除、封堵等多种手术模拟。

不过也要注意的是,AI在医疗上的使用涉及生命安全健康等重大问题。据报道,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系统内部机制以及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干扰因素,医疗人工智能系统可能会遭遇混乱状态,进而引发一系列潜在风险。

华东医院老年放射科主任、张国桢肺微小结节诊疗中心主任李铭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应用仍离不开医务人员,如果没有能体现应用场景的专业医师的监督,人工智能时刻都会存在跑偏的风险。”

让一部分医生先用上AI

过去,互联网技术跨越空间限制,帮助医生扩大了服务半径,将服务场景从院内延伸至院外;也为擅长某种疾病治疗的医生精准触达更多患者,以积累更丰富的经验、提高诊疗水平。

但解决不了的问题,是医生的参与规模、参与动能、参与深度不足,有限的医生面对数量更多、情况更复杂的患者,仍然分身乏术。

京东健康CEO金恩林表示:“互联网医疗事业,能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永远是医生。医生是京东健康最坚实的专业力量,也是不断前行的动力引擎。”

“AI诊疗助手1.0”发布于2024年初,仅一年时间,京东健康就将其打造为医生群体使用率最高的智能辅诊平台之一。此次全新升级的AI诊疗助手2.0,将从通用助手转型为个人助手,为医生提供更加精准、全面的诊疗建议和支持。例如,临床医生们最关注的电子病历书写,“AI诊疗助手2.0”能提效120%。

在临床诊疗之外,医生普遍也面临着繁重的科研压力。基于此,京东健康正式上线AI科研助手,包括AI医学搜索、AI专业写作、AI文章精读等应用,助力医生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

“比如AI医学搜索,我们在其中收录了千万级别的国内外专业真实文献,有助于医生提升创作效率与质量。”京东健康技术产品部医疗服务产品负责人袁晓春介绍。

此外,京东健康还为线上执业的医生们量身定制了“AI医生智能体”,它就像是一个“数字分身”,能够深度学习医生的专业知识、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不仅能全天候回答患者问题,还能为患者提供疾病科普、病程管理等诊后管理和服务。

从微医最新的招股书来看,微医也不再满足于“互联网医疗”这个老赛道,紧紧靠住了AI这股浪潮,其业务主要包含AI医疗服务和数字医疗平台两大板块。

AI医疗业务主要包括健康管理会员服务、云药房以及增值服务,其主要的AI应用为AI医生、AI药师、AI健康管理及AI智能控制,为医生、药师、健康管理师及监管机构赋能。数字医疗平台提供数字医疗服务、线下医疗服务以及企业会员等,提供常见病的数字咨询、诊断、跟进以及处方执行。招股书数据显示,微医在数字医疗平台上连接约1.15万家医疗机构和31.80万名医生。

2020年开始,微医控股在天津市率先成立了数字健共体,并为健共体内包括患者、医疗机构、公共医疗保险基金在内的成员提供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微医称,得益于AI技术的支持,医疗健康服务快速提质增效,天津健共体的日均服务人次超过1.8万,近20万名慢性病患者受益于高效的慢病管理服务,人均医疗费用显著下降。此外,微医的“AI健管”智能体将健康管理师的工作效率提升了150%,“AI药师”促进用药合理性与经济性提升到98%以上。

医生同样也是连接蚂蚁集团和好大夫在线的一条纽带。要想从源头破解资源总量的难题,AI需要发挥更大的潜能。本次发布的“AI助理”,也是双方持续共同推进“AI+医疗”服务的一次表态。

“AI助理”推出了病历管理工具,通过大模型、多模态等技术,实现拍照存病历、语音找病历、分类管病历等功能,医生只需一句口令,即可整合同类型病历信息、统计指标变化。目前,病历管理工具首批已为近500名平台医生提供服务。

除此之外,“AI助理”还可以模拟医生思路,“24小时不打烊”地为患者提供日常咨询、科普问答等服务。目前,这项功能已在好大夫上为近1000名医生实现定制。

AI的进化速度是肉眼可见的,发展到现在,问病史、开化验单、写病历,这些都可以交给AI来做。

今后,医生们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好地跟患者互动,分析病情,解释治疗方案,评估预后。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