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众的认知里,艾滋病曾经是绝症的代名词,一旦确诊,仿佛被判了死刑。但实际上,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艾滋病已逐渐转变为一种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在大众的认知里,艾滋病曾经是绝症的代名词,一旦确诊,仿佛被判了死刑。但实际上,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艾滋病已逐渐转变为一种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鸡尾酒疗法,即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堪称艾滋病治疗领域的里程碑。它通过联合使用多种抗病毒药物,巧妙地抑制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 “围剿战”,不同药物从各个方面对病毒进行围堵,让病毒无处可逃。通过这种治疗方式,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能够大幅降低,免疫系统得以修复和重建。许多患者在接受规范治疗后,能够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结婚生子都不再是奢望。
据统计,坚持鸡尾酒疗法的患者,其预期寿命能得到显著延长,生活质量也能得到极大改善。一些患者在治疗后,身体状况稳定,不仅能正常工作,还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像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的美好。这充分证明,艾滋病虽然无法彻底治愈,但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治疗手段加以控制 。
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这三种途径入侵人体。
性传播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病毒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中。无论是同性、异性还是双性恋之间的性行为,只要未采取安全措施,都有感染风险。尤其是拥有多个性伴侣、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风险更是直线上升。就像在黑暗中行走却没有任何防护,随时可能踏入危险的陷阱。
血液传播同样不容小觑。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与他人共用针具吸毒,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纹身、穿耳洞器械等,都可能让病毒趁虚而入。在一些不正规的医疗机构,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也会成为艾滋病传播的 “帮凶”。比如共用针具吸毒,就如同在一个染毒的链条上,将病毒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身上。
母婴传播则是患病母亲将病毒传给孩子的悲剧途径。在怀孕、分娩和哺乳过程中,病毒都有可能从母亲体内进入胎儿或婴儿体内。这不仅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胁,也给整个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针对这些传播途径,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
在性传播方面,洁身自好是根本。保持单一、稳定的性伴侣关系,避免与不明健康状况的人发生性行为。同时,每次性行为都要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安全套就像一道坚固的防线,能够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如果不确定对方的健康状况,切不可心存侥幸,务必做好防护措施。
对于血液传播,要坚决抵制毒品,不与他人共用针具。去正规医疗机构就医,确保使用的医疗器械经过严格消毒。如需输血,一定要使用经过严格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在日常生活中,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切断病毒通过血液传播的途径。
母婴传播的预防则需要母亲在孕前、孕期和产后全程积极配合。备孕女性应进行艾滋病检测,若呈阳性,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和母婴阻断干预。孕期按时产检,严格遵循医嘱服药,降低胎儿感染的风险。产后尽量避免母乳喂养,选择人工喂养,进一步减少婴儿感染的可能性 。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最新报告显示,2023 年,全球约有 3990 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 。尽管近年来在艾滋病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形势依旧严峻。2023 年,仍有 63 万人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疾病,新增感染人数约 130 万。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全球艾滋病新增感染人数呈下降趋势,从 2010 年的 211 万例降至 2021 年的 165 万例,降幅达 22%。这得益于全球范围内预防措施的加强、治疗手段的普及以及公众意识的提高。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通过大规模的预防和治疗工作,新增感染人数和相关死亡人数都有所下降。
然而,在部分地区,艾滋病疫情仍在蔓延。东欧、中亚、北非以及中东地区的感染率出现回升。这些地区面临着经济不平等、医疗资源匮乏、社会污名化等问题,阻碍了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推进。在东欧和中亚,由于吸毒人群的增加以及针具共用现象的普遍存在,艾滋病病毒传播风险加大。
艾滋病病毒如同一个狡猾的 “破坏者”,专门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 CD4+T 淋巴细胞。随着病毒不断侵蚀,免疫系统防线逐渐崩溃,患者的身体就像失去了坚固城墙保护的城市,极易遭受各种病原体的 “入侵”。
各种机会性感染纷至沓来,肺孢子菌肺炎可能引发患者严重的呼吸困难,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艰难的挣扎;念珠菌感染会导致口腔、阴道等部位出现难以忍受的炎症,影响日常生活。此外,艾滋病患者患某些罕见恶性肿瘤的风险也大幅增加,卡波西肉瘤会在皮肤上留下难看的病灶,恶性淋巴瘤则严重威胁生命健康。这些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剧痛,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进一步损害身体机能,导致患者身体日益虚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
社会歧视如同沉重的枷锁,紧紧束缚着艾滋病患者。据调查,近一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遭受过就业歧视。小吴(化名)毕业于警察学院,却因感染艾滋病,无奈放弃成为警察的梦想。之后应聘高速公路收费员,尽管笔试和资格审查顺利通过,却在体检环节因 HIV 阳性被拒之门外。他害怕维权后更难就业,只能选择沉默。
在教育领域,也存在着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小芳是一名成绩优异的高中生,当高校自主招生面试方得知她是 HIV 携带者后,便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她的申请,无情地关上了她通往高等学府的大门。
在日常生活中,艾滋病患者同样面临着社交隔离。张先生在社区活动中透露自己的 HIV 状态后,邻居和朋友纷纷对他避之不及,让他陷入了孤独的深渊。甚至在一些地区,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会遭受来自社区的排斥,被迫搬离原本居住的地方。这些歧视行为严重侵犯了患者的基本权利,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创伤,使他们陷入自卑、抑郁的情绪中,难以重新融入社会 。
艾滋病患者在与病魔抗争的道路上,不仅要承受身体的痛苦,还要面对社会的种种偏见。他们比任何人都更需要我们的支持与关爱,我们的每一份善意,都可能成为照亮他们黑暗世界的一束光。
在心理关怀方面,倾听与理解是打开患者心门的钥匙。耐心倾听他们的痛苦、恐惧和担忧,让他们感受到被接纳。当患者倾诉时,给予专注的眼神、适时的回应,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独自面对困境。积极的鼓励能赋予患者战胜病魔的勇气。告诉他们,艾滋病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只要积极治疗,他们依然可以拥有美好的生活。通过温暖的话语,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勇敢地与疾病作斗争。
尊重患者的隐私,是对他们最基本的尊重。不随意打听他们的病情,不将他们的隐私泄露给他人。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在公开场合谈论患者的感染情况,让他们能够在安全、无压力的环境中生活。比如,在医院,医护人员会严格保护患者的病历信息,不向无关人员透露。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保护患者的隐私,就是保护他们的尊严 。
提供实际帮助,能让患者切实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在患者身体不适时,帮忙购买生活用品、照顾孩子等,解决他们生活中的燃眉之急。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提供物资援助,帮助他们缓解经济压力。一些志愿者会定期为艾滋病患者送去生活物资,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此外,还可以为患者提供就业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艾滋病防治,任重道远,但并非不可战胜。我们要正确认识艾滋病,了解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摒弃恐惧和歧视。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个人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自我防护;家庭要给予艾滋病患者温暖与支持;社会要营造包容、关爱的氛围,为患者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帮助。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消除艾滋病的危害、构建一个无歧视、充满爱的社会而努力 。
来源:波波医生说健康